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寻甸道院村村民在村口等待运水车放水。
![]() 云南会泽县毛家村水库是亚第一土坝,水位下降30余米,村民赶着群找水喝。
![]() 今年的胡萝卜特别小,拿到市场上都没人买。
![]() 云南会泽县金钟镇麦地村地处山区,严重的干旱使村民在山地上无法耕种,半年多来无任何收获,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村民在毛家村水库库底开垦种植,进行自救。
![]() 云南会泽县金钟镇麦地村村民杨顺平从农行小额贷款3万元,开展自救。他和女婿一家一起在毛家村水库库底开垦耕地55亩,种植土豆、大白菜等农作物。
![]() 云南东川县阿旺镇黑马井村,因干旱牛都没有草吃,老农把玉米秆拿回家喂牛。老农告诉我说家里没有粮食了,准备过几天卖掉一头牛来买粮食。
![]() 会泽县娜姑镇瓦窑村张天才是孤寡老人,和侄子住在一起。家里的粮食只有玉米。
![]() “绿色和平”工作人员捐助的太阳能抽水泵运到农田,安装完毕,杨JI匝平高兴地看着,根本没想到自己也能用上太阳能抽水泵,一天节约不少钱。
![]() 云南石林县板桥乡小矣马伴村干旱严重,储水池早已干涸。
![]() 会泽县金钟镇麦地村村民田春有帮助杨顺平浇水种菜。
![]() 云南陆良县大莫古镇德格海子水库蓄水量160万立方米,已干涸见底。
摄影/卢广 采访/蔡焕松
蔡焕松:你是个以纪实大事为己任的摄影家,云南出现严重旱灾,你马上就去拍摄,风尘仆仆。谈谈这次拍云南旱灾的情况?
卢广:我去云南拍摄旱灾之前,媒体已经报道了很多干旱喝水困难的问题,喝水都困难了.庄稼各方面就更有问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到云南现场走了以后.感觉确实相.当严重,山上的草全部是黄色的。后来我又发现云南水利设施很少,云南水多,雨多,一年四季如春,是个不缺水的地方,所以水具、打井几乎没有,全是靠天吃饭。突然百年不遇一次干旱,使云南人措手不及。而像宁夏、甘肃这些本来就干旱缺水的地方,人们都有方法、有储备,能解决一些干旱问题。但是云南确实没有注意这些问题,所以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大影响。 我这次去了重点拍摄村民怎么自救,而不是别人来救他,这是最重要的。有个麦地村,山上土地全都已经晒得种不上了.村民利用毛家村水库,这个水库很大.现在水位降了30米,大量库底都露出来了,但旁边还有小水沟,所以他们就在库底种大白菜、玉米、土豆……我认为这是相当好的,沿水库旁边的村民都在开垦、自救。如果现在不种,将来吃饭就困难。农民本来是这样的:收麦子时吃麦子,收玉米吃玉米,不可能今年麦子放到明年,多数农民没有那么多粮食存放。在东川我碰到一位放牛老人告诉我:他有两头牛,牛都吃不上绿草,家里也没有粮吃了,准备把牛卖掉一头买粮吃,只能这样来保证生活。前段时间各媒体在报道喝水的问题.现在应该是粮食问题,我采访过很多家庭.像有个大妈背一百来斤重的玉米去磨面,她说家里没有粮食了,这是向邻居买的。现在云南干旱的地方,三分之二的人都走了,留下三分之一的老人和孩子。我这次在灾区的最大感受就是他们粮食紧缺,然后就是水利设施建得很少,改革开放后几乎没有兴修水利.那几个水库还都是毛泽东时代建的。 蔡焕松:那你这次拍了很多好东西。 [FS:PAGE]
卢广:对,拍了很多。我还要回去继续跟踪拍摄过的灾区农民,干旱还在不断延续。 蔡焕松:我们今天社会资讯这么发达,每天有数不清的可拍摄题材,你是怎么从浩瀚的资讯中筛选出你要拍的题材线索?选择标准是什么? 卢广:我选择题材时首先是看是否大家都很关注的,要把国家和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选很少摄影师在拍的题材。题材的好坏没有标准,关键是想到题材马上拍,边拍边了解情况,在家想得多也没有用.一定要到现场才能找到切入点,才能把握这个题材,花时间拍出精彩作品。就拍青藏铁路这个题材来说吧,很多人都在拍,一般摄影师去一次5—10天拍回来就感觉够了,其实远远不够,青藏铁路1000多公里,用了6年时间建设,他们往往只拍到一些局部,碰到了拍一点、碰不到就走,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在调查拍摄,好作品需要更多时间调查才能够拍出来。 蔡焕松:你找到拍摄题材线索后,如何 把握题材? 卢广:我觉得把握题材很重要,像我们进入这个年纪,生活经历、阅历都比较成熟了。为了解题材的更多信息,我每天要看国内外新闻.网络是个好东西。题材把握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一定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这方面是很明确的,有些人说我拍的都是黑暗的题材,不好。