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典藏及收藏作品的评委会评语

2010-10-20 15:21| 发布者:| 查看:626| 评论:0

纪录类

关注现实典藏作品:吴正中的《青岛变迁》

评委会评语:

吴正中的《青岛变迁》是传统纪实摄影在城市影像记录方面有所建树的重要标本。

吴正中是青岛市土生土长的摄影家,在最近十几年时间里,他像上世纪初法国摄影大师尤金·阿切特(Eugène Atget,1857~1927)记录老巴黎一样对青岛的街区、商业行为、时尚变迁、人民生活等进行虔诚而质朴的影像记录。这些记录自成体系地构成了青岛市城市面貌和城市变化的影像志,同时也反映出摄影家对所居住地城市与人民所保有的深厚感情。

摄影家对社会纪实摄影价值观的秉持同样令人称赞。他的影像中没有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小人物的庸常生活;没有刻意夸饰,而是直面现实;没有跋山涉水到外地去创作,而是坚持在本地拍摄他最熟悉的、最能感同身受的事物。他相信现实的力量,相信以平民化的视角极尽丰富地拍摄是纪实摄影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他相信自己赋予照片的评价是贴切的和中肯的。所有这些既能让我们看到摄影家明确健康的价值立场,也能让我们看到摄影家在喧嚣的大环境下心意淡定而又冷静执着的艺术坚持。

收藏作品:宁舟浩的《单位》

评委会评语:

宁舟浩的《单位》以一种切近性的关注视角和略具嘲讽的姿态,描述出我们每一个处身单位中的人看似日常其实却平庸的生活状态。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我们自己的现实状态,这些话说了很多年,但真正能够以一组风格独特的影像呈现出这样一种现实化的关注,宁舟浩在这组照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用心和深具立场的视觉表达,理应受到特别的看重。

所谓的现实世界并不在别处,现实的景观其实就是我们舍身处地的具体时空,而且现实最为具体的部位就是我们自己。借助影像这一直接而有力的媒介,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作自己之外的一个现实景观作一冷静的观察与视觉描述,并在这种描述当中觉察和确立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度理解,亦是对个人在现实社会当中何以自处的诚实思考。

收藏作品:王建民的《边关30年》

评委会评语:

王建民的军事摄影生涯从1976年唐山地震开始。30多年间,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大事,我们都可以在他的照片档案中找到记录。

30年间,王建民无数次行走边关,感同身受,融入到他的拍摄对象之中。《边关30年》是王建民用质朴简洁的摄影语言对时间跨度30年、空间跨度遍及祖国边防的官兵生活变化的评价性记录,是一组规模宏大的纪实摄影专题。其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自在。

对军人兄弟一般的情谊,对摄影的热忱与坚守,已经深深嵌合在王建民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在他身上,我们也常常找到战争时期走过来的老一代摄影家的印记。

收藏作品:刘宇的《在第一线》

评委会评语:

刘宇受过严格的新闻采访、摄影技术以及与之关联的内外知识的训练。在新华社,他被派往世界诸多热点地区采访。

《在第一线》集中了刘宇十几年来在多个国家的突发新闻现场所拍摄的照片,这些影像让人看到对热点最直观的记录,也感觉到同情、坚强、勇敢、冷静等人类共同的特质。在波黑前线的山坡上,一对新婚三天的年轻军人相互依偎;在阿尔巴尼亚库斯科难民营,妹妹的小手轻抚哭泣着的哥哥的额头;在泰国普吉岛,喀麦隆妇女寻找在海啸中失踪的女儿……

刘宇的影像大气、深情、悲天悯人,拥有一种沉实而安静的品质,饱含强烈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摄影记者应该让人记住他的照片,而不是拍照片的人。摄影记者永远是照相机后面的人。”刘宇深谙此道。

收藏作品:郭建政的《浒苔袭来》

评委会评语:

近些年,摄影者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关注开始越来越多,但送来参评的片子,无论是关注的角度还是视觉的表达上均未能有所突破。郭建政的《浒苔袭来》属于其中尚可的作品。

