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清晨,春寒中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城结古镇,突然一阵撕裂般的地动山摇,5分钟后,刚刚从大地震的悸动中平静下来的玉树州政协干部冶青林,抄起相机便行动了起来。震后的情形、自发的救援甚至有关玉树这座高原小城的一切,先后进入冶青林的镜头。他克服断电断网等困难,坚持天天通过博客发布震后照片,在众多职业摄影记者之外,他的博客成为有关玉树抗震救灾题材影像的最重要出口之一。一时间,署名“青林”、反映玉树震后实情实景的照片成为热点。作为摄影爱好者,因为此次地震,冶青林的摄影与抗震救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今,关乎灾后重建等众多题材,仍等着他和同伴们去记录、去留存。
从年初的北疆暴雪到延续大半年的西南大旱,从玉树强震到舟曲泥石流,从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洪涝灾害到大连、上海等地的火灾现场,面对2010年度种种发生在共和国大地上的灾情,甚至是国外的突发事件,无论是职业摄影师,还是业余摄影爱好者,像冶青林一样的广大摄影人奔波在事件现场,用影像记录抗灾救灾的壮举,用图片传达感人的真情。 冲锋: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2010年11月8日,潇湘晨报年轻的摄影记者秦楼在该报专为“自家兄弟”开辟的摄影专版上,写下自己5月参加泰国“红衫军”与政府冲突的摄影报道的感受,标题是“一个字,冲!”曾经在玉树抗震救灾现场拍下许多感人瞬间的秦楼,永远记着罗伯特·卡帕的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于是乎,他在像放鞭炮一样的枪炮声中,狂奔并疯狂按下快门…… 秦楼的另一位同行写道:“有时,为了5分钟的新闻现场,我们得花上5个小时在路上,于是,我们的生活,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 与这些居无定所,食无准点,经常“扛起相机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摄影记者一样,只要勇于冲向抗灾救灾一线,冲向突发事件的现场,无论职业还是非职业,摄影人的行动注定会不规律,注定会很紧张。
柔情:痛,并期望着
[FS:PAGE]
诗人艾青有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冲向抗灾救灾一线的摄影人并不是逞一时之勇,只用冰冷的镜头冷静地记录。因为在现场的感悟更多,他们的心目中便多了常人难以触及的感动与忧伤。他们在坚持客观准确的同时,同样用实际行动处处展现着普通人的情愫,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力所能及的爱心。 南非驻华大使馆中文秘书洪敏,曾连续12天克服女性生理局限,在玉树抗震救灾的现场采访拍摄;农业部工程师孙君媚,继在汶川地震后到绵阳等地展开慈善活动后,与同伴们“紧急驰援”玉树;曾拍下《敬礼娃娃》等佳作的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杨卫华,不仅前往玉树采访拍摄,更发起“绵阳玉树手牵手”赈灾活动,募集善款35万元…… 郭建政在一篇采访手记中写道:“痛的感受有很多种,有些痛让你只想独自饮泣,有些却让你看了心为之一动,然后那种疼痛感会慢慢刺进心底。4月18日,我在救援一线看到一个只有6岁的小女孩——和我儿子一样大——在废墟下被埋了4小时,身上重度烧伤。医生和救援人员为她换药时,伤口还流着脓,皮肤大片大片地焦掉了。当时我就想,要是这是自己的孩子,我的心会多痛?……‘痛,并期望着。’灾难降临后,新闻媒体的同行成千上万的报道,归结起来,我想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展示灾难,适当地通过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来触动人们的感情,使更多人关注灾难;二是传递希望与信心,毕竟,还有生者,生活还在继续,明天,太阳还会在玉树的地平线上照常升起。因此,我也把镜头对准了那些让人略感欣慰与希望的画面。” 曾因身体不适被强行从玉树灾区撤离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邢广利,8月10日又从北京赶到泥石流冲过的甘南小城舟曲。据法制晚报报道,抵达灾区后,他“盯住”了遇难者刘开德一家。两天多时间,邢广利始终没离开那片废墟,他和刘开德家人一同等待。第三天,刘开德的遗体被发现,当天下午,邢广利与法制晚报记者一同跟随刘开德的家人送刘开德归乡。采访结束离开前,刘开德的家人用力地握着邢广利的手表示感谢,邢广利的心情却格外沉重。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平凡中孕育着感动,细微处见证着精神……摄影人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摄影作品,感动着每位公众,温暖着每位灾民。 反思:不要打扰悲伤 作为一种媒介,摄影尽管快捷、直观,但要想达到最好传播效果,必然需要一定的策划。事过境迁之后,参与者既有总结,也会有反思。 南方周末的“哀玉树”特刊以一种“框架式的灾难报道”来展现,图文并重,条理清晰,将各种信息整合传递。其中6幅新闻摄影作品,全方位呈现玉树灾民的生活情景:从废墟中奋力抢出残存的家具;在广场上给手机充电,向亲人传递信息;一位灾民抱着幼儿遗体到火葬场参加葬礼;格萨尔帐篷中,法师为遇难者举行临时法事。以这样一种窥斑见豹的方式呈现,恰恰体现着策划者的人文情怀。 在西南地区旱情发生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干裂的土地、渴死的大鱼、运水的车队、挑水的孩童等形象。春城晚报摄影部主任鲍利辉却深入到祥云县田间地头,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采访拍摄,千余幅震撼人心的图片通过该报和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传遍大江南北,全景式展示了严重的旱情。这种采访拍摄方式,是否值得更多的同仁借鉴呢? 岁末年初,许多媒体的年度图片盘点中,都少不了直面灾情和抗灾救灾的画面。 