其实不是.我拍这些题材是为了国家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有些人不理解,是他的思维方向问题。我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黑暗的题材)报道出来,让中央领导、地方领导看到,就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也有助于问题解决。 蔡焕松:你选定一个拍摄题材后,一般怎么运作和完成它? 卢广:比如说我拍过的血吸虫病,这是个小题材.后来在全国影展也获得三等奖。当我知道血吸虫病这个信息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血吸虫病在毛泽东时代已经消灭 了,为什么突然又会出现呢?到什么程度?我首先要进行全面调查。我到洞庭湖去通过找渔民,还有血防站(血吸虫防御专业机构),经过调查研究知道哪些地方比较严重,为什 么又严重起来,问题在哪里。经过调查拍摄以后,我不急于发表,还要再过一段时间再回访那些地方,我看到过的病人,治疗过后如何?有些病人在家里会怎么样?我经过反复调查了解确认这个事件是怎么样的,我才写文章,才把这些照片组合发出来。因为,有的事情刚去的时候群众反映很强烈,实际上没有那么严重;而有的事情,如果有当地领导在旁边,反映不强烈,其实很严重,这种情况很多。一旦有当地领导在旁边,没有人敢说了,一旦有人敢说了,当地领导马上拉着我们走了。 蔡焕松:你拍完后一两个月回访,之后才进入编辑阶段,说说回访的重要性。
卢广回访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拍过的每个题材都会反复去几次,不断深入了解更多他们的东西,不断地再证实和补充,使一组照片故事讲得更加有深度.更加完美。 蔡焕松:据我了解你把自己定位为纪实摄影师,有的人认为你这个定位是为了规避很多新闻摄影专业规训所可能引起的批评,你自己怎么看新闻和纪实摄影之间的差别? 我似认为二者之间的差别从时空上讲是时间性与时期性、时代性之间的差别。你怎么看? 卢广:其实是这样,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是有区别的,新闻摄影,包括路透社.他要求一张照片拍下来,不得超过6小时必须上网,必须要快,而我拍了几个月几年都可以发表。 蔡焕松:新闻追求时效性,时效性一定要快。
卢广:对,新闻摄影讲时效性.纪实摄影讲故事性,但事件本身都必须真实,比如说:突发一个交通事故,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下来.媒体发表后任务完成了。用纪实来拍就不一样,除了交通事故现场拍下来,还要拍受 害者或家庭,跟踪拍摄因交通事故带来的后果。但是,你要知道背后故事会带来更多人的关注,纪实摄影就是去说这些故事。 蔡焕松:新闻也好、纪实也好,记录类影像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真实。你是如何体现影像的真实? 卢广:首先有事件的真实,才有画面影像的真实,纪实摄影需要连续性、重复性地更深入调查拍摄。比如说,我拍血吸虫病这个专题,村子里的老会计得了血吸虫病,我第一次到他家.他还穿着乡政府奖给的印着优秀共产党员的衣服,躺在家里、挂着吊针、肚子很大,我拍摄下来。过了一个月以后我再去看他,因没钱开刀前一天刚刚去世,我留下来继续拍摄他的葬礼.一组血吸虫病的专题, 病人和死亡都有,影像真实性就比较明确。 蔡焕松:有人说你的影像视觉和色彩表现都比较夸张,扭曲了真实,你自己怎么看? 卢广:在网上传播的《中国的污染》40张图片中,确实有些网站上的图片色彩很夸张,这些色彩夸张图片是有些网友调整的,蜂鸟网就比较标准。表现一个好的风光或者城市建设照片,很多人把这个照片饱和度提高30%.更加鲜艳亮丽。而我现在是相反.我的饱和度会降到10%一30%,让它更加灰暗,为什么?因为我要的是当时在现场的感觉,而我们的相机拍出来和我们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差异很大。如果我拍出来照片调得很明亮很鲜艳,那就不对。所以我要返回我原来的那种感觉当中去。 蔡焕松:你的作品不少也是用photoshop做的,你怎样看待这个工具? [FS:PAGE]
