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用相机记录人生的平凡人--解海龙

2010-10-11 14:56| 发布者:| 查看:696| 评论:0|来自:延边新闻网

 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双大眼睛望着前方……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而照片的作者解海龙,也因此一举成名。

 
    10月10日,来延吉参加第23届中国摄影艺术金银铜作品巡回展暨金基浩摄影作品展开幕式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三个作品筐”
    记录人生喜怒哀乐
    初见解海龙,便感觉这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北方汉子,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父爱般的慈祥。简单交流后,健谈的解海龙便打开了话匣子,讲述起了自己走上摄影道路的种种经历。
    原来,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解海龙还只是北京市一家文化馆的宣传干部,当时刚刚接触到摄影的他和众多喜欢摄影的年轻人一样,一心想着多拍精品,多获奖项,不断提高知名度。但具体拍什么,没有一个方向,直到一次去河北涞源县拍图,看到一面墙上写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看到标语的一瞬间,让解海龙找到了自己摄影作品立意的方向。

    在经过三年深入各地农村拍摄失学儿童题材的照片后,一个强烈的愿望和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解海龙的心中升腾,他向自己的馆长建议:拍摄农村孩子,带着照片回来让城里人帮助他们。解海龙的想法正好与当时团中央想要开展的希望工程助学模式相吻合,于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解海龙开始全脱产巡走于全国各地农村,专门拍摄那些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伸出援手。

    他专门为自己的作品分为三个“作品筐”:渴望筐、爱心筐和希望筐,把各类反映贫困失学儿童生活现状的作品归入渴望筐,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情况归入爱心筐,再将受资助后奋发努力的孩子们的现状的作品归入希望筐,这个分类习惯,解海龙一直延续了20余年。

    20年来希望工程共募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善款50.7亿元,建起希望小学1.5万所,帮助400万贫困失学儿童圆了上学梦。

    瞬间捕捉“大眼睛”
    相信很多人知道解海龙都是缘于当年希望工程的一幅公益
广告宣传画“我要读书”,照片中那个手拿铅笔、睁着一双大眼睛望着前方的小姑娘感动了许许多多爱心人士,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因贫困失学的孩子重圆上学梦。

    提及当年瞬间捕捉“大眼睛”的故事,解海龙至今仍津津乐道。他告诉记者,“当年拍下‘大眼睛’姑娘苏明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

    那时在1991年,解海龙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孩子他来到了村里的学校。当他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时,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这一瞬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按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成了经典。 随后,那张配以我要读书的“大眼睛”照片,在中国的大
地上广为流传,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并成为了“希望工程”的一个符号,定格成一段用爱心铺就的历史。

    愿用相机记录时代变迁
    提及将来的打算,解海龙感慨地说:“再过两个月,我就是满六十的人了,经过多年的拍摄经历,我愈发喜欢摄影这一行业,我愿继续用相机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FS:PAGE]    说起对延边的印象,解海龙表示此次是他第二次来到延边,上一次是2007年。不过上一次来去匆匆,没有好好领略延边的大好风光。此次到延边来,一到延吉,他们一行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延边大学美术学院提前考察了摄影展的准备情况,一看筹备情况及展出作品立即感觉延边虽然地处边疆,但摄影艺术发展水准还是很高的,
延边摄影家的艺术品位、艺术观念和艺术魄力都非常超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6 13:27 , Processed in 0.11776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