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画论与现代摄影的关系(下)(探索之十二)

2010-9-20 16:31| 发布者:| 查看:611| 评论:0

现代名人画论与现代摄影的关系(下)(探索之十二)

    本文谈潘天寿的“格调说”。 正如潘天寿所指出,“格调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很难讲清楚,要靠多看,多比较,慢慢体会。”(1965年在莫干山对潘公凯语)相对气韵、意境来说,格调是更难把握的理论范畴。格调是作品的艺术总汇效果或艺术境界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归根结底是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通俗地说,格调就是艺术风格。是每一位艺术家体现他的创作具有某一种特别的艺术风格。大家熟知的音乐家腾格尔、韩红、等,一唱起歌来就有不同的唱腔和唱法,一听就知道是谁唱的。我们摄影人也有不同的摄影创作。绘画摄影是郎静山先生的独创,纪实摄影,卢广专拍中国社会的底层,如爱滋、吸毒、贩毒、矿难、环境污染等,徐勇专拍北京的胡同,四川的王建军拍风光片等,他们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

1、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潘天寿说:“在中国古典画论中,历来重视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作者精神境界与作品精神境界的统一,即人格与画格的统一。如唐张怀罐提出的“神、妙、能”三品(《画断》);之后,朱景玄又另列“逸”品,定为“四品”(《唐朝名画录》);宋,黄体复又将“逸”提到首位,定为“逸、神、妙、能”四格,讫此画之分品格,遂成定论,其后一直沿袭引用。虽然在对“逸”格的推崇中已涉及到“情境”等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但主要的还是试图概括画格的基本类型,“逸”格的主要标准也仍然是不拘法度“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入意表”等一类说法。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些品评标准,还不可能明确地把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予以格外地强调。”这段话引伸过来,我们摄影人也要求人品与摄品的统一。没有高尚的品德,绝不会拍摄出高超的摄影作品。
    潘天寿说:“重视和提倡思想性,提高作品,首先是作者的精神境界,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格调”说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提出的。这里明确提出了摄影图片首先强调的是作品的思想性,把思想性放在第一位,23届国展评选的作品,思想性要正确无误,再看构图是否新颖创新,这样的作品才能入选。

潘天寿首先明确指出,“格调与思想绝对有关”,“格调说到底就是精神境界”。因此,格调主要反映着作者和作品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也是在鉴品这方面内容高低的一个专门概念。这三者是中国画艺术的最高境地,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最高要求,也可以说是最高思想性与高度艺术性统一的特殊体现。
    格调高低,即作者和作品精神境界的高低,要靠比较才能判别。潘天寿说:“要辨别格调的高低,要靠多比较,要多看各家各派不同风格的东西,也要看点书,看看前人是如何评价一幅画的,慢慢就会有体会。”    潘天寿明确指出与格调有关或制约格调高低的众多因素。他说:“各种文艺作品都有格调高低之分,人也有品格高低的不同。这里面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思想水平、哲学、宗教、人生观、性格、才智、经历、审美趣味、学问修养、道德品质……都与格调有关。文艺作品,归根结底是在写自己、画自己,它不是江湖骗术,而是人的心灵的结晶。”这是我见到过的唯一明确规定如此众多与格调有关因素的论述,这里面涉及到了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各个领域,为我们深入考察研究格调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最后一段关于文艺作品是“写自己;画自己,它不是江湖骗术,而是人的心灵的结晶”的论点,是有针对性的,在今天也仍有现实意义。确实有这样一种中国画“画家”,他们不乏熟练的技巧,但作品就是没有意境,格调低下,以表演卖弄为能事。有些画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挥毫,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绘画究意不是表演艺术,它需要严肃的创作态度和精神专一的创作环境。目[FS:PAGE]前不管什么集会场合,常有人表演国画,此风甚剧,以至使不少人尤其是某些外国朋友产生误解,以为中国画是类似杂技的纸上表演,实在可悲!这是关系到中国画艺术的世界声誉问题。重温潘老的遗言,发人深省。他曾反复强调:“中国画就是讲‘神情’,讲‘意境’,讲‘格调’,要表现高尚的情操。这也就是思想性。将中国画理解成玩弄笔墨是不对的,主要的是要有所表现。无所追求,无所寄托,不讲精神境界,光有笔墨,画格还是提不高的。”    潘天寿精辟论述了山水、花鸟一类表现自然美作品的思想性问题。1963年4月,他在浙江美院国画系谈深入生活问题时,曾谈到:“石头是没有思想的,但画家是有思想的。石头给人的感觉是耿直不与一般人同流合污,其实石头不过是结实一些而已。由于作者思想耿直朴厚,就容易去选择适合自己脾气观念的石头。又如说‘岁寒知松柏之后凋’,松柏只是较耐寒而长青,但骨气强的知识分子与寒冷中的松柏会产生共鸣。这种无思想的对象在作品中都蒙上了思想意识的色彩了。”状物寓情,寄托思想,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他还说过:“花的思想是人赋予的。同是菊花,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比喻人品的又秀又芳;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由菊花想到自己,寄托思念之情;朱洪武:‘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披起黄金甲’,因为他当时正想打天下,故有披甲战西风之联想。这说明没有思想的对象,亦可以被艺术家赋予思想,赋予感情,因此可以‘寄情草木’。”这里,艺术家是主动的,他决定着作品有没有思想性,有什么样的思想性,从而体现其作品的格调高低。我们摄影人喜欢拍花鸟,殊不知拍花鸟就是拍自己。你爱它拍它,你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品德融入其中。花鸟无情人有情,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作品的格调高低主要取决于思想性,那么作者的思想修养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了。首先应明确要有什么样的思想,潘天寿说:“既然要赋予思想,那就有一个赋予什么思想的问题了,就有一个与时代潮流合拍的改造要求了。从这一点上讲,花鸟画与人物画的要求是一致的。”他曾反复予以强调,如在一次中国画构图问题的讲座中,他说:“笔墨虽好,没有好的思想性,仍不是成功的作品,毕竟绘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因此思想性和艺术性缺一不可。然而人类进步无止境,社会的进步无止境,必须推陈出新,天天进步方不做背时人,为时代所淘汰。”