卢广:摄影需要有两个方面的掌握:技术、艺术。在这个门类当中,我感觉得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创作方式。我刚刚看到一篇报道,意思是说谁用photoshop就是罪过。大家都知道photoshop就是让人做图的,当你拍了数码照片时,就要用photoshop来做,为何用这种眼光一刀切呢,就像我们拍黑白的时候,也有暗房技术,需要遮光和加光,在制作过程中都融入个人思想。看东西时我们的眼睛会变化,看黑的地方瞳孔会放大,黑处能看出层次;到亮的地方瞳孔会缩小,亮处也能看到层次。我们的相机不行,按亮的曝光,黑处看不清;按黑的曝光,亮处太白了,那怎么办?这就要用photoshop调整,暗和亮都需要有层次。所以很多人认为用photoshop就是在造假,这是片面的武断。我认为这是制作过程中”度”的问题,有些人制作过程中过”度”了或造假了是他本人的问题,和photoshop没有关系,该做的还要做.根本不需要去谴责。 蔡焕松:也就是说无论你的色彩夸张,还是你的视觉夸张,都是在追寻你的现场感受。 卢广:对。把自己在现场的感受表现出来。 , 蔡焕松:有些人还认为你的影像里面有摆布和导演痕迹,你有没有摆布和导演? 卢广:在拍摄环境人像中有时就需要引导.除了突发新闻不能动它以外,纪实摄影拍人像需要当事人配合。比如这个光线暗了,按照摄影师的要求你转过来,挪过来,这是很正常的引导。但是有一点,你人还是这个人,环境还是这个环境.时间还是这个时间。除了偷拍我不需要告诉人、突发新闻我不需要告诉人,一旦除了这两个以外,我拍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都要告诉对方知道。比如说他 在干这个事情.我拍的时候他也知道我在拍他,他也有意无意能够配合我。光影效果、环境效果,可以移个方向什么的。 蔡焕松:都是搞摄影的,大家都明白。但肯定摆布导演要是过了就不好,你拍摄时是怎么把握这个度? 卢广:比如这件事是你在做的,可是你回家吃饭没有人了,摄影师再找一个人来代替你拍了下来,这就不对。必须真人真事真环境.特别说到人物,我也看到过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前几年,有一个消防队员从火场救出老人,两天后一个记者去报道救火的消防战士事迹。这个记者让战士把老人背起来,用后面烧掉的房子做背景,还原当时的突发现场.在图注文字表述里是当时突发现场时间,这照片就是假的。因为突发事件是一次性的.不能重复。作为一个记者你必须要完成任务.怎么办?这就体现一个摄影师或记者的素质和水平。在一次摄影交流会上提到这个问题,我就让记者说.你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照片,他说:“因为要拍主人翁,要找到这个消防战士和老人",“那找到这两个人了怎么办?”他说:“我把这两个人找到一起,让他坐在凳子上拍照。””那你不也是摆了吗?也是导演了吗?”当时这位记者也傻在那里.他也认为做记者不应该摆。关键是这个摆怎么拍,你文字怎么写,比如可以把和老人找在一起,让他讲述—下当时是怎么听到老人在呼喊,或者怎么知道里面有人,是怎么样;中进去把她救出来的。在讲的过程中,你可以在旁边不断拍摄,那么你的图注就写当天的拍摄时间.消防战士向记者讲述当时救人的情景.这就没有关系.你当时的现场是讲述的现场,是真实的,这就是“度”。
蔡焕松:度要把握好,方法要恰当。 卢广:把握好”度”是一名优秀摄影师的素质。 蔡焕松:我知道你原来是拍沙龙艺术摄影的,那当你走纪实摄影这条路以后,你觉得前面拍沙龙摄影这段经历,对你的纪实摄影是有利,还是不利或制约着你? 卢广:沙龙摄影很注重光影效果,所以我就会注意光影效果,利用一些镜头效果,用完美的构图尽量表现主题。光影效果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就能够表现的,是需要等待等待再等待。比如我拍污水,去的时候刚好是中午,光太平了,很难表现水流质感和色彩我会看—下阳光,需要早上拍还是傍晚拍这就是我要等待的,需要时间。特别是海边有潮水的地方,为了更加明显地表现污水,我必须要等到退潮退到底的时候.这样才能拍到所以,很多好的照片是等出来的。 蔡焕松:你原来是拿自己的钱做纪实摄影,是一个纯粹的自由摄影人,什么都是你自己来弄,你现在做大做出名了以后,肯定有一些团体、机构都会资助你,让你拍更 大更多的题材。有这些机构的支持,你会受到一定制约吗?另外要怎么处理跟他们的关系? 卢广:其实是这样,现在别人资助我还是很少的,我也不去找别人资助,我不需要他们的钱。像你说的别人给你钱要你为他服务,我不喜欢。我拍自己喜欢的题材.选定了题材一路拍下去。 蔡焕松:你作为纪实摄影家,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需要关注,要让你的影像向社会提出问题,最后希望借助社会力量让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你有些影像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往往是通过“出口转内销”才能实现的。 