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回到原点的思考

2010-7-13 14:48| 发布者:| 查看:512| 评论:0

  色彩是有重量的;而图片在视觉上的强度不是取决于尺寸,而是取决于视觉中心的力量;图片与标题的完美呼应造就形神兼备的摄影报道……

    5月28日至30日,我参加了大众日报和山东日照港举办的“和大师一起工作”的新闻摄影研修班。美国棕榈滩邮报的多媒体部主任马克·安德尔森和美国联系图片社创办人兼总裁罗伯特·普雷基这两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受邀再一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和100多位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一起,度过了紧张而又充实的三天。课程内容我就不啰嗦了,只说说我的三点心得,也算是我的课堂笔记。

    专业性,正在细节之中
    专业性,是我们经常提及却又总落不到实处的一个字眼儿。日子久了,不免疑惑:专业性,究竟在哪里?安德尔森和普雷基两位老师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专业性,正在细节之中!而且是每一个可能接触到的、无穷多的细节!
    比如,安德尔森是一位8次获得全美最佳图片编辑的专业人士,在十几个小时的讲座中,他讲了什么呢?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也没有什么高瞻远瞩,有的,只是具体再具体的细节:每一张图片的色彩、构图、运动方向、主体大小。基于此而进行琐细的精确研究和判断,才能决定每一张要使用的图片的位置、大小以及图片与图片之间的排列组合:色彩是有重量的;而图片在视觉上的强度不是取决于尺寸,而是取决于视觉中心的力量;图片与标题的完美呼应造就形神兼备的摄影报道……这些,是我们每天都在下意识做的事情,也是许久不曾敏感过的事情。
    我曾问安德尔森一个问题:“这次你展示的版面,和9年前来中国时展示的变化不大。这种一以贯之是出于什么原因?是不是因为这种版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安德尔森笑了,说:“其实这可以说是我个人的一种风格,或是我个人的一种选择。当然,最后它并不是一种个人化的成果。实际上,这是我在很多年的工作中慢慢提炼的一种规律性的总结。图片确实得这样编辑,才是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当然,我也看到很多新的编辑方法,但是,就我而言,也许这就是最有效的吧。”——很简单,过人的编辑功夫正在于常年对细节的敏感。
    重新审视这些基本常识,梳理规律,对所有的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入行不久的年轻记者和编辑,还是浸淫多年的“资深人士”,一个正确的视觉观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是我们永远需要的,而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有赖于这样坚实的基础。

    不能被传播流水线排列组装的,唯有思想、精神和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这是一段不算短的路。中国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在一些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国外同行的前面。比如,我们有庞大而分工精细的视觉中心,我们经常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版面的系列摄影报道,我们对一些新闻事件的切入角度甚至更有新意和深度。但是,在视觉传播如此兴盛的当代中国,为什么我们依然感到专业性和职业性是个问题呢?
    东方早报副总编辑常河讲到了媒介融合,的确,这是一个正在发生和必然发生的事情。我认为,从技术和产品层面讲,完全可以放任人类想象力的发挥,而且,新技术和新产品会以超出想象力的速度普及到整个人类空间。在这一点上,无需、也没必要有任何疑虑。在技术和产品之外,我更关心的是:新闻的核心理念在媒介融合时代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比如我所就职的南方周末,以正义、爱心和良知作为核心价值观,可是,我们听说过哪一个网站以类似的词语作为核心价值观吗?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因为如果这样,这个[FS:PAGE]网站可能已经倒闭了。因为媒介不同,讯息不同,诉求不同,目的不同,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存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艰难的时代。在这样的浪潮席卷之下,我们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专业结构等方面当然不会和现在一样,那么,我们如何坚守和保持那些让新闻之所以为新闻,摄影之所以为摄影的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呢?
    我想,在我们经常宏大叙事的同时,是否应该时常回到原点,回到我们最初出发的地方,想一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远行?又为什么向着这样的方向?我们现在的位置,是预期中的一站吗?还是完全偏离的一条歧路?
    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将信息以原子为单位进行分解,然后依靠新技术的支持,在现代传播的流水线上,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排列组装。受众需要什么,就组装成什么。所以,我一直在想,在这样一条流水线上,不能被排列组装的是什么?这样一种东西,或许就是带领我们穿越迷茫的指引。也许我的答案并不成熟,我想就是人类的灵魂、思想和精神吧。唯有这些,是不可以机械或是电子制造和复制的;唯有这些,是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珍视的东西。我们的当下和未来,应该在我们自己手中。

    基于历史的反省和批判,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
此次与会,见到了很多年轻的记者和编辑,见识了他们许多有意思的想法,他们当然与其他任何人有着不同的特质。人情物事,我觉得不该用简单贴标签的办法来考量,因为每一个人,或是每一代人,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这样才成就生命的丰富和博大,才成就世界的生动和有趣。在我们坐下来探讨问题的时候,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其实都不应仅仅是站在个体的立场上说话。
    客观地说,每一代人有自己不同的视觉成长历史,受不同的视觉文化影响,形成不同的视觉观。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当我们讨论其间的差异时,目的并不是要证明谁对谁错,谁优谁劣,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一个反省和批判自身的机会。这恰恰是我们非常稀缺的一种态度。
    所有人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往者可谏,来者可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历史的坐标系中认识自己,才是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自己的成长,不刻意,也不极端,那么,于时日中所得的,会更多,更有力量。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缘于自己的经历。
    回到原点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竟令人有秋天的沉静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5 18:05 , Processed in 0.09555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