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霖(1897—1945)我国早期著名摄影家,小型相机推广者,黑白影社发起人之一。陈传霖于上世纪2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建筑系,他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我国新知识阶层的代表人物。陈传霖天资聪慧、为人谦和又精通英语,跨出大学校门不久,便在上海的祥泰洋行谋到一份好营生,该洋行是英国巨商所设,华裔员工按英式管理,逢礼拜日必休息一天,而且员工的待遇丰厚。陈传霖便利用每礼拜日的时间,携摄影镜箱出外旅行,将沿途风光一一摄入镜头。陈传霖搞摄影与众不同,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奉献给摄影,他为摄影而痴迷,他为摄影而癫狂。 为摄影癫狂 陈传霖为了冲洗胶卷、印放照片,在暗室里通宵达旦一宿又一宿,有时卢施褔也会过来陪他,俩人相互配合印制照片。陈传霖为了制作一幅满意的照片,不知疲倦地反反复复,他在照片制作方面,有非常苛刻的要求。 从1930年开始,陈传霖参与了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沙龙活动,并有近100幅作品入选国际摄影沙龙,获奖牌、奖章10余牧,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吸纳为会员。陈传霖与卢施褔联手,先后在上海青年会和上海大新画廊两次举办摄影联展。1936年,还联手出版了《陈卢影集》。 陈传霖笔头很硬,经常撰写一些摄影理论性的文章,刊发在国内摄影刊物上,比如《中华摄影杂志》中的“阴影写真谈”和“美之要素”等。1934年、1935年、1937年,三年他编辑出版了《黑白影集》三册;1934年、1935年,他策划出版了《黑白二届影展》、《黑白三届影展》两本作品选集,选集承载了黑白影社社员的摄影佳作和理论性文章,选集的英文小引均由陈传霖撰写;1936年7月,他还创办了《黑白影刊》,原定为季刊,由于抗战临近,刚刚创刊的摄影杂志被迫停刊;1937年,他筹划出版了《黑白四届影展特刊》。爱国主义者陈传霖,在1937年4月撰写的《八年来的黑白影社》文中,对中华民族的存亡与中华摄影的存亡,表示了极度的关切,字里行间流露着民族铁骨的铿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尽管黑白影社停止了活动,但他继续以犀利的笔锋,给《英国摄影年鉴》撰写了文章,反对非人道的侵华战争,痛斥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不宣而战,赞扬我国战地摄影者在前线拍摄的抗敌照片,深信这些照片将来一定会激励我们的民族。 为莱卡癫狂
[FS:PAGE]
上世纪30年代初,德国莱兹公司在上海南京路1号沙逊大厦,开设中国首家兴华公司,独家经营135相机的鼻祖——莱卡。当时国内所有相机都是大、中画幅,最小画幅是120相机,135相机听过未见过。莱卡相机的闪亮登场,对于我国摄影者而言,是一件新奇的事情,但具有日耳曼血统的莱卡,刚落户中国,却很难打开销路。其原因有二点:第一点就是价格昂贵。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由北京迁至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北平相对萧条,买一台莱卡相机的钱,在北平可以买一套四合院。第二点莱卡的底片画幅太小。人们普遍认为底片画幅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影像质量,另外,当时放大机尚未普及,放大照片是件难事。 陈传霖是我国第一批莱卡相机的使用者,他从兴华公司买了一台莱卡Ⅱ型相机以后,很快体会到莱卡体积小,便于携带,甚至可以放在口袋里;装一个莱卡胶卷一次能拍36张;双影重叠的测距方式的简便快捷;最让人欣慰的是莱卡相机的镜头,解像力极高。莱卡的特点是其它相机所不及,从此,陈传霖成为我国最早的莱卡相机崇拜者和传播者。 品质优良的莱卡相机,对于国内大多数摄影爱好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影友还是乐于了解小型相机莱卡,于是上海的摄影团体纷纷聘请陈传霖作小型相机的报告会,陈传霖手持莱卡,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莱卡拍摄上的快捷,镜头超群的成像质量,以及莱卡繁多的附件。陈传霖一边讲解莱卡,一边展示他用莱卡抓拍的代表作:《汹涌》、《佛会》、《耸》、《尝旨》。由于莱卡拍摄上的方便快捷,陈传霖开始抓拍一些场景,他拍摄的题材也由原来的风光作品,慢慢转变为纪实作品,比如《偕归》、《劳作》、《守株》、《踩水车》等。 为影社癫狂 黑白影社在陈传霖的筹划下,举办过四届黑白摄影展览会。出版了《黑白影集》、《黑白二届影展》、《黑白三届影展》、《黑白四届影展特刊》,以及《黑白影刊》季刊的创刊号。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4 17:33 , Processed in 0.07111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