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北井一夫谈纪实摄影

2010-10-26 16:04| 发布者:| 查看:557| 评论:0

  对一水之隔的日本,我们一向有着复杂的情感,时常惊慕日本的发展和繁荣。在视觉艺术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也已经走在前面。在摄影领域,日本的出版、展览、收藏、教育都已经不逊于欧美,森山大道、麦可山下,包括我们今天请来的北井一夫先生等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明星。日本摄影的繁盛不仅来自经济和技术的支撑,更有源自日本摄影家们对摄影这种来自西方的视觉语言的不懈探索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和当下生活的思考,在世界范围内日本的摄影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面对日本摄影,中国的摄影工作者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日本著名纪实摄影师北井一夫

  主持人: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日本著名纪实摄影师北井一夫先生和禅.画廊的Phil Pearson先生,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其实我们中国人有个惯例,一见到外国人首先会想到问他您是第几次来中国了?

  北井一夫:我来了很多次中国,首先我是在中国出生的,1973年来了中国,之后来了很多次,已经记不清了,至少有十次以上。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呢?

  北井一夫:我开始照相的时候是我20岁的时候,那是1964年,那个时候学生运动在日本比较盛行,我是从开设拍学生运动开始接触摄影。

  我拍学生运动的时候,学校会教你怎么样把照片拍得更好,更清晰,洗照片的时候怎么样洗更得好,我拍学生运动的时候,我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完全是相反的,比如说这个画面比较粗犷,粗糙,这个黑白比较鲜明,也就是说,我拍学生运动的时候,我自己带着一种反抗精神拍的。

        主持人:刚才提到《1973中国》这个画展,现在还在北京的禅.艺术画廊正在展出,请导播切一下大屏幕,请大家看一下《1973中国》的几张作品。请北井一夫老师简单帮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作品。
 

 

        北井一夫:这张照片我是在人民公社拍的,在来之前,日本有些报导说,中国当时是文化大革命,“自主更生”、“造反有理”这些词汇我们在日本已经知道了,来到了中国我看到了,这就是曾经在日本报道中的“自力更生”这几个字,站在“自力更生”前面的是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我就跟他说,“请你站在这上面,我来拍一张照片”。

 

        主持人:我们看下一张。这个名字叫《故宫》是吗?

  北井一夫:针对这张照片我没有特别给这一张照片起名字,当时是人民公社,女孩子坐在那个地方,我们团里来了12个摄影家,这个女孩子非常可爱,我想对这个女孩子,我们12个摄影家都把镜头对准了她。

 

        主持人:这是在上海的街头是吧?

  北井一夫:当时我们在上海的时候是住在和平饭店,我不记得具体是哪一条路了,但是从和平饭店出来之后好像没有太远的一条街上。在那个街上非常热闹的一条街上拍。

  主持人:您在拍这组片子的时候,有没有给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人或者是事物?

  北井一夫:要说在73年的摄影过程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京,北京的胡同,之前我没有来过北京,但是我出生是在鞍山,不到一岁的时候日本战乱回到了日本,我的母亲经常给我讲到中国,而且我的母亲在中国的时候到北京来过很多次,她很多次提到北京,提到过北京的胡同,我来到了北京之后看到了北京的胡同,而且我住在民族饭店,从民族饭店四楼往下看,胡同是连在一起的,我当时觉得这个是似曾相识,我想这跟我的母亲给我描述的印象是重叠的,我就觉得好像是一个梦幻的世界一样。我看到北京,还有北京的四合院。
[FS:PAGE]
 

 

禅.艺术画廊经理Phil Pearson先生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想问Phil Pearson先生。您是禅.艺术画廊在日本的东京和北京一共有两家店,当时您开画廊的初衷是什么?

  Phil Pearson:其实开这个画廊的主人就是我的父亲,他是投资行业的,他在商业上有小成功以后,他就开始觉得钱自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他那个钱的意义就是来产生其他的东西,其他的更有意义的东西。他有这个感觉,他想怎么用自己的钱再产生更有意义的东西。他那个时候接触几个摄影的艺术家,然后他就觉得可能这个是他的钱的用途,他应该用钱来发展这个艺术。

  主持人:现在为止,已经签约了哪些著名的摄影师?

  Phil Pearson:他在东京已经开过九个展览了,九个展览包括六个中国艺术家,包括刘铮、王宁德,还有杨延康,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中国现代摄影艺术家,其他的还有一个跟中国有关的,就是包括北井先生在东京的展示。我们在北京开了不久,可能这一次展览是我们第三个。第一个也是一个日本的艺术家,一个摄影家叫井上青龙,那些作品都是在大坂拍的老照片,第二个是在日本工作的一个波兰艺术家。第三个展览也是一个日本人,他的意思就是可能在东京介绍中国的艺术家,在北京介绍日本的艺术家。当做两个国家之间的一个桥梁。

  主持人:北井老师,您当时为什么要选择禅.艺术画廊作为您的经纪公司?

