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感受 -----[李扬]

2010-12-17 15:38| 发布者:| 查看:559| 评论:0

风光摄影是摄影艺术中的一个大的门类,我个人觉得,风光摄影与广告摄影,纪实摄影等比较,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例如广告摄影是为了宣传产品,纪实摄影是为了反应一种现实状况,是利用摄影手段来达到自己这种宣传的目的。我个人认为风光摄影主要是作为一艺术让人来欣赏的,其层次主要是表现在人的素质修养和审美观念等方面,也可以说,是从单纯的宣传性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一种传达人与人之间观念信息的介质。
我根据拍摄的范围把风光摄影分为了两大类,自然风光摄影和非自然风光摄影。在我以前,我只觉得只有拍摄大自然美丽的山,水等才是风光摄影,在拍摄的时候,会刻意的去避开人为的痕迹,但有的时候确实是无法避开。这也可能是受以前摄影前辈作品的一些影响,后来就觉得,现在人们的足迹的范围越来越广,既然我们无法在自己拍摄中避开他们,为何不合理的去利用他们来表现自己的拍摄。索性直接进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主动地接近拍摄,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也存在阴晴圆缺,色彩,光线的不同的变化,这也是我们拍摄利用的素材,而且与自然风光摄影相比,还添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元素,例如,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闪烁着不同颜色的霓虹灯,人们的不同的行为等,其实,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摄影拍摄上也应该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而变化改革。
在我观看了《不一样的风景》这个摄影展以后,我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其实风光摄影就是在描绘我们的一种生活环境和状态,有一位摄影是说过,地球原本没有这样的风景,原来的风景是高耸和逶迤的山川,清澈透底的水流…自从人类掌握了机器才有了现在的高楼大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原始的一种生活环境,社会又是现在的一种生活形态,这两者是并列的,就是两种方式的环境的描写,他们的过度就在于人类的发展。
“风景”的生命不在植被,而在环境。在风光摄影中,可以存在纪实的成分,例如,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社会现实等,使作品的信息更加的充实,更好的体现一种生活的状态。在《不一样的风景》影展中,有一组照片,让我印象很深,就是在汶川的地震废墟中有一个人在裸体做俯卧撑,这就是一种精神和现实的结合,表达一种竭尽全力抗震救灾的现实状态。所以,我认为在拍摄风光摄影的作品时,应该尽可能的发散思维,在拍摄的范围上不要过于的拘束。
在我看过的一些风光摄影的作品里,很多是拍沙漠,山川,气象等,一些非常大气的东西。我个人很喜欢这些,因为可以给我视觉上的享受,特别是外国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都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许正因为地处偏远,没有人为的破坏,成就了这些作品,我们长期的生活在这种繁忙的凌乱的环境下,我们有一种审美疲劳,当突然看到这些新鲜的元素,觉得非常的惊奇,这也是大自然奇妙的表现力。正是这种原因,在上世纪国内很多的摄影师都涌向大西部创作,直到现在,创作的作品也是非常的雄伟壮观,但是与国外的作品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不仅仅表现在地理特征,在拍摄手法上也有所不同,我觉得更多的是思想与文化的差异,致使其中的韵味是不同的,虽然说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但是每一个区域都有他们的主流。
我通过自己的外拍和欣赏其他的摄影师的作品,在拍摄的手法上也有很多的感触。在我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时候,由于创作心切,在我看到拍摄对象的时候,就急于拍摄,回来后总是觉得片子里缺少什么,比如,拍摄很气派的景象,片子洗出来看就没有当时的那种壮观。后来发现,是没有很好的构思拍摄的内容,以至于在拍出来的片子上有感觉上的损失,就是没有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感觉。这是因为在看到拍摄目标后,觉得有拍摄价值,就直接把这个目标从当时那个大的场景中,用影像的方式提取出来,但是在这个目标脱离了当时的[FS:PAGE]环境后就没有了那种价值,显得格外的平淡。摄影是一门裁剪的艺术,我们把拍摄的目标看做主体,主体需要陪体的陪衬,就好像红花绿叶的道理,所以取舍的尺度是非常的重要,这直接影像到作品的整体感觉。