卢广:我每组照片都是先在国内发表,但是国内发表的力度还是不够。比如说我最早跟你说的《艾滋病村》,影响比较大的。在国际获奖以前国内最少五六十家媒体发表,包括《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闻周刊》《三联周刊》……这个话题会换取中国人的同情.人们帮助的热情有,也得到很多捐款,但是靠热心人的帮助捐款还是有限的。当我的照片参加”荷赛”获奖以后.全世界都知道了,大家都重视起来,特别是河南省更加重视了,对艾滋病村子进行了免费治疗和救助工作,”五个—工程”等一系列的关怀政策就出来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艾滋病问 题,只有政府去做才能解决。 蔡焕松:关于中国污染问题的专题呢? 卢广:污染也是一样,我最早是腾讯网发得很多,2005年西部污染严重,我把群众附长)写的信和我的10张照片寄给环保总局,当时我是4月底寄给他们,5月份他们就打电话给这个村长(因为我把村长的电话号码写上了),就了解一些信息,了解过以后他们也没有去找村长.直接到这个区域进行调研、处理.最后用两年时间关闭了一批重污染企业。但是这里关了,老板又跑到另一个省开了。 在国际得奖前我拍摄环境污染问题报道发表也很多.但是都没有多大力度和影响,因为我那时候发出来的往往还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污染.没有一个很系统的组合。这次拿到国际的这个奖,我选了40张图片12个省份污染问题.集中起来表现中国污染的现状,这次影响力比较大。 蔡焕松:我知道你的纪实摄影一开始目标也不是很明确,一路走来一路拍,一路总结,逐步形成你现在纪实的拍摄理念。能讲讲这个过程吗? 卢广:我搞纪实摄影归功于我到北京来学习。1993年~1995年我都在北京学习,北京有名的记者、摄影大腕都到我们学校讲过课。因为学院所请的老师是多元的,所以我们这个班里面就出现很多优秀摄影师。在北京学习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的思想。 蔡焕松:你是从《西部大淘金》那里开始,《小煤窑》《艾滋病》等等,直到最近《中国的污染》,你觉得在你的纪实摄影历程里,从挖掘题材到表现手法,这—路过来变化大吗? 卢广:不断在改变、不断在提高。那时候拍纪实没有考虑是帮助他们,就是想把照片拍好,我的第一个纪实专题《西部大淘金》,拿回北京很多人都认为好,参加什么比赛都能拿奖。我感觉搞纪实摄影很好。我第二个题材想拍的就是吸毒。当我要拍吸毒的时候同学告诉我,你不要拍了,我那天洗照片,看见有个记者拍了很多吸毒照片,在那洗呢,别人都拍了,你就别拍了。我还是想拍。包括老师也说.你不要去拍吸毒,吸毒的人有枪有刀,危险很 大,但我还是想去。我是一个很执著的人,说了就要去做。 拍吸毒能改变现状吗?当时我还没有想那么多,经过调查拍摄发现很多问题,才会想到我这照片发表会不会给他们带来影响,能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而不是说我去拍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 蔡焕松:也就是说,你用影像代言这个拍摄理念是在后来逐步形成的? 卢广:随着我的纪实摄影更加深入.对社会更加了解,我拍艾滋病时改变很多。第一次进入艾滋病村看到艾滋病人在哭喊呻吟,老太婆跪在地上拉着我的腿不让我走.让我救救她儿媳妇,救救她儿子,那种场景,是我最痛苦的一天,整个晚上我都睡不着觉,到了后半夜三四点钟,我给一个当记者的朋友打电话,说我拍了20多年照片,从来没有感受到这种震撼,有那么多贫困得病的家庭,我要用我的相机来帮助他们,那时的感受让我下决心做这个事。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有这个信念:我可以用相机帮助他们,为他们代言,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 蔡焕松:你从猎奇、为了获奖开始你的纪实道路,拍摄过程让你震撼,让你感动,演变成你要去发现问题,为那些存在于问题之中的人们当代言人,要唤起社会的重视,要争取社会重视去解决这个问题。 卢广:虽然我自己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但是我用我的图片告诉大家,让能解决的人去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蔡焕松:你曾说过,在国内做摄影一要有钱、二要有闲、三要有社会责任感,找点有意义的话题,你这个有意义的话题标准是什么? 