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挟尸要价之争是转型期下的一次道德救赎

2010-8-23 15:33| 发布者:| 查看:467| 评论:0

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作品《挟尸要价》,在公众中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然而在该照片获奖第二日,长江大学宣传部发文质疑称该摄影作品与真相不符。与此同时,主办方称已展开调查,8月23日将公布调查结果。其实,这个“调查结果”对这幅照片的意义来说,已属次要,因为,“挟尸要价”是不争的事实,厘清主谋和帮凶根本改变不了这幕悲剧上演的社会丑恶景象。
  
  然而,在对这幅摄影作品是不是该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争议中,却让人读出了人性的善良,更多的是人们对中国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在扬弃的过程中造成的断裂的猝不及防。只有当镜头把社会上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直观地用画面记录时,才突破了人们容忍的底线,让即使不善于归纳总结、不善于作深层思考的人,也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以至于觉得如此的惨状不宜渲染,展示这样的惨状是残忍的。
  
  对此,笔者非常理解和体谅这部分善良的人的想法,这其实与我们一贯的宣传方式有关。也许有人认为摄影作品之美,就是展示的画面之美,应该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但是,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毕竟不是供人点缀房间的装饰画,也不是养眼的风景画、美女画,新闻照片既要拍摄阳光下的明媚,也要记录阴霾下的黑暗,纵观国际上许多得奖摄影作品,不乏让人为之震撼的画面。所以,有网友评介这幅作品“就像撕开黑幕的光,虽然刺眼,却能照亮这片土地!很多在黑暗中的东西,害怕这光!”“是对人性冷漠者最严厉的道德挞伐,向社会发出了人性回归的呐喊,是物欲横流、人性扭曲的中国的一次道德救赎。”
  
  如果见利忘义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是个别现象,都发生在不起眼的小事上,那么,过分放大“挟尸要价”事件就欠妥了,毕竟这个事件很伤民众情绪,给人带来挥之不去的抑郁。但这个事件却代表了当前对利益追求的疯狂趋势,是被扭曲了的人生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我们所说的社会转型,除了经济体制转型外,同时包括了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方式的转型,而曾经的社会价值观和将要去实现的人生追求都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我们对社会价值观的认识,是从曾经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中清醒过来的,而一旦明白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就倾向与另一个极端——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其实,类似“挟尸要价”的惟利是图和人性冷漠我们早已屡屡见过。在房地产利益链中,野蛮拆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发展经济的口号下,各利益集团的疯狂行径一点也不比“挟尸要价”逊色,鲜活的生命都在疯狂的利益追求中轻于鸿毛,这难道是发展经济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分明是利益驱使下的毫无人性!
  
  当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时,或者说当对利益的追求发展到不择手段时,“挟尸要价”很可能被“捞尸人”认为是一种交易机会,这就很像畸形的房地产市场,虽然高房价严重脱离了市场需求能力,但还是“合理”地存在着,“要挟”早已成了交易手段。事实证明,现实下获取财富的途径,早已不是踏实勤奋的劳动,而是靠机会,靠投机,就看谁落在谁的手里。地产商的暴富,不就是无数房奴给垫的背?这与道德已经丝毫没有了关系。
  
  而这些宽泛的社会现实不是人人可以意识到的,而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作品《挟尸要价》,正是在记录下这一直观画面的同时,浓缩了见利忘义的社会黑暗面,让所有人都看见了在利益驱使下,人会做出怎样冷酷无情的举动,社会道德在利益面前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恐怕不仅仅是“捞尸人”的选择,或者说是表现在这个有关死亡的事件中才让人那么浅显易懂。因此,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作品[FS:PAGE]《挟尸要价》不愧为“金镜头”,只有“金镜头”才捕捉到了这样的“黑镜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5 20:31 , Processed in 0.07227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