构图,是摄影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构图的种类有很多,我在拍摄时是遵循构图十八法,或者在十八法的基础上进行繁衍,这也是根据具体的拍摄环境和目标而改变,活学活用。
有时我们是拍摄的静态的景象,这就要根据取景框里的各种拍摄元素的关系,位置,和他们所在的趣味中心,意味中心等,在自己拍摄表达思想上,来合理的安排。在很多摄影师的自然风光作品中,把单棵的树,巨石,动物的个体或群体等环境中小的元素赋予意义以小见大,作为主体或趣味中心来总领整幅作品的整体感觉,而它的位置就变得相当的重要。前景在拍摄时也能产生层次透视的效果,框架前景在拍摄时大大增强了拍摄对象在视觉中吸引的目的性。
在拍摄动态的事或物的瞬间时,构图似乎变得更加重要,它驱使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和所表达的意味。例如,在拍摄少数民族的放牧,在拍摄前预测马跑的路线,合理的安排马跑的路线方向在取景框的走向等,如果没有合理的构图可能会表达不出当时激烈的壮观场面。
我在看有些作品时,会有强烈的震撼,这些作品是打破常规的构图,或者说是不符合正常的构图规则,我觉得这要看拍摄的对象的特殊情况,也许正因为这种不寻常的构图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视觉观念,才形成的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可能我们的审美观念有区别,但是在视觉的感觉上是相差无几的,所以才在构图上达成共识,主要是为了适合我们的视觉的理解能力。这种打破常规的构图在拍摄对象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冲击力,在表达力上更有说服力和气势。
说到色彩,公元前500年,我国的《考工记》从复杂的色彩中总结归纳出五色:青,黄,赤,白,黑,其余为“间色”。五色论符合现代色彩学基本原理,从理论上讲,五色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所有色彩。合理的色彩的搭配能提高作品的艺术的感染力和表达的能力,当然除了遵循色彩搭配的原则以外,更应该根据当时的环境的不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构思。冷暖色的强烈对比在我们的视觉上也可以引起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可能会构图的对比更加明显,因为我们的视觉对色彩的感知是很敏感的。例如,我看过的一幅作品,是一个人在一个蓝色的屋顶上刷漆,而这个人穿的衣服全身都是红的。很明显的当我们一看到这幅作品,眼球就被这幅作品的主体刷漆的人吸引过去,这就是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合理的用色彩的搭配来控制读者的视觉的方向。其实在很多的自然风光的作品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效果,尤其是在一个环境里着重突出思想中心时。还有在拍摄民俗时,房屋的颜色,人物着装的颜色等的对比,也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或是风俗的特点,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光线,产生的明暗的对比,层次,能够使较大空间的环境有透视感,在视觉上不局限在单一的平面,对于拍摄的元素也起到勾勒的作用,看起来更加的有灵气性。光线的角度,硬度,方向也是我们利用的手段,例如,在大草原上,云层厚度的不同改变了光线的软硬,明暗,用直射光很强的塑造能力来突出主要表达的元素,用稍弱点的光线来烘托其他的元素的存在。在光线的硬度相近时,我们拍摄的角度可以改变光线在我们视觉中的效果,最明显的要说是剪影。在海边的创作时,日出和日落是拍摄的比较好的时段,日出的光硬,日落的光软,所以日出时的光线更能描绘轮廓,日落的光线更显得柔情温馨,逆光的拍摄更能表达主体在当前环境下的意味。
环境是先天形成的,我们只能利用而不能改变,对于我们拍摄的工具—相机是在我们的驾驭的范围之中的。光圈,快门是我们最常调节的东西,[FS:PAGE]光圈的明暗,快门的快慢,都是根据我们所拍摄的元素来改变。例如,拍摄雾中的松树,我们可以把光圈控制的小一点,来塑造一种朦胧的感觉。在拍摄大的自然景观,尽量的把光圈调到最小,用脚架来帮助我们用较慢的快门曝光,景深变小,场面显得更加的宏伟壮观细腻。较慢的快门,可以产生动静的结合与对比,有一种生动,形象的效果。例如,拍摄流动效果的水流,风中的树枝等,不至于过于的死板。
当我们在欣赏摄影作品时,我们作为接受的对象,而视觉就是接受的媒介。所以,要合理的利用视觉在色彩,光线等反应的特点来完成我们的作品创作也是一种途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4 20:32 , Processed in 0.0162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