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历,发现今年3月启动的“2010·壮乡水韵全国摄影大展”的征稿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截稿日期10月31日抬脚即到。熟知角逐影展影赛游戏规则的影友们明白,越靠近截稿,越是投稿的佳期,有“高手都是最后才出手”之说。本报作为此项大展的承办单位之一,顺应众意,请出大展的重要推手——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钟想廷,从水利人的专业角度解析“水韵”的多样之美,为广大摄影人投稿指点迷津。
中国摄影报:对于多数摄影人来说,“水利”是一个有着一定距离感的行业,当它与摄影携手打造这样一个影展,摄影人该如何应对这个题材?拍什么?怎么去拍?
钟想廷:关于这点,大展的征稿启事写得清楚明白,即山水风光、水人文、水利工程建设这三个主题。我来给大家具体拆解主题包含的“四个方面”。广西的水资源位居全国前列,集水面积达23230平方公里,山水风光容易理解。何为水人文?广西生活着12个民族,他们依山而居,傍水而行,岭南民族民俗呈现得别有风情,这也是影友们钟爱的拍摄题材。水利建设可能让水利行业外的人士有些陌生,我来提示几个重点,比如防汛抗旱,尤其今年,广西水利经历了重大的考验,人与自然的抗争、部队和群众共同抢险救灾、水利建设者们加班加点的工作场面……这些画面都非常珍贵。我知道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摄影人在抗旱前线,一定也拍摄到了很多这一题材的照片。还有广西准备投入数百亿元打造的“黄金水道”和“水城建设”都值得影友们好好开发。希望在本次大展的重头奖项中看到更多这样的题材。
中国摄影报:看来,您对于大展的稿件有着很高期望。那么,在您的蓝图当中,摄影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给广西水利带来什么呢?或者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钟想廷:首先,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对我们的水利建设高度重视、高度支持,水利部也对于广西水利的工作予以肯定。有了上级的鼓励支持,我们希望借助摄影人镜头的传播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关心广西水利,支持广西发展。相信通过摄影大展这一活动,可以达到整体形象推广,提高广西水利知名度,促进广西水利事业发展的目的。
其次,作为珠江主干流的西江上接云南、纵贯两广、通江达海,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去年广西全面启动的“亿吨黄金水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必将加快西江经济走廊的形成,促进 域发展。众所周知,广西的好照片固然离不开桂林、漓江,但随着“黄金水道”的建设,一座座水城将逐渐形成,广西全境内将会有更多看点,我们水利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摄影人拓展视野,推出更多有吸引力的拍摄场景。很多景区就是水利工程,比如全州县的天湖水库、百色市的澄碧河水库等等,这些水库山清水秀,地貌奇特,湖中岛屿千姿百态,船舶来往穿梭,是摄影创作的好地方。透过水利这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要为整个广西旅游和广西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摄影报:据我们了解,广西水利系统本身也非常重视影像方面的工作,您能具体谈一下吗?
钟想廷:我们水利人的工作都在与山水打交道,这就为我们进行摄影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户外条件,正所谓早起晚归为摄影,朝霞晚霞都定格,爬山走路练身体,人文美景怡性情。广西水利摄影协会成立已经7年之久,摄影队伍达到百余人。每年定期开年会,请专家讲课,交流摄影体会,搞些小影展,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我们拍摄大量水利建设成果的照片,向全系统的同仁展示,让老百姓欣赏。
广西水利与影像的渊源有几十年的历史,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张是1958年全国劳模冉大姑挑泥巴修建水库的照片,类似的各[FS:PAGE]个年代的图片档案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前日我们举办水利建设50年摄影展,就动用了资料库中的这些“珍宝”,过去与现在相为对比,发展变化跃然片上,看得大家非常激动。
中国摄影报:您本人也对摄影有着深厚的感情吧?
钟想廷:从1993年起,每逢出差,我就喜欢给大家拍照留念,大概对摄影的情结就是那时潜移默化建立起来的。但真正学习摄影创作,是到了水利厅后,在发烧友的指导下才开始的。同为摄影人,我再给大家两个拍摄“壮乡水韵”的小提示。首先,如果拍摄与水有关的画面,光线的把握很重要。光线不好,照片就不够透亮,天气不好,没有倒影、霞光,效果也会打折。如果想营造云雾缥缈的感觉,就另当别论了,但要雾而不灰才好。其次,广西空气水分重,不够通透的天气多,有利拍摄的好时节主要在7、8、9月份,特别是台风过后蓝天白云、早晚霞出现机率高。期待更多摄影人到广西来拍壮乡水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