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将在被糟蹋中走向完美——新年对话我国著名摄影家胡武功

2011-1-25 11:59| 发布者:| 查看:674| 评论:0|原作者:孙振军|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


 
关于当代摄影——
                                                                                                    摄影将在被糟蹋中走向完美

                                                                                           ——新年对话我国著名摄影家胡武功
 
孙振军

  胡武功,1949年7月生于西安,1969年始在部队从事新闻摄影,1975年转入传媒至今,现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1983年7月31日,采访安康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拍摄照片《洪水袭来之际》获首届中国最佳新闻摄影奖及中国新闻特别奖;先后出版文集《摄影家的眼睛》、《中国影像革命》,摄影画册《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四方城》以及《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等专著,主编《中国摄影四十年》、《中国人本》等;另有,同名图书《胡武功》。
       2010年岁末,应河南省三门峡市摄影界、新闻界之邀,胡武功先生率5人摄影家小组,到豫西一带创作、访学。期间,接受了知名影像评论人孙振军的访谈。
 
       孙振军:很多省市的摄影界,从某些局部或就某一个摄影家来说,可能成就也很大;但从群体化力量的角度与成系统的方面来说,不如陕西的摄影家在国内搞了几次有影响的活动,比如:《丝绸之路》、《晋陕大峡谷》、《四方城》、《西北风》等。从整合力量上来说,为什么陕西把摄影力量整合得更彪悍、更强壮?
  胡武功:2000年以后,许多地方的摄影新生力量都比陕西强。客观地说,年轻的摄影家从个体上比陕西的强。陕西摄影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传统,早在80年代冲破禁锢的时候,就以一个群体的力量展现了出来。后来也做了一些事。我去年还做了一个电视栏目《见证》,央视2010年4月份到西安,让我策划一部20集的纪录片。当时,正好西安一个开发区要做一个国际摄影节,20位摄影家的展览,我就把这个做成了20集纪录片。
  央视从2011年元月1日起改版,把CCTV9改为纪录片频道,我们这个片子就在该频道播出,一期一个人,一人半个小时。
  孙振军:以你自己搞摄影这么多年的感受,对当代摄影的内涵和艺术真谛如何诠释?
  胡武功:当代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和基本特点是反传统、反艺术、反现实,这也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点。它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意义使我们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我们当代人怎么表现我们自己,这是它的一个核心。当时它表现出来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观念艺术或叫观念摄影。用照片来提一种观念而不在于重视它的造型。比如艺术的基本功、造型、光线、笔触等等,它不在乎这个,它就是要通过造型来体现一种观念。另一个是现代艺术,是完全来揭示现实的,它是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对现实不满,或者现实中的某种东西对我有启发、感悟等等。这两点我认为是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但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方面他反对,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它不符合传统艺术的规律,所以我反对他。第二我看不懂,所以我反对它。其实这两点都是误区,都不对),一开始我也是反感的,我是经过两三年认真研究,感到这两点对我有启发。但是我反对当代艺术中有一些东施效颦的东西,就是说有些人并没有了解当代艺术的真谛,而跟着瞎胡闹,这个最后的结果就是“皇帝的新衣”。
  孙振军:对摄影艺术来说,坚守传统重要还是竭力创新重要?
  胡武功:我先说说欧洲人和中国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欧洲人从来不提传统,不提传统并不是说不尊重传统。而是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中国人肯定自己的时候首先是肯定别人,然后通过别人肯定自己。做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了解中国人这样的国民性。中国人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是一个表现形式,但他不像欧洲人一样直接了当地肯定自己,他是“曲线救国”。欧美人不喊继承传统,他是批判传统,批判过去,这是欧洲人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他不否定个人,而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批判。而中国人是把对人的尊重和对事业的否定结合在一起的。中国5000年的历史建筑为什么遗存很少,除了建筑的不经久耐用外,还有就是战争太多,而且在,改朝换代时都要重新建设,那时的人认为这样才能把邪气避掉。欧洲人是把过去的皇宫也好、城堡也好都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差异。第二个差异就是,欧洲人口头上不会继承传统,但他会尊重创造传统的人,他是人道主义、人性主义,不会把这个人做为压抑自我、束缚自我的一个工具。所以欧洲人是批判在先,不像中国人是继承在先,然后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去发扬光大。
  孙振军:摄影自诞生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从您的角度看,对今天的摄影您会做几种划分?
  胡武功:摄影分类应是件科学的事情,目前我还未找到一个准确的概念来划分它。但从直觉看,摄影该分成实用摄影和非实用摄影。前者包括商业广告、刑侦、证件、医疗、科研、旅游纪念摄影等等;后者包括社会纪实摄影(含新闻摄影)、用作表现情感与理念的艺术摄影。
  孙振军:在这几种类别里,您认为哪一种最具生命力?
  胡武功:我想不同的摄影有不同的功能,它们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但是,就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而言,我认为社会纪实摄影(含新闻摄影)的受众可能更广泛,影响更大。
  孙振军:我个人比较喜欢纪实摄影,您更是纪实摄影大家,但现在很多人反感纪实摄影或视纪实为小儿科,您怎么看?
       胡武功:这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我认为社会纪实摄影是件崇高而严肃的事业,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人性不灭,社会纪实摄影就会顽强地存在下去。我认为,那些以人道主义精神观察并再现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像,那些以人文关怀理念再现普通人生存状态、揭示人性的影像被称为纪实摄影。认为纪实摄影是小儿科的人,主要是他们还不了解世界摄影史,不了解纪实摄影在人类近代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远的不说,就拿我国摄影师解海龙为例,他的《希望工程》作品,20年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共招募善款40多亿人民币 ,改变了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人生命运。你能说这样的摄影是小儿科吗?
  另一方面,摄影界的“小儿科”现象也是存在的。随着数码科技的出现,相机的普及,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一夜之间似乎人人都是摄影家。只学皮毛,不求深入,照片泛滥,视觉垃圾污染了影像环境 ,就难怪人家说纪实摄影是小儿科了。
  孙振军:您平均每天用多少时间来读书?都读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对您有影响?您属于哪一类精神气质的人?
  胡武功:我不是每天都读书。我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例如历史书、美学书和少数的摄影专业书,有时也看自己喜欢的小说。我是一个理解力较强,一直努力工作的人。我知道自己先天不足,只能用勤奋来弥补。
  孙振军:生活中您都有哪几类朋友?摄影界您与哪些人交往最多?他们都给了您哪些影响?
  胡武功:我的朋友有两大类,一类是摄影圈的,一类是圈子以外的,例如文学界的、美术界的、建筑学界的。他们都给了我思想的知识和人格的影响,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当然生活是我的第一老师。
  孙振军:您最钦佩影像界哪些人?您憎恨或厌恶哪些人?
  胡武功:我敬佩那些把摄影当信仰,一生都孜孜追求的摄影师。不喜欢那些只说不练、夸夸其谈、故弄玄虚、指手画脚的“说客”。 
  孙振军:假如明天就得永远地告别摄影,请您梳理一下自己的得失?
  胡武功:不可能告别摄影!如果梳理自己,失虽然很多,但最大的离不开摄影了。
  孙振军:在媒体摄影人中,哪些人或哪类人是您所欣赏的,哪些人或哪类人是在浪费资源混饭吃且自己还浑然不觉?
  胡武功:中国媒体中我欣赏和敬佩的是贺延光那样的记者,有思想、有勇气、有能力、有建树。缺乏“四有”者,应向他们学习。
  孙振军:我不知道外国人是怎么翻译的,但近些年的中文影像语境中,经常会出现“荷赛大师班”这个词语。坦白地说,我个人认为这种提法中自我陶醉与意淫的成份相当大。您是否熟悉“大师班”的“大师”们?您是否同意我的看法?为什么?
  胡武功:这也许是一种炒作,也许只是一个提法,没有必要较真。我只知道摄影师不是培养出来的。“大师”,最终要靠作品与人品的影响力来说话。
  孙振军:有一个摄影人,近几年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次获新闻、纪实类大奖,但同时也有人反映他全是用花钱的方式摆拍。您认为这是酸葡萄心理还是确有其事?如果传闻属实,您是否能够容忍?
  胡武功:比赛肯定体现主办者的理念,作为独立摄影人不需要投其所好。最终获奖是双方选择的,结果可能是两者的默契。近年来我对国际国内赛事没有兴趣。
  孙振军:您把摄影分为几类?比如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艺术摄影、风光摄影、动物摄影、意念摄影等等。您属于哪一类?有无转“行”的打算?为什么?
  胡武功: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作了回答。我自己属于社会纪实摄影的范畴。
  孙振军:艺术摄影应该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
  胡武功: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小众行为。
  孙振军:现在某些摄影人认为:因为搞摄影太容易了,所以摄影更难了。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胡武功:很有道理。
  孙振军:在国内的影展上,“一般人看不懂、看懂人不一般”的作品越来越多了。您都能看懂这些探索性作品吗?这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吗?
  胡武功:艺术没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只是变化而已。看懂看不懂有几个层次的问题:1、看的人缺乏艺术欣赏的知识储备。2、作品自身没有约定俗成的能让人看懂的特定语言。3、作品语言超前,有待时间和历史诠释。4、某些作者在胡来。
  孙振军:中国当前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影像批判或影像评论?国内哪些影像评论人的笔下观点离图片真正的价值比较接近?
  胡武功:应当说近20年来,中国的摄影批评和评论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出版的书籍和纸媒上我们可以看到,顾铮、刘树勇、鲍昆、陈小波、杨小彦、林路等等老资历的评论家他们都能结合中国摄影师及其作品实际做出中肯而观点独到的剖析。而李楠、任悦、大门等则是在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影评新锐。
  孙振军:我发现,由于拍得多,因此有些摄影人拍到了立意非常好的作品,但他自己却并不知道,甚至还会将这些作品以与人文精神完全背离的主题来命名发表。您发现过这种情况吗?
  胡武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说摄影界有待于整体文化水平和审美素养的提高。
  孙振军:在摄影与社会、摄影与自然、摄影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中,您认为哪种关系应该是最优先的?为什么?
  胡武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摄影师,应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力”摄影是综合产生效力的,很难用化学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离出来。
  孙振军:摄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
  胡武功:应当以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方法进入和干预社会生活。良知、真诚、责任心最为重要。
  孙振军:不断地追求形式上的“表达的可能”,应该是摄影人永远的追求吗?
  胡武功:当然。
  孙振军:您认为中国摄影界的铜气、俗气、媚气是日渐式微还是愈演愈烈?风光摄影会不会慢慢死掉?
  胡武功:应该是愈来愈盛了,这是一个过程。商品经济时代才刚刚开始嘛!
  风光摄影不会死掉,所有摄影形式都不会死掉。
  孙振军:您认为摄影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人生吗?
  胡武功:不是所有摄影都能改变世界和人生。但也不排除有的摄影可以或局部地改变,也不排除摄影汇同其他因素改变世界和人生。
  孙振军:请您给学摄影的人做一些指导,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大家?
  胡武功:艺术这个东西,我始终认为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就像不是人人都能做政治家。艺术家是认识了自己价值,认识了自我的人,所以选择了这条道路。首先他是有一种天分,他能成为这样的人。所以艺术也不是教出来的,就像真正的政治家、艺术家也都不是教育出来的。我非常推崇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就是人一要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之后再坚定地去做。梵高、高更,他们为了艺术一生贫穷,是他们的基因决定他们必须走这条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他的基因和社会生长的环境最后促使他发扬了自身的长处。艺术学校里毕业的人大部分不可能成为艺术家。西安美院有一个教授,摹仿别人的作品造型、颜色特别像,但终其一生,没有创作过一幅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人被称为“画匠”。
       孙振军:摄影是在被完美还是在被糟蹋?
  胡武功:摄影在践踏中将走向完美,摄影永远不会死亡。

微评胡武功
■ 孙振军
  胡武功先生是新时期中国影像界的开拓者、先驱者之一、是具有代表意义和划时代价值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胡武功先生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级人物。
  在摄影的聚餐中,他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并能把迷路者喊回来,且安全开车把喝醉者送回家的人。
  我不反感同性恋、多性恋、多角恋等创新型婚姻关系,也不敢谴责游戏爱情或妻妾成群的牛人。但我还是比较喜欢一夫一妻制与从一而终的夫妇。在中国摄影人与摄影的关系中,胡武功先生正是后者。
  他坚守摄影的常识、本质与理性。三十年前,他敢于打破摄影的禁锢、羁绊;但他在今天又从不随波逐流,坚持“摄影”而不是“摄虚”和“摄没影”。
      他绝对没有享利·卡蒂尔·布列松、尤金·史密斯、马克·吕布等大师们的名气大,但由于国情、政情、出身、背景、环境与教化方式的重大差异,他比布列松、尤金、马克·吕布等大师们走的可能更艰难、更费力,更勇敢、更玩命。
       在虚无与荒诞的年代里,真实与真理最珍贵;在浮躁与喧嚣的世界里,理智与冷静最珍贵;在腐朽与放荡的潮流里,朴素与纯洁最珍贵。
   我尊重所有真实、理智、纯洁的人。所以我尊重胡武功。因为胡先生是当代中国摄影界最具有这样的血性、毅力与品质的人之一。 
                                                                              2010.12.2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3 18:06 , Processed in 0.0163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