2、风格的形成与地方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与周围的自然生态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自然界作为摄影创作对象,必然会对创作者的审美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自然环境因素对区域摄影家群的形成,对摄影家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着密切关系。一如江南的灵山秀水,山青葱苍郁,有无限生机,水清净透澈,见无限清明,景无极致、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便熏陶出以灵秀和谐见长的怡人的艺术风格。北方的大地,古朴苍劲,酷烈刚阳,广袤雄浑,有浩然壮气注入血脉。高原大漠,崇高悲凉,无论活得浓重还是潇酒的人都由此获得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感悟,从心灵深处激荡起民族精神和古老文化的悠长回音,由此孕育出沉重撼人的艺术风格。因此有人说,不论哪儿,一眼便能看出陕西人的作品。
     说明江南的自然风貌与西北不同,孕育出的摄影家的风格也有不同。

浙江丽水地处浙南山区,瓯江、南溪江贯穿其境,山水风光突出,人情风俗各异,人杰地灵,能培养出这么多的摄影家,这与地理环境有关。像吴品禾、初小青等一批带头人,带出了一大批摄影人。

3、艺术既具多样性,又具一致性,形成了一定的流派。

艺术风格既具[FS:PAGE]多样性,又具有一致性,在某种风格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流派。如写实主义、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贫困山区的孩子多么渴望有书读,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子照片问世了,全国欣起捐学捐款,一幅照片积了多少功德。

卢广的爱滋病村的照片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世界的震动,爱滋病人有救了。这些写实摄影具有多大的力量。有人称为“纪录摄影”。

绘画主义、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分为两种:一是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 二是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在中国当推朗静山先生和陈复礼先生的画意摄影。

 

新现实主义。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这种摄影在23届国展中的“青年组”中作了一些尝试,争论很大。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绘画创作和评论,比较重视深入生活和学习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成老生常谈,这固然不错,但往往忽略了思想情操、道德品质方面的重要因素,以至很少有鉴赏、评论文章谈思想境界、艺术格调方面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读书,学习传统,深入生活,绝不仅仅是解决创作源泉及创作借鉴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作者的精神境界(如创作.目的,轻物质利欲,重精神追求等),观察方法,研究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潘天寿指出:“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联系摄影艺术,我们确实少了摄影理论研究和评论,希望每2年一次的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联系实际,不要走过场,切切实实解决一些中国摄影存在的的问题。

潘天寿还对如何提高作品格调,从学习方法上作了明确回答,强调“眼力”和“解悟”的重要作用。他说,“要取法乎上,多看格调高的作品。眼力很重要。要想画出好画,首先要能看懂好画?要能体会画格的高低。眼高了手才能高,眼不高手也不会高。有的人学画
多年,而对画的雅俗高低仍少体会,调子就提不高。画画,一要靠勤练;二要靠解悟。眼力,也就是艺术的解悟力,鉴赏力。须要有才情学养,才能理解艺术的高深。”这段话讲得多好啊!    那么,在今天,崇高精神的基本含意是什么呢?潘天寿明确指出:“艺术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艺术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反映,反过来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事艺术是教育别人,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因此艺术品应该健康、进步,符合时代潮流”。但是“艺术的教育作用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的,是潜移默化的陶冶。尤其是山水花鸟画,要让人在赏心悦目中提高精神境界。”    格调,即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与[FS:PAGE]精神境界,是属于共性的范畴,它存在于不同个性艺术风格之中。潘天寿主张,“艺术应多样并列存在”(《论画旧稿》),“在文艺形式风格上,既要有大统系大派别的区别,又要有小统系小流派的区别,还要有个别作家之间的区别和面目。”

潘天寿的格调说,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一范畴的理论问题,是现代美学著作中还少有人提到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总之,潘天寿的格调说,强调了作品的思想性和精神境界,强调了艺术家思想品德修养、精神情操追求的重要意义,并述及到了与格调有关的广泛因素,是阐前人所未发的新创见。我想,随着他的画论遗著的进一步整理出版,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必将会对今天的创作实践产生有益的和深远的影响。请读者原谅我这种大量引文的拙笨方式,因为我相信读者从潘天寿的著述原文中,比繁复的论证方式更能得到深刻的启迪。

潘天寿说:  “我认为‘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画正’,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人格方正,画品亦高;人品不高,画品低档。后世千百万年,人们所要学习和追求的,是人品高和画品高的艺术。”
    摄影爱好者童端友于杭州`2010、9、2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3 15:02 , Processed in 0.0211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