面对灾难影像,浙江日报新闻图片中心主任徐斌写道:“不要去打扰别人的悲伤,当你无法给出安慰的时候。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别人悲伤时应有的态度,更是摄影记者的一种职业涵养。我们千万不能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无限制地靠近悲伤的主体。要知道,悲伤需要一种气场,一个无关人员,又带着极具进攻性的照相机贸然入侵,势必会把原本的悲伤气氛割裂得支离破碎……摄影人,不是拿着机器的机器。如果不具备对人世的悲悯情怀,那么请你不要端着相机接近悲伤。” 这是一位资深新闻摄影从业者的喃喃自语,又是对所有摄影人面对灾难时的一份忠告。(文/颜直) 作为获得2010年度“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的为数不多的摄影记者之一,人高马大的齐鲁晚报摄影记者郭建政曾驱车在广西、云南、贵州等旱情严重的省区穿梭往来,行程4000余公里。刚修整没几天,得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后,他又主动请缨赴高原采访,每天背着60多斤的器材,徒步20余公里,拍摄采访的同时还参与救援,后因劳累患上急性高原肺气肿,在被强制送往医院的路上,他还不忘按下快门。 解放军和武警、通信、电力、水利、医疗等特殊行业的摄影人,几乎与救援人员同时出现在抗灾救灾现场。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柳军作为中央媒体和解放军报社第一批赶到玉树灾区的摄影记者之一,先后在当地采访拍摄11天,每天工作时间18小时以上。每有灾情必冲在前面的解放军报资深记者乔天富,虽然已是56岁的“高龄”,但仍先后参加了新疆阿勒泰特大雪灾救援,贵州、云南、广西抗旱救灾,甘肃舟曲特大洪灾泥石流抢险救灾等摄影报道。 洛阳日报新闻摄影部主任张晓理,玉树地震当天便启程,经数十小时赶到后采访拍摄。面对本地的洪灾、风灾,他更是通过网络滚动图片等形式发布消息,以便让百姓了解灾情。 更多拿起相机记录抗灾救灾壮举的,是那些平时里云游四方的摄影人,那些把摄影怡情养性功能挂在嘴边的摄影人,他们同样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在灾情来临时,选择和群众站在一起,选择用镜头忠实记录。 职责:端起来,又如何放得下 2010年6月24日,江南都市报记者陈勇拍下了一位同行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抓拍战士背着一位老大爷撤离的场景,地点是在江西抚州罗针镇。那位站在洪水中的摄影记者杨抒怀后来写道,“为抓拍到背人出来的一瞬间,我决定下水。可是,就在我蹲着马步守在水里的时候,才想起裤兜里报社刚发的iPhone手机也跟着一起下水了。唉,真背!其实当记者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风光,各种痛苦、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许多摄影人都和杨抒怀一样,“端起来相机,又如何放得下”。端起来,放不下,也成就了更多摄影人“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的责任感。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永锋曾连续数月拍摄旱情,为多家媒体提供图片,使旱情得到及时报道。吉林省吉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费光宇,一方面亲身赴抗洪一线拍摄,另一方面带领当地摄影人捐款捐物,仅一天便募集资金和物资共价值近5万元。华商报记者陈团结,曾与村民一起拴着绳子下到10多米深的地缝中拍摄找水、背水的场景,感冒高烧的情况下,仍坚持拍摄玉树抗震救灾。海南日报青年摄影记者王凯闻听当地文吕水库决口的消息后,顾不得吃早饭火速赶往现场,并不顾安危,跳上冲锋舟和战士们一起冒着大雨转移群众、采访拍摄…… 2010年4月20日,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青海省委宣传部联合在京举办首个玉树抗震救灾纪实摄影展,中央档案馆继汶川地震后,再次单项成批量收藏抗震救灾题材摄影作品,使这些影像成为共和国的珍贵史料。与此同时,中国摄协和云南省委宣传部等联办抗旱救灾摄影展。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摄协为灾区捐款60万元,先后运送了3批抗震救灾物资。陕西摄影家惠怀杰、任树清等主动请缨,运送抗震救灾物资前往一线,在为广大摄影人服务的同时,就地展开采访拍摄。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广西……受到灾情威胁的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摄影组织,都始终与参与抗灾救灾的广大摄影人心连心,为他们提供服务,为他们举办展览,为他们鼓劲助威…… 履行“记录历史”的责任需要热情,更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在贵州某地一次山体滑坡事件的采访[FS:PAGE]中,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谭伟山是这样做的:“到达现场后,先拍摄了不同景别的照片,接着开始拍摄360度全景的照片,然后是视频……回到宾馆的第一时间是整理图片,利用手机的3G网络上网。11点前把照片整理好传回报社的图库。浏览一下网上的新闻后,再整理视频素材。忙到11点半,文字记者也发完稿了,我们才发现自己一天没有吃东西了……饭后洗完热水澡,文字记者已经倒头大睡,而我的视频后期制作才刚开始……当我把它传回总部的时候,已经是清晨6点。”在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不断转型的今天,在灾难现场的职业摄影人,面临的考验更多,几乎一刻也不能停歇。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3 09:52 , Processed in 0.01626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