让人印象深刻的属这组照片中的那幅游泳者面对浒苔的背影。前景是一位站在浒苔上游泳者,远景是城市的轮廓,前后景反差强烈,游泳者的身体语言不仅表达了个体的困惑,更是对人类行为的困惑。

从图片专题的角度,摄影者应该尽力表达事件的全貌,远景、近景、特写、细节、关系都应该面面俱到。但这组照片全部用了远景的方式,用同样的拍摄对象,同样的气氛,将人类面对自然界报复的无力表现出来,这也正是评委认同他的地方。

收藏作品:浦峰的《洪水之困》

评委会评语:

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浦峰的《洪水之困》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一直以来对于灾难的报道大多是直接拍摄报道救人的场面,浦峰却在这场洪灾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切入点,通过关注洪水中的动物,来关注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摄影者在第3幅和第5幅的表现上稍显有点牵强,尤其是第3幅作品,应该换用被困的生物而不是被捕食的生物,第5幅则是拴着的牛,对于主题表达还显得有一些弱。而整组照片在镜头的使用和颜色的处理上应该再统一一些,虽然这样有点近乎苛求了,但可以更强化对主题的表达。美国摄影师大卫·博耐特的作品《卡特里娜飓风》便是形式对于主题做出了很捧诠释的作品。

艺术类

艺术探索典藏作品:李林的《湿地》

评委会评语:

李林的这组《湿地》以黄河入海口一带的自然风景为影像建构的基本媒介和载体,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当中,人的欲望和力量如何不由分说地向自然大规模推进的现实景观。

这样的风景影像与我们习以为常的风光摄影无关。它接近于1966年在美国摄影博物馆乔治·伊斯曼之家举办的“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的风景”展览中,由策展人内森·莱昂提出的“社会的风景”,和1976年在乔治·伊斯曼之家举办的“新地形学——被人改变的风景”(New Topographics),更接近于1993年在东京摄影美术馆举办的一次国际摄影展览中,由策展人笠原美智子提出的“批判的风景”。

《湿地》不再将风景作无边的诗化的浪漫想象,而是以冷静而理性的态度直面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通过一组严谨整饬的影像,有力地揭露出人类对于自身栖息之地毫无节制的破坏与掠夺。这种姿态和表达,让这组貌似风景的影像具有了冷峻的社会批判锋芒。

收藏作品:杨文洁的《一间她自己的房间》

评委会评语:

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阐释权,一直被男性的一方掌握着。直到上个世纪,解放女性才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女人们在争取掌握自己的生活以及塑造理想生活的道路上,一路跋涉。”(见杨文洁的《作品概述》)

而直到当今,在摄影中,我们看到不少关注女性生存权的作品,如西部劳动的妇女、失学的女童等等,但少见从精神要求方面关注女性的作品,更鲜见呈现女人独立精神空间的作品。撇开伍尔夫的小说,也撇开波伏娃关于第二性的专著,就从中国当前的现实出发,一个自己的房间和一个活在当下的不矫饰、不作伪的女性,都是切近现实的时代主题,而这一组作品,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一个自己的房间,不但是独立生存权利的基本成分,而且是独立精神空间的前提和基础。这样一个要求,不是容易达到的;而即使有了一个自己的房间,保持了幻想和维护自尊的自由,精神的独立和女性的诉求,一样是不容易达到的。我们在这组作品中看到的是不同职业、年龄、种族女性的多种自在状态,她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很放松,给我们的感觉是没戴那些为了生存的面具,她们依然很累、很无奈,但她们都是“人”,不是工具,不是机器。这是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摄影的无奈在于拍摄的就是表象,但我们需要探索生活的深度,照片应该在表达精神内容方面有更多的突破。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作者的可贵努力。

如果作者允许提个建议,建议拍摄的时候更严整一些,后期也一样丝毫不要随意,目前第4幅、第5幅和第7幅作品稍显随意。

收藏作品:雷鹰的《晨之物语》

评委会评语:

这件单幅作品是评委们从其组照里选出来的。从目前的效果看,可以朝国画的方向体味,有氤氲之气;也可以朝观念的方向琢磨,一个小动物面对着“空”和“色”,“有”与“无”,走向哪里呢,不知道。能够被大多人认可,各有各的理解吧。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看得见而看不透的”,这幅作品就是如此。

收藏作品:王远凌的《江》

评委会评语:

一些年轻摄影师镜头中风景的模糊和隐晦的呈现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因为其缺乏对摄影媒介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观看。

而王远凌的作品代表着他们这一代人的观看,这是一种纯粹的表达,独立于传统的风光摄影流派之外,同时也独立于被热捧的中国当代艺术之外,并非是学院教育的结果,完全来自于自我的探索以及年轻人小圈子之间的互动。

德国摄影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在一次接受访谈中被问到:“为什么摄影在艺术领域中变得如此重要?”他的答案是,“这是一代人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也许包含上一代人,是在摄影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电视、杂志,这些环境是百年之前未曾有过的。摄影因而成了西方世界一种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今天,你不需要学会绘画而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可以使用照片来表述现实,追求客观,甚至也可以创作抽象的摄影,它随即成为一种非常自发的表达。”

这位出生于1958年的西方艺术家所经历的一切,正是中国年轻一代摄影师当下所面临的现实。我们愈发感觉到,他们对这一媒介的热爱,源自一种对自我探寻的需要,摄影这一日趋民主的技术,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超越体制的自治。

回到王远凌的作品,有关重庆的摄影作品,在西方艺术界频频出现,最为出名的是英国摄影师纳达夫·坎德尔(Nadav Kander)获得Prix Pictet(环保摄影奖)摄影奖的那组照片。而王远凌的照片,并没有刻意去表现西方摄影师眼里重庆的钢筋水泥建筑与人之间的反差,也没有用黑白影像拉开作品和观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个重庆本地的摄影师,他对朝天门码头上人和江的关系展开了细腻的描写,在一次又一次的江边观察中,作者试图把握的是人与河流之间所存在的天然联系,慨叹的是其即将逝去的可能。

这些照片如平常模样,却又并非如此。

收藏作品:隋志杰的《诗山河考》

评委会评语:

隋志杰是一个美国学院派教育的“逃兵”,在以严谨的技术教育著称的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学习了一年之后,他退学了,他认为自己并不需要所谓的学院派教育。

有着美院学习的经历,加之一年的摄影技术魔鬼训练,隋志杰所声称的对摄影的放弃,倒不如说是希望在摄影之上去找寻些什么。

这组《诗山河考》是作者循着《诗经》所提及的地理,故地重游的视觉考古。不过,“视觉考古”这一用词是不恰当的,因为作者在为了“考古”而所做的准备中,发现了重重叠叠被注解的现实,使其转而发觉,自己所追求的并非是一种照片和诗经之间表象上的相互印证。

但我们还是使用了“视觉考古”这一词汇,作者在作品阐释中提到了“诗意”的产生,如何用一种具象的,向来被西方艺术家娴熟使用的摄影的语法,去探寻一种中国古人所崇尚的诗意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恐怕某种程度上比回答更为重要。

收藏作品:王飞的《静·陌》

评委会评语:

《静·陌》是能够让人注目一观的组照作品。其视角、表现手法、呈现形式的选择与其内容主体圆融相宜,幅与幅之间的关系明确、和谐,不夸张、也还不算赘述。

这组片子的影调处理和制作都相当精致到位,使其标题的意蕴──“静与陌”得到了冷静、清晰、充分的表现。对于每一幅照片主题的确定,表现手法的选择,后期制作时构成的匹配,影调、介质的选择,以及成像处理时每一细节的精致度都是不可或缺和需要全面、整体把握的。要相辅相成,这才是成功之道,否则,就差之远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6 13:20 , Processed in 0.06913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