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国
7月11日,南非世界杯足球赛落下帷幕。本届世界杯,新华社8名摄影记者参战,转战南北,最终实现全部64场比赛无一遗漏,发稿1万多张,圆满完成报道任务。纵观整个报道,既有可喜的突破,也有顿足的遗憾,更了然了与西方通讯社的差距。
突破
1.传输技术新突破
本届世界杯,为提高时效,新华社摄影报道采用了由新华社技术局自主研发的“即拍即传自动入库”新技术,工作原理是记者先用尼康或佳能相机的即拍即传模块将拍好的原始照片传到连接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再由电脑中的软件自动将照片传至编辑部的终端电脑。它使记者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新闻事件的进程,而不会因抢发稿件而丢掉重要瞬间。
据统计,该技术实现了世界杯全部
64场比赛滚动发稿;平均每场比赛开赛10分钟,就有稿件发出,比上届世界杯快了5分多钟;基本做到了比赛结束后一小时内完成所有发稿任务,比上届提前了1小时左右。比赛重要节点瞬间,都能及时发稿,满足了国内外用户的时效需要。
“即拍即传自动入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记者的工作模式。
2.观念突破:“大世界杯”
在体育摄影报道中,竞技照片占较大比重。但久而久之禁锢了记者头脑,造成报道内容单一化。
重视“情感片”
新华社世界杯摄影报道要求记者在场内不仅要拍好“动作片”,也要重视“情感片”,关注方方面面有价值的新闻。李尕的《郑大世洒泪唱国歌》最具代表性,该图把郑大世的“情”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改变了过去“重内轻外”的格局
本届世界杯摄影报道还将赛场外新闻作为重点之一,内外结合形成新的亮点。记者们深入南非赛事城市,捕捉了一大批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城市风光、人文景观、旅游、治安的照片,受到用户好评。
世界杯后期,新华社报道组组织记者杨磊、邢广利在开普敦进行了一次航拍活动,照片《空中看“绿点”》颇有气势,把世界杯外围报道推向高潮。据了解,世界杯期间,外国媒体从未搞过类似活动,新华社的航拍照片具有独家性。
编辑部“立意发稿”:提高采用率
编辑们将零散的照片重新组合搭配,形成立意稿件,进一步提高了照片的采用率。如《两个
10号 两个男人》《瓦瓦祖拉的传奇》等专题稿受到媒体青睐,有的稿件被40多家报纸辟栏采用。
3.资源利用上的突破
充分利用新华社海内外资源,进行全球联动、立体报道,是新华社世界杯摄影报道的另一大特色。
世界杯开赛前,北京编辑部就与
32支参赛球队所在国的海外分社建立联系,要求各分社关注该国球队比赛前后当地球迷的反应;同时,也要求国内分社关注国内球迷的动态。编辑部开辟专栏《世界杯·足球连线》编辑相关来稿。世界杯期间海外分社、国内分社积极来稿,反映当地民众的“足球情缘”,使整个报道更加充实、饱满。
新华社世界杯摄影报道形成了以总社编辑部为核心,国内外分社联动的态势,大大提高了世界杯报道的覆盖面。全球联动、立体报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新华社世界杯摄影报道史上的重要突破,它所带来的成果,必定对今后的报道产生积极影响。
差距
1.报道时效上的差距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本届世界杯,新华社摄影报道虽采用新技术,提高了时效,但与西方通讯社相比,还是慢了半拍。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费网线与
Vlan线的较量
世界杯期间,新华社记者使用的是大会提供的免费网线。这种网线使用的人多,速度慢,传输一张
5、6兆的原始照片,至少需要2分钟以上的时间,且易掉线。据记者了解,美联、路透、法新等媒体很早就与南非组委会洽谈网线事宜,他们使用的都是另外花钱租用的Vlan线,用红、黄、绿等颜色标明,区别大会提供的灰色网线,可谓专线专用,不会受外界干扰,传输相同兆数的原始照片,只需几秒钟的时间,时效的差距显而易见。
传输距离的差别
再有,外通社在赛场或约翰内斯堡设有编辑部,虽然他们使用的传输技术基本与“即拍即传自动入库”技术大同小异,但他们的传输距离却比我们短得多,最近的几百米,最远的也不过上千公里。而我们的传输距离达
1万多公里,这也是造成时效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记者还注意到,美联、路透、法新等通讯社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记者发稿,随叫随到,确保发稿时效万无一失。
2.人员配备上的差距
记得在南非内尔斯普雷特赛场采访时,遇到了一位美联社的华裔工程师,他负责摄影记者的图片传输工作。在闲聊时,他介绍了美联社的相关情况。本次世界杯美联社共派出
80人的摄影队伍参加报道。这80人中有记者、编辑、工程师、后勤人员。后来记者了解到,法新社和路透社的参战人数分别是40多人和50多人,具体构成也大体相当。
由于我们记者数量少,再加上临场经验和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我们在比赛内容和重要瞬间的把握上存有遗憾。这在小组赛时则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外通社由于人数占优,且大多是久经沙场的老手,拍摄内容丰富,照片内涵较为深刻,更能体现赛事的实质,吸引观者眼球。再有,他们分工细致,教练员、球星甚至球迷都有专人负责拍摄;而我们一人要兼顾几样,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另外,在重要瞬间把握上,外通社角度多、覆盖面大,无论在场上什么地方发生情况,他们都会有较佳的拍摄位置,同时供给用户的照片,也具有多种选择。从八分之一决赛至决赛时,由于场均人数的增加,我们在以上两个方面与外通社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决赛时,我们有
8人进场,人数极大地接近,从最终的报道效果看,绝不次于其他外通社。同时也证明,新华社记者是有能力与外通社展开较量的。
3.公共关系上的差距
据了解,美联、路透、法新等外通社早一两年就报道事宜开始组织人马与国际足联和南非组委会接触,进行面对面地洽谈。而我们在世界杯开幕的前两天才与足联和组委会官员见面,以前的交往也不过是互联网上的书信来往。
外通社与国际足联和组委会接触,除了洽谈参加人数、传输技术外,最重要一环就是球票问题了。按照国际足联规定,世界杯记者入场,不仅凭记者证,还要靠球票。而每场比赛记者进场人数是被限定死的,因此,球票成为关键,是记者的“生命票”。各大通讯社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球票利益,十分重视公关工作,很早就动手了。
另外,外通社在参战人员配备上,专门设有公关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打通环节,解决问题,为采编人员铺平道路。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应在采编人员中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公关能力的人才。(作者是新华社世界杯前方摄影报道负责人)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5 17:41 , Processed in 0.07007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