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化回忆江青审电影:演员脸长 怪摄影师技术差

2011-1-25 11:40| 发布者:| 查看:619| 评论:0

本文摘自:《往事流影:李文化的电影人生》,作者:李文化,出版:华文出版社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拍完,江青审查通过,并在全国上映后,我又接到江青分配的新任务,拍摄《海港》。

在“文革”的八部样板戏中,《海港》是唯一工人题材的作品。

《海港》(原名《海港的早晨》)原本是上海京剧院1964年排演的一部反映码头工人教育下一代题材的淮剧。著名淮剧演员筱文艳在剧中饰女主角、党支部书记金树英。这出戏演出后,受到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刘少奇主席和周总理也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亲切接见了筱文艳等演员。

在样板戏方面,上海可谓贡献不小。《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都是江青在上海看上的地方戏和话剧,拿到北京“移植”成京剧的。上海本身也创作出了像《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磐石湾》、《海港》等几部京剧大戏。但在样板戏拍电影方面,上海却是落在后面。好的剧目都让江青拿到北影、长影去拍了。对于《海港》这出样板戏,江青起初也是要拿给北影厂拍摄的,可上海方面这次再也坐不住了。张春桥亲自出面向江青游说,希望上海也能参与《海港》的拍摄。江青这才决定:由北影与上影合拍《海港》,北影李文化出任摄影师兼摄制组组长,上影傅超武、谢晋任导演。尽管如此,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北影厂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京剧《海港》是张春桥一手抓的,但轮到拍电影时,张春桥便“识相”地让位于江青了。其实,早在舞台版《海港》排演过程中,江青就曾参与了对《海港》的指导,除了前面提到的对《海港》的零星改动之外,《海港》中的一号人物方海珍的扮演者李丽芳也是由江青亲自点将的。

李丽芳是属于“遵命”的演员,凡是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为了拍好这部戏,她先后到上海、常州等地体验生活。车间、水田,什么活儿都干过。演《海港》时更是争分夺秒,一场戏、一段唱都具体到用秒表卡。尤其是她那天生的洪亮歌喉为《海港》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使她一举成名。1966年6月22日,毛主席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李丽芳自打演了这出戏后,《海港》的女主角就再也没有换过其他人。

我刚拍完舞剧《红色娘子军》,积累了一些怎样拍好样板戏的经验,再拍《海港》,自认为心里有了底,不像拍《红色娘子军》时,不知道江青心目中的样板戏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摸不着边际。这次拍《海港》所不同的是,在拍摄前,江青拿着他亲自拍的毛主席、林彪的照片给我看,一张一张地讲解,传授她是怎样拍的,怎样用光、用色、选角度等,希望我拍《海港》的时候能够达到她的照片所表现的影调。
 

江青拍的照片确实不错,立体感很强,色调明快,用光独特。比如,人物正面用平光铺匀,用逆光勾出人物轮廓,再用侧光勾画人物,使人物突出,充满活力,人物显得更有精气神。可是,相片是静止的,人物不动,这样的拍摄效果完全可以做到;但要拍电影,人物满台跑,要达到江青的要求就太难了。拍电影用光,摄影师要通过灯光来表现,我把江青的要求讲给灯光师,要求他千方百计把江青的想法表现出来。他说,人物不动没问题,人物满场跑达不到。没办法,最后只能想了个办法,决定只要人物停顿或亮相时,就严格按江青指示的想法去做。这样《海港》这部戏拍完,虽然困难重重,但基本上达到了江青的要求。

《海港》现场拍摄,由导演谢晋和我两个人操作执行。在内容上,导演把握“源于舞台,高于舞台”和“三突出”的原则,摄影造型任务由我掌握。

两人尽心尽力,力求精益求精。当时,我和谢晋住一个房间里,除了睡觉之外,两个人都在研究怎样把《海港》这部戏拍好。每天到了拍摄现场,继续研究探讨,为拍好《海港》绞尽脑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8月底收镜,大家松了一[FS:PAGE]口气。到北影标准放映室看完成片时,声光色都很标准,画面明亮,色彩鲜艳,非常漂亮。我、傅超武、谢晋和工军宣队领导都

很满意,并为自己的成绩热烈鼓掌。我们信心十足地送给江青审看,还等待她的表扬呢!

江青已是中央领导,很长时间都没有回音。傅超武、谢晋都已回上海等好消息了。

过了很久,工军宣队领导狄福才突然回北影对我说:“《海港》江青审查没有通过,狠狠批了你,说把李丽芳的脸拍长了,像个鬼,影调又黑又暗,灰蒙蒙的,拍得一塌糊涂。江青决定重拍。”

这一消息给了我、傅超武和谢晋当头一棒,被打蒙了。

我问狄福才:“在什么地方审查的?”

狄福才说,在广州珠影放映室审看的,那个放映室在“文化大革命”中好多年没有放电影了,银幕上蒙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而且,仅擦了擦放映室里边的玻璃,外边也蒙了一层土,没有擦。放映员说,临时突然把他找来,根本来不及擦,当时放映的效果又黑又暗,和在北影看时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江青一边看,一边大发脾气。

我说:“你不能解释吗?”

狄福才说:“她当时那么恼怒,谁敢说话?你去解释吧!”

“等她不生气时可以解释嘛。请江青到好的标准放映室再审看一次,不就解决了?”

狄福才也生气地说:“你去等她什么时候不生气吧,你去请江青到好的标准放映室再审一遍吧。”
 

我又说:“江青如果能到好的标准放映室审一遍,问题解决了,免得再重拍。”

狄福才说:“她要重拍就重拍嘛,谁能管得了。”

就这样,《海港》又重组班子重拍了。

从那时起,江青再也不理我了,也不再交给我任务,接见时也没有我了。总而言之,我不再属于她直接管了。江青过去说《早春二月》拍得好,《红色娘子军》也拍得不错,像我这样的摄影师比培养一名飞行员还要难,这些话她再也不说了。在江青那儿,真是成也李文化,败也李文化。

我心里有些失落,太突兀了,太冤枉了。这次审看《海港》,因放映条件太差,使影调又黑又暗,并不是自己的水平突然降低了。另外,演员李丽芳的脸拍长的问题,是因为她本人的脸长得就那么长,再好的摄影师也不可能把她的长脸拍成短脸。目前的摄影技术、设备,还没有这方面的“功能”,能把人脸从长拍短。把李丽芳的脸压短合适了,可别人的脸都压成短脸了,整个画面都变了,更不行。摄影不像绘画,画家可以随意把人物的脸画长或画短,而摄影只能真实地记录现实。

可这些既不能说,又不能解释,更不能请她在好的放映室再审看一遍。《海港》终于另组班子重拍了。我们拍的那一版海港被打入冷宫,再也没有与观众见面的机会。此事的不白之苦,我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经历了很长一阵的压抑,在内心深处,我忽然觉得自己其实得到了解脱,松开了翅膀。我还是一名摄影师,此后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进行电影创作了。想到这儿,我慢慢地振作起来,调整精神,投入到故事片的电影创作中去。

样板戏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正如华裔导演袁欣婷说的那样:“广大百姓是真的喜欢的,他们对样板戏电影那样热情、兴奋,他们投入其中,可以暂时忘却舞台以外的现实。”

到此为止,我的故事片摄影生涯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在以后的岁月,我将以一个电影导演的身份立足于事业舞台。在担任故事片摄影师的十二年中,我拍摄了获得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的《早春二月》,拍摄了家喻户晓、红极一时的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海港》、《草原儿女》和《百花争艳》,见证了“文革”中特殊人物的命运浮沉,并以重要角色的身份参与并记录了创作并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历史过程。

十二年的风风雨雨,从二十多岁的青年到四十岁的中年,我收获了很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3 17:50 , Processed in 0.0182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