卢广:当一个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现在虽然很强大很富有,但是还有很多人很贫困,还有很多人可能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因为中国地方这么大,你说一个政策下来,整个中国都能够按照这个政策来做是很难的,所以有些地方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被发现,把这个事情告诉地方政府也好.中央政府也好.或者让群众知道也好,能解决一些问题,这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蔡焕松:你也说过影像不震撼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震撼怎么理解? 卢广:很多人说我的照片很震撼,其实不是我的照片震撼,是这个事件震撼。为了拍到震撼照片.我会经常住在发生故事的村里,在那里我不断去拍摄发生的事。我举个例子,长江几千公里.污水排放你知道哪里最严重,哪里排放量最大?大家都不知道,但你一定要了解清楚才能拍出震撼的照片。我从长江入海口开始,沿着两岸一直走到重庆,不断地寻找.哪一段污水排放比较严重,我就会在哪一段重点拍摄,这样的照片才会震撼。而不是找到一个污水口拍下来就是震撼.需要时间去寻找。 蔡焕松:再提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提出纪实摄影的底线是爱国和维护民族尊严,我认为这底线是对的。那么要怎么理解你的《中国的污染》在国际上引起 关注,这跟维护我们国家的形象是怎样的关系? 卢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就像一个家.你在这里的污染也会影响他们,他们的污染也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地球都已经很近了,那么多疾病的爆发.很容易在全球传播……我这组污染问题的图片在国外获奖,不是说我想把中国的污染问题暴露给别人来说中国,而是中国污染那么严重了,需要大家都来关心.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刚开始在国内我也发表过一些,但多数媒体都不敢发.就是因为太敏感了,不让发。比如环保部也搞过一个展览,我参加了,拿去两组作品,《京的承诺》和《中国水危机》都进入最后评选阶段,最后还是淘汰了《中国水危机》。 蔡焕松:有人认为你现在拍的都是比较灰色和尴尬的题材,也是一些边缘题材,我想你也许会碰到自己的人格良知跟一些功利的东西形成博弈、矛盾,你怎么对待这样的问题? 卢广:我感觉我拍的题材其实也不是灰或黑,关键从哪个角度来看,很多人看到的是阳光,也就是说主旋律是什么。其实我去拍摄的这些地方的人,知道我给他们拍了照片发表以后引起各级领导重视.问题得到解决,他们见到了阳光,在他们看来这照片是阳光而不是灰色的。比如说张于庄的村民本来在一片灰暗环境当中生活,河水受上游工厂的污染20年,地下水被污染,他们中不断有人生病、死亡,喝的水都是有毒的,又没有人帮助他们,整个村庄都有一种灰蒙蒙的气氛,我们在村里都感觉很恐惧、很可怕。我是以”环保志愿者”身份去的,住在他们家里, 和他们一起吃饭喝酒,还睡过去年刚刚去世的癌症病人的床。我和他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的情况。我把这里拍的照片发表后,村民们感觉到阳光了。中央派人去调查了,了解他们村里的实际情况.也到他们家里去,当时村长都感觉很高兴,为什么?他们告了很多状,都没有人来解决问题。几张照片上级领导就那么重视了。过几天,县里就开始给他们安装自来水了。所以我去的时候.村民对着我说很感谢”环保志愿者”,没有我的照片的发表,他们现在自来水都还没有,没人给他们装。这就是阳光。 蔡焕松:我研究了你的影像,也发现了你的图片文字说明是比较平和的,和图片之间形成很大反差。图片可做多种解释,而文字却是白纸黑字。你这是不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措施? 卢广:我认为是这样,尽量用图片说话,图片已经很震撼、很强烈了.你再把文字说得那么强烈,不好。把事情说清楚就好,从图片里感受就行了。 蔡焕松:谢谢你从云南抗旱前线刚回来就接受我们的采访。 来源:《中国摄影家》,责任编辑/李红霞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5 01:09 , Processed in 0.07247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