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摄影比赛多,对摄影比赛的作品评论少 中国摄影比赛多如牛毛,有国际性、全国性、省市县区级比赛,还有专业、专题性比赛等。参赛人数不等,多的达到十多万、上万人,少的也有上千人、上百人。参赛作品数,多的达十几万幅,少的也有几百幅。设的奖级也有不同,有特等奖、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入选奖。奖金数也有不同,高的有几十万人民币,少的有几百、几千人民币。 但对选出的的作品评论就比较差了。对得奖的作品好在哪里,对落选的作品差在哪里?缺乏总体而具体的评价。有些大奖赛,虽有一些作品的评论,但写得很笼统,或只说好的,不说差的。 每次大奖赛,总结报导千篇一律,文章八股化、程式化。现举国展一例的报导就可明白:参赛作品数、参赛人数、评选时间和地点、参加评选人员及资格、选出得奖作品数和作者、评选期间的活动安排、文章最后是举办者单位和领导名单和当地领导的名单。文章最重要的内容缺失,就是这次大奖赛有哪些重大收获,在摄影上有什么突破,比前几次比赛有什么不同,还存在什么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学术上有什么争论? 参加评选后,这么多的评选名人。很少发表对作品的评选评论,虽有些评论,也只是抽象地说一下,雾中看花。他们来选作品,只选不评。好人易当,评论难为。 还有得奖作品的得主,谈创作的感受太少了。看不到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和创作感言,缺失对自己作品的价值观的认识。印象最深刻的要算《丽水摄影网》,丽水摄影是中摄协的基地,是全国摄影的榜样。早几年前,因丽水一地的中摄协会员最多,当时有60多位,现在,可能有百位之多。有“十大之最”,我很慕名而打开《丽水摄影网》查看学习。中摄协会员公示在网上约有作品千幅之多,确有不少好作品。网站为每一幅作品下面留有好多要填写的空格,如创作感言等,但遗憾的是没有一幅作品有感言,都是空荡荡的。我惘然若失,而有所思:多么不重视摄影理论的学习啊! 二、摄影理论发表稀又少,摄影作品发表多而烂 纵观摄影报刊和网络煤体摄影,摄影作品多而烂,时代性、震憾性的作品稀又少。中国有时代性作品,如“希望工程”;有震憾性作品,如卢广的河南爱滋病组照、山西环境污染组照。网络煤体可以贮存成千上万张照片,大多是风光、花卉照片,记实性作品也不多。 再说摄影理论的研究,虽摄影界的领导很重视,每隔两年召开全国性的摄影理论研讨会,现在是第九届了,七、八两届也见不到有关论文发表。第七届理论研讨会见于网络媒体的有三十四篇文章,但事后看不到一篇文章有不同意见。看不到学术上有什么争论,看不到对有成就的摄影家有什么评论,处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 把学术上争论,当作“禁区”,怎么能推动一门艺术改革创新向前发展呢?摄影艺术也不例外。 再从摄影理论的内容和范围说,在内容上说,当前摄影家出版的作品集较多,对摄影理论家来说,这是最好的评论对象。但恰恰相反,对摄影专集的评论很少。从摄影专集的序言中看出,好话连篇,不足之处一笔带过。 从摄影理论研究范围说,热衷外国摄影,动不动引用布列松、亚当斯、桑塔格等大师的话。我不是一个排外主义者,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对中国摄影研究如何呢?中国有没有摄影大师呢?中国有多少摄影流派呢?有没有是中国的、民族的、人民大众的摄影学说呢?大师总算有了,没有,可以选吗!上面只要定出指标,要多少,有多少。至于广大群众是否认可,那是另一码的事了。 从摄影出版界看,出版的大多是摄影作品专集和指导摄影技术类书籍,很少有系统地阐述中国摄影理论的书籍,老天总算有眼,还能看到沙飞的《沙飞谈影》一书。理论滞后于摄影创作,这是当前中国摄影界的现实,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绊脚石[FS:PAGE]。 三、中国摄影家人数众多,中国摄影理论家人数稀少,不成比例 单全国级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有一万以上,还在不断上扬。还有全国级的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等,再加省地市级摄影家协会,估计在六万会员之众,可谓庞大,可能是世界第一?而理论家呢,屈指可数。但中国摄影理论家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不大去评论中国庞大的各种等级的摄影家,虽有一些评论,只说好的,不说差的。一面大谈编好《中国摄影史》,另一面又不下大力气去研究摄影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摄影作品的拍卖市场尚未形成,虽有零星的摄影作品拍卖,但价位很低。据媒体报导,最高一幅照片新缰风光,拍到二十多万人民币,一般价位在150元一幅。与绘画拍卖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据浙江《今日早报》05年7月7日经济版报导:近年成交金额在上千万元的绘画拍品有:03年11月,傅抱石代表作《毛主席诗意山水画册页8开》1800万元成交;同年月,齐白石山水册页8开,1661万元成交; 04年5月,吴昌硕《花卉十二条屏风》,1650万成交;6月,陈洪绶《花卉册页十开》,2860元成交;同年月,陆俨少《杜甫诗意图100开》,6930万元成交。同年11月,八大山人《花鸟四屏》,3200万元成交; 05年月5月,潘天寿《鹰花山石》,1171万元成交;同年7月,潘天寿《春塘水暖》场外争拍,1800万元成交。 又据浙江《每日商报》05年4月27日22版报导:李可染《漓江山水》有望破拍500—800万元;《万山红遍》以501万元成交,《井冈山》以1100万元成交。 再从摄影摄影作品拍卖情况:04年4月8日〈〈中国摄影报〉〉讯: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石径归人〉〉以3万元高价拍出。但在04年6月,上海春季沙龙组委会专程从台湾征集到四、五十幅郎静山摄影作品,按系列拍卖,却未能拍出,不得不重新运回台湾。解海龙的《希望工作》也只拍了20万元人民币。 我们要“居安思危”,既要肯定成绩,又要重视存在的的问题,逐步给予解决。这次中摄协把23届国展作品公示给广大群众评论,得到群众的赞扬和肯定。这就是大胆改革的起步。
摄影爱好者 童端友于杭州市2010、8、1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5 00:46 , Processed in 0.07065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