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体的冲动,影像传播的新招

2011-1-28 16:17| 发布者:| 查看:699| 评论:0

 2010年8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省委宣传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等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首次在国内诸多摄影节庆活动中,将新媒体影像传播放在与传统摄影展览等同的地位,不仅由在这方面探索较多的南方都市报视觉研究院牵头组织了以“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与渠道建设”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而且邀请大卫·克拉克、张丹、任悦、陆小华、胡禄丰等对此多有研究的业界人士及激动网、酷六网、百度等网站的有关负责人,对视觉领域的前沿状况及时予以学理层面的解读与探讨。各有关平面媒体视觉负责人更分享了各自的新媒体实践和发展情况。

    就在本届大理国际影会首次评出新媒体奖项的同一年底,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酷6网共同主办的2010新媒体短片展映活动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与者和评委更多是来自平面媒体的视觉传播或摄影部门。加上2010年初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首次将流媒体纳入年度评选,荷赛也刚刚宣布开始进行多媒体评选,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摄影界如何看待,新兴媒体已成为影像传播,尤其是摄影作品为代表的平面影像传播的主流手段之一。

    传播的潮流

    近期流行的新书《微博力》中介绍说,传统媒体行业尽管已进行了好几轮裁员,但鲜有证据表明,最恶劣的时光已经过去。最近10年来,广告和观众一直呈现从老媒体向新媒体迁移的趋势。带有嘲讽意味的是,多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洛基山新闻报宣布关门那一刻,被人录制下来上传到YouTube上。

    传播的多样化与集束化,即时性与随意性,互动效果与众人面向众人的方式,让众多利用最新科技手段的传播载体,自然而然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摄影作为其中最直观的媒介之一,与文字、视频、音频等相结合之后,传播效率大为提高。

    回望2010年度发生的众多热点事件,大都是由互联网披露进而引起公众关注,再有平面或电视媒体跟进报道的。其中多数有大量图片或动态影像相配合,更不用说图文结合的微博直播等方式了。某些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照片尽管影像素质乏善可陈,但其第一现场的见证性及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联程度,让其影响已远超传统摄影界人士的想象。

    美联社负责人在中国的一次研讨会上说,现在当记者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两门语言,二是尽量向多媒体发展,掌握摄影或摄像技能,或能够编辑图片和视频。也就是说,每位传播行业的从业者,都必然要与影像发生联系,否则生存就会受限。凤凰网汽车频道招聘韩文翻译时要求“懂摄影者优先”,就是最好的实证。

    关于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信息,有专家在介绍其功能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像可变焦摄影机,在个人与社会之间,一会儿采用广角的视野、一会儿采用特写描述。由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摄协于2010年12月22日创办的《中国摄影手机报》,完全有理由成为摄影行业最快速、最灵活的媒体之一。

    更多媒体在前些年为摄影爱好者和拍客提供版面的同时,开始广泛利用博客、微博、开心网等媒介,多方吸纳优秀摄影作品。重庆商报不仅在其与腾讯合办的大渝网上开设“拍客频道”,还开设“掌上新闻”专版,组建拍客QQ群,评选年度拍客,十分热闹。齐鲁晚报等媒体也多有响应,纷纷利用不同形式整合拍客资源,倡导拍客文化,最大限度地挖掘拍客这块“富矿”——或在报纸上开辟专版,或以网络和报纸为依托进行报网互动。类似栏目突出生活化和互动性,成就更为新型的传播方式。都市快报在“最有意思的照片”、“最接近现场的照片”两个栏目支撑下的“快拍快拍”专版已延伸出“快拍快拍网”,并与快房网、快抱网等形成该报的新媒体阵营[FS:PAGE],做专业的社区型网站品牌。

    微博的妙用

    作为2010年最为火爆的媒介之一,微博让影像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成为新的摄影推手。青年时报社社长、总编辑章丰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青年时报的营销人员看到了微博在商业营运方面的潜力。如杭州万象城