  北井一夫:当时我73年来到中国之后,大概拍摄了有100卷的胶卷,我觉得拍摄这些照片都非常好,拿回去之后就在一个月刊叫《昭日照相机》,在那上头把照片做了发表,一共有16页。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年轻,虽然我拍的照片很满意,但是我还没有想到怎么样编辑它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摄影集,当时没有想好,这个照片始终放在我的家里,等于没有见天日。

  拍摄的照片一直没有编辑出版,放在家里30多年,直到去年,Phil Pearson的父亲马克先生他曾经在别的机会看见过几张73年的照片,但是没有看到全部,他来找我说,我知道你有这样的作品,能不能把照片都给我看。他就把这些照片拿到东京的禅画廊,给马克先生看,他看了之后他觉得非常好,因为马克先生他做金融工作,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作为照片的收藏家,也在日本是第一流的,在全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当时我拿给他看了,当时马克先生觉得不错,就出了这本摄影集,同时在东京的禅.艺术画廊做了展览,马克先生在北京也开了一个禅画廊,但是是开在胡同里面,一个是画廊能够开在胡同里面,他对胡同非常喜欢,非常有趣,非常好。一定拜托你在北京也给我做一个展览。

        主持人:北井先生在日本是称为纪实摄影师,您拍了很多纪实的照片,您觉得您身上哪些特质使您成为纪实摄影师?

  北井一夫:我觉得纪实摄影的根本是要把事实不要经过人工的雕琢把它拍出来,这是纪实摄影的一个根本。所以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拍摄我的照片。

  主持人:Phil Pearson先生,您的画廊在选择作品上有什么样的标准吗?是偏向纪实还是其他方面的呢?

  Phil Pearson:我们可以说是比较偏向纪实的,我的父亲的兴趣也是比较广泛的,他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所以这个也是有点难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说,他就是对于人感兴趣,可能是经济上面,社会可能有比较社会性的那些摄影可能他还是比较喜欢的。

  主持人:在东京的那个画廊是主要介绍中国的摄影的作品是吗?

  Phil Pearson:对。
 
主持人:北井现在去参观过东京的这个画廊吗?中国摄影师的这个画展?

  北井一夫:从我第一次介绍中国摄影家我就去看了。给我的印象就是中国的纪实摄影家对于它的被摄体可能走得更近一些,更深入一些,和日本的纪实摄影家相比较的话,有这方面的不同。话又说到禅.艺术画廊,在日本虽然有很多画廊,但是收藏原版的照片同时是展出而且是纪实内容的,这样的画廊是不多的,所以禅.艺术对于像我这样的纪实摄影家来说,它的存在是难能可贵的。

  主持人:我们的网友还有很多是初学摄影的人,北井先生对这些初学摄影的人有什么建议吗?就是在拍照方面。

  北井一夫:和我们这个年代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都用的是数码相机,我们还用的机械的照相机,数码相机因为科学的发达它非常方便,比如说像我们普通的数字的可能离开被摄体要一米的距离,但是数码相机可以离你非常近,在非常黑暗的地方也能够拍得非常清晰,随着技术的发展,照相机本身的使用的空间就扩大了。所以我希望年轻人可以更自由的发挥照相机的作用拍自己的照片,充分利用照相机。

  主持人:谢谢北井老师的指导。您能透露一下您下一步作品准备拍什么吗?

  北井一夫:日本有一个月刊杂志叫《日本照相机》,我每个月都有连载,我年轻的时候是一边旅行,一边拍摄。我年轻的时候因为一直走出去拍摄,我现在已经65岁了,我觉得走出去拍摄我好像有一点厌倦了,我就在我家的附近,所以连载在我家的附近,走出去在这边散步,然后看到的东西我来拍摄。连载的题目就叫做《和莱卡一起散步》,因为我用的是莱卡的照相机。

  因为就是在自己家附近,我在那里住了20年,周围的风景对我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当我拿起照相机重新来看他们的时候,它本身可能也不是什么东西,是我司空见惯的,但是我一拿起照相机就有了新的发现,一边散步,一边拍摄。

  主持人:这个作品还会在中国展出吗?

  北井一夫:我这次来到中国,我首先就想着,如果我下次再做影展的时候,我就做禅.胡同画廊,我要在禅.胡同画廊做影展。因为是月刊连载,我准备把我这次拍的照片也放在这个连载里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6 12:34 , Processed in 0.50789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