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作为鄂西土家族的一种婚嫁习俗,广泛流行。迎婚之期,本是青年男女朝思暮盼的吉日良辰,婚嫁必张灯结彩,弦歌达旦。可是,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却要伤心地哭嫁,唱《哭嫁歌》,用“哭”的方式来迎接出嫁这一人生喜典。 史志和文学作品中对哭嫁习俗都有详细的记载。如乾隆《长阳县志》记述“宁乡 (长阳安宁乡)地近容美、巴东,民杂苗蛮(蛮即土家族),其嫁女上头之日,择女八九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是日父母、兄嫂、诸姑及九女执衣牵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 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鄂西土家族的“哭嫁”并不局限于“上头之日”,有的姑娘 “哭嫁”甚至贯穿在从订亲后到结婚前很长一段时间过程, 土司统治后期,汉文化逐渐输入,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家族人民家族生活与恋爱婚姻。改土归流使土家族地区封建化的程度迅速加深。男女青年婚配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门当户对”与财产制约,自由婚姻逐渐被买卖婚姻或变相买卖婚姻所代替。个别地方还流行“坐床”、“接骨种”、“童养媳”等不尊重妇女的陋俗。出嫁对许多妇女来说,就不是幸福的归宿,而是噩运的开始,出嫁以后的命运难以预卜。在这种人生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出嫁姑娘的哭嫁就是她们怨愤感情的总爆发,哭嫁歌中就相应增加了谴责重男轻女封建制宗法制度、埋怨父母包办婚姻、痛骂媒人贪嘴好财、巧言假语、两边撮合等揭露性、批判性极强的内容,哭嫁歌就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一整套比较固定的形式与内容。 流传在鄂西土家的《哭嫁歌》,歌词有历代相传的,但相当一部分是新娘以及与之“伴哭” 的姊妹们的即兴之作。程序形式上主要有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骂媒人、 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哭上轿等。 哭嫁歌的内容主要是忆念和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叙表与亲人难分难舍之情。姑娘要出嫁,要离别生养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哥嫂姐妹,标志着自己要走上一种新鲜而又陌生的生活,标志着自己已是成年,因此,忆念父母养育之艰辛,产生难舍难分之情,是十分自然的。而这种离别父母去开始新生活,又使新嫁娘感到惶恐,忧虑重重。因此她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在“哭爹娘”时如泣如诉地叙述着父母的养育艰难: ……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许多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过几多山和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又怕女儿吃不饱,又怕女儿受风寒。 为置嫁妆操碎心,只因女儿生错命。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妈来箭穿心。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要分身。 女儿的泣诉,自然涌动了母女的骨肉之情,引起了母亲的悲伤,但女儿出嫁毕竟是喜事 ,也了却父母养育成人之愿,于是母亲就唱起《劝女》歌来: 莫流泪啊莫寒心,女儿伤心痛始亲, 娘家不是久留地,迟早都是要出门, 天下做女都一样,世上不是你一人, 皇帝养女招驸马,官家小姐配成婚, 成家立业做世界,皇朝古礼这样兴, 为娘走了这条路,女儿要踩脚后跟, 有些没顺女儿心,宽怀大量要容情。 公婆面前行孝道,高声喊来低声应。 哥嫂姊妹要和顺,左邻右舍多亲近。 娘的话儿牢记住,千放心来万放心。 离别哥嫂,也是难舍难分,新嫁娘向哥嫂哭诉离情和嘱托,亲情至深,活脱脱体现出来: 我的哥呀我的嫂,你的妹妹命不好, 爹娘面前同长大,今天就要分别了。 堂上爹娘我丢开,千万重担你们挑。 妹妹成了远乡客,想得到来做不到, 爹娘若有病和痛,全靠哥嫂来照料, 早问安来夜问好,要替妹妹多代劳, 山上有柴替妹砍,水井有水替妹挑, 寒天洗衣替妹冷,白天泡茶替妹烧。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后,哭嫁歌的基调逐渐变成发泄对封[FS:PAGE]建婚姻制度不满的情绪,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控诉。地位低下的土家族民间女子,在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只有利用这种哭嫁的合法机会控诉和诅咒。媒人,就是哭嫁者诅咒的对象之一。媒人是婚配的牵线人,也是悲剧的促成者,是一种势力的代表。在整个哭嫁过程中,媒人以新嫁娘的对立面而出现。 女儿别家把嫁出,今日出嫁心不服, 一恨媒人心刮毒,贪嘴只想吃鱼肉。 黑毛老鸹天天叫,人不叫死心不足。 二怨爹娘太心粗,专听媒人讲好处, 女儿爱的偏不送,不看儿郎看家屋。 三怨哥哥不做主,不顾妹妹亲骨肉, 有花不栽向阳处,单栽砂岩背阴土。 这里,新嫁女一怨爹娘的糊涂,二恨媒人的巧嘴滑舌。有的哭嫁歌“骂媒人”对媒人的斥责言辞直率而又尖刻: 媒人婆啊媒人婆,天天都到我家坐, 坐窄了我家的堂屋,坐低了我家的门槛。 …… 媒人是个狗,好吃两头走; 媒人是个猪,这头吃哒那头敷; …… 你到他家吃顿饭,说他屋里有几万; 你到他家喝口茶,说他屋里正在发; …… 你到他家吸袋烟,说他儿子要做官; 媒人尽念多多经,不怕二天烂舌根, 媒人为了撮合婚事,花言巧语,四处游说。“骂媒人”对其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丑态 ,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哭嫁歌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宗法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姊妹们对哭时, 同病相怜,心心相印,感情丰富,生动感人。这里不仅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同时还对男女间种种不平等现象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新娘:如果我是个男子,堂屋种种都有分,神堂写字也有名。 姊妹:如今是个女子,神堂打钟钟不响,堂屋打鼓鼓不鸣。 新娘:如果我是个男子,三丘田也有一丘,三块地也有一块。 姊妹:如今我成了女子,十丘田没有一丘,十块地没有一块。 新娘:如果我是个男子,兄弟常常在一起,欢欢喜喜。 姊妹:如今我成了女子,姊姊妹妹要分离,哭哭啼啼。 新娘嫁到婆家后,对于严酷的封建家长制统治,难免会感到惶惶不安。 新娘哭道: 我的爹,我的娘,人家屋里有杀人的刀, 有煮肉的锅,服侍人家老的不到,眉毛一竖脸一横; 服侍人家少的不到,筷子一甩碗一丢。 我在人家脚下踩,我在人家手中捏, 脚下踩如泥,手中捏成灰…… 如果在“哭哥嫂”中所哭诉的内容是表现妇女的痛苦与不平,那么在“哭扯眉毛”、“ 哭上轿”几场,则明显爆发出妇女反抗的呼声: 头发不梳是贵人,梳了头发是贱人: 眉毛不扯是贵人,扯了眉毛是贱人; 奴才我不当,丫环我不做; 头发我不梳,眉毛我不扯, 这个头我不磕,这个揖我不作。 当哥哥把新娘背上轿时,她奋力挣扎,大声疾呼,要“变只小鸟飞下岩,变条小鱼游下海”。这是妇女们的叛逆之声,也是反抗精神的表露。 在每一场哭嫁过程中,新娘敢于面对现实,大声疾呼,直言不讳地抨击封建伦理道德, 否定封建婚姻制度,是妇女的一种宣泄,这在当时封建势力一统天下的时代,实为难能可贵 。这也正是“哭嫁歌”的闪光思想所在,是土家族广大妇女喜爱“哭嫁歌”的根本原因。 哭嫁歌是一部土家风味极浓的优秀抒情长诗,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极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土家族文学样式。可以这样说:假如不了解哭嫁歌,就不能真正了解土家族文学。 “哭嫁歌”在艺术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出嫁姑娘的艺术形象。由于哭嫁歌容纳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姑娘们在哭唱时,不受约束,大胆表露个性,自由抒发感情。因此新娘自己一生中的爱与恨、怨与怒、悲与愤各种复杂感情相互交织,充分表露,并通过她的悲痛、沉思、怒斥和呐喊,看到了一个出嫁姑娘的内心世界,也看到了一个不甘受辱而又敢于反抗的鲜明的妇女形象。 哭[FS:PAGE]嫁歌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它全面记录了土家族婚俗过程,为我们保存了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直接有助于研究土家族的社会演变、婚俗发展、妇女心理素质等。此外, 还可为研究土家族歌谣、语言、宗教信仰、土汉文化交流提供宝贵资料,并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土家妇女的心理历程。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7 09:11 , Processed in 0.0202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