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赫嵩 现今77岁的张赫嵩在新华社工作了40多年,曾多次到中南海西华厅为周恩来总理拍照,难忘的共和国往事在他的镜头下定格成一个个永恒的瞬间。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变迁,虽已近古稀之年却仍孜孜不倦。现在,受聘于多所高校的张赫嵩将毕生摄影技术与心得倾囊相授,栽得桃李满天下。 总理心细,感怀至今 回想给周总理拍照的日子,张赫嵩至今还很激动。当时重要的国家领导人都有一个专驻中南海的随行记者,周总理因为里外公务繁忙,就多分配了一个,这便是他。“总理是个想得十分周到的人。”张赫嵩说。有一次国家女排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周恩来总理、贺龙老总和陈毅元帅都在场,给运动员和领导合完影,有个记者突然和张赫嵩商量能不能也和总理合个影。张赫嵩心里也挺想与总理合影,就走过去询问总理的警卫员。“想合影自己和总理说啊。”警卫员很干脆地回答。张赫嵩心怀忐忑地走到周总理跟前。“没想到总理立马就答应了。” 记者们兴高采烈,站队时,总理又挥挥手,把贺老总和陈毅喊了过来,让张赫嵩拍照。拍完照,正当大家准备离开时,总理连忙叫住另一个记者,指指张赫嵩说:“你换他再拍一张。” “没想到总理这么心细。”至今张赫嵩谈起那一幕还犹如昨天发生的一样,总理的关怀激励他一直在新闻摄影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1984年10月1日,女卫生兵方阵接受检阅。这是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出现女兵方阵。新华社记者张赫嵩摄 舍生忘死,只为胶卷 1956年23岁的张赫嵩从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因为照片拍的好,被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负责体育摄影。进社第二年,张赫嵩就争取了一个“磨练”的机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要组队登贡嘎山。凭着新闻敏感,张赫嵩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社里申请随队拍照。贡嘎山,位于四川省境内,主峰高达7556公尺,被称为“蜀山之王”,仅于1932年由美国探险队成功攀登过。当时登山队已经出发了,张赫嵩跑去和全国总工会好说歹说才让跟了去。正是这一去,差点要了张赫嵩的命,而且,不只一次。 一天,在贡嘎山7400多米处,他正低头往上爬,突然听到有人大喊一声——“雪崩!”张赫嵩猛一抬头,只见那雪铺天盖地往下滑,紧接着一股气浪将张赫嵩掀了起来,在空中漂浮了一阵后,冰雪便翻涌而下,劈头盖脸将他埋住。张赫嵩被埋在雪下一米多深。他尝试着站起来,双手撑了撑,纹丝不动,又使足劲往上挺了挺,还是不动。这下,他紧张了,缓缓劲儿,试了第三回,根本动弹不得!以后便逐渐失去了知觉。“当时真觉得自己要完了,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母亲。”事后的张赫嵩说。张赫嵩埋得深,一是位置靠前,首当其冲;二是没经验,有经验的队员胳膊一张,就把背包给卸掉了,张赫嵩恰好相反,他是紧紧夹住胳膊。“我的背包里有登山拍下的胶卷,如果把胶卷丢了,以前的照片不就白照了吗?”幸运的是,由于挂在脖子上的相机带子特别长,露了一小截在外面,其他队员迅速找到了他。当时有名队员就埋在他附近,可是四十多分钟后才找到,找到时那人已停止呼吸了。一条相机带子救了张赫嵩的命。 第二次遇险是在海拔约7500米处。整支队伍停下休息,大家在陡峭的雪壁上凿坑而坐。位于张赫嵩上方的一名队友凿下的一块冰随坡滚下,到张赫嵩跟前时已有小皮球那么大,雪球正好打在张赫嵩膝盖上,张赫嵩只一声“哎呀”便从坡上滚下去,同他用绳子连在一起的另两名队员也应声倒下。眼看再滚下去便是断崖,这时,三人正好滚至一洼处,慢慢停了下来。他们尝试站起来,没想到又要往下滑,只好趴在原地不动,等待队友解救。这时,其他两名队友都把装备扔了,张赫嵩却还死死地抓着背包不放。“哪管什么危险呢![FS:PAGE]本能地想保住胶卷啊。” 一位名叫刘连满的登山队友,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张赫嵩:“我们有一名摄影师,回来后体重掉了17斤。这么苦还坚持着,那是一种信仰。”当说到那段经历,张赫嵩爽朗地笑着对记者说:“那时年轻,就想趁年轻力壮多去拍些好照片来证明自己。” 张赫嵩两次遇险用生命换来的胶卷,返回北京后被大量采用,并有2张照片入选第一届荷兰新闻摄影大赛。
为1984年10月1日,女民兵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张赫嵩摄 怒揭叛匪,一生正直 1959年,张赫嵩再次随登山队来到西藏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进入西藏时,正遇叛匪投降,民兵排长找到张赫嵩,说民兵数量不够,让他一会儿负责缴枪。张赫嵩一心想要拍照,趁着中午吃饭的功夫,他把枪摘下来交给送饭的人后撒腿就跑,头也不敢回一下,生怕那人又后悔。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你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张赫嵩心里非常清楚自己作为摄影师的职责,他来到布达拉宫前的广场,拍摄了一组医务人员给叛匪治伤的照片。又来到一座清真寺(伊斯兰教)前,见寺已被焚毁,拿起相机又拍下现场画面。后来张赫嵩的这些照片中有很多都被《人民日报》采用了。“叛匪说要信仰自由,却又破坏人家的信仰自由!”张赫嵩说他就是要用这些照片揭露他们。
随着资历和经验的增长,张赫嵩曾担任摄影部的领导。“我担任领导的那几年,从未多拿一分钱,两袖清风。”张赫嵩不无自豪地说。“他这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生正直,对家人孩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张赫嵩的夫人如是说。除中国新闻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外,张赫嵩还担任过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很多人请他提供材料以编进名人录,他一概拒绝,网上关于他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 “不搞影展,不出画册。”张赫嵩态度坚决,“拍好照片不是为了张扬。” 人民网人民本色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记者团联合推出
这是1963年5月18日拍摄的北京市中学生在北京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表演第四套广播体操。 新华社记者张赫嵩摄
1962年5月22日,“百花奖”授奖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图为郭沫若向《红色娘子军》女演员祝希娟授以最佳电影女演员奖。张赫嵩 摄
美国大峡谷 (张赫嵩 摄)
张赫嵩 摄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5 14:34 , Processed in 0.07146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