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摄影家学会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被摄影界简称为“国展”。自1957年开展以来,每年举办一届(1964年间隔一年),文革以后,改为每两年举办一届。国展在国内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备受国内广大摄影群体及海外侨胞摄影者的关注。国展就像度量衡一样,全面衡量着每一幅参评作品,对于入选国展的作者而言,是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最高层次的精神褒奖。2010年9月,第23届国展即将召开,据《中国摄影报》载:“本届国展共收到15114位摄影人投送的参评作品183661幅”。回首第一届国展,才收到804位摄影者报送3309幅作品,在报送的作品中,还掺杂着家庭合影及个人纪念照。23届国展如同23级台阶,从1957年开始走到今天,50多年来,国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由小渐大,不禁让人联想起它的由来。
新中国之初,国内要举办摄影展览,需借助几家单位联合举办,1955年,战争题材的摄影艺术展览会,就是由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 1956年12月19日,在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上,石少华同志作了“组织起来,为繁荣我国的摄影艺术创作而努力!”的长篇报告。报告谈道:“为了繁荣摄影艺术创作,鼓励大家的创作热情,我们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摄影展览会: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几个人联合的和个人。同时把国内的优秀作品送到国外参加国际展览。我们要出版全国性的摄影杂志、年鉴和各种摄影专辑。” 在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简况上,着重提到:“学会今后将全力推动全国的摄影活动,加强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倡办全国性的摄影刊物,举办展览。并且要有组织地展开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以激发摄影界的创作热情。” 1957年3月间,中国摄影学会理事会决定于本年度12月初,在北京举办创会以来的第一届全国性的摄影展览会,策展事宜由学会展览部负责,其它部门予以配合。学会展览部的同志从未策划过如此大型的展览,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展览部副主任、国展秘书扬子颐同志,请学会副主席张印泉同志介绍了北平摄影学会第一届影展的策展情况,并参阅国外影展的章程,为广泛的征集国内及海外侨胞的摄影作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特赶制出国展的作品征集函和参加表。作品征集函和参加表一同寄到全国各地的新闻单位及文化艺术部门,由组织转发给当地的摄影工作者。学会会员每人寄给参加表十余张,请他们将参加表分发给周围的摄影同志。至7月份,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发出了1600余份参加表。9月中旬,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南非、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侨胞积极响应,陆续将自己的参展作品寄到学会展览部。相比之下,国内有些摄影者的参展作品却一拖再拖,甚至超过了截稿日期,更甚者在评选的前一天,才把作品送来,积极参与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拖拉的办事作风,给参展作品的登记、编号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展览部的同志不得不连夜加班。 第一届国展共收到804人的3309幅作品,石少华、张印泉等共11位评委参加评选,评选工作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届国展的开、闭幕日期,中国摄影学会与帅府园美术展览馆已定妥,1957年12月20日开幕,1958年1月5日闭幕,学会展览部已经根据这个时间做了具体的工作日程安排。但在评选快要结束的时候,帅府园单方来了通知:“由于展览会场临时发生问题,国展的展出日期只能前移,改为1957年12月1日——12月15日,否则要延迟到1958年的上半年。”展期提前20天,使原定的工作日程表被打乱,学会展览部只能采取了紧急措施,夜以继日确保国展按时开幕。 第一届国展36天的展期,观众达到28370人。总体来讲,观众普遍认为这个展览会是成功的,但学会展览部的同志们却认为,由于展期的突然前移,筹展工作显得仓促,我们要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期把第二届国展工作做的更好一些。 在1958年第一期《中国摄影》的封底,有一则1958年《中国摄影年鉴》的广告:“这是中国第一本摄影年鉴,它在1957年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的展览会作品中,选出了107张中国摄影家近年来的优秀作品。这本年鉴不仅总结了我国摄影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工农兵的生活,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多采的物产。这本年鉴还选入海外侨胞摄影家的优秀作品,显示了摄影艺术中各种不同的风格。为了帮助广大摄影爱好者欣赏这本年鉴中的作品,书中有原作者自己写的拍摄经过和方法。全书用白道林纸以影写版精印。” 中国摄影学会创会时间还不足一年,便依靠国内广大摄影同仁及海外侨胞,在缺乏办展经验的前提下,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客观的说,第一届国展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迈出了艰难而关键的一步,为后续的国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4 18:01 , Processed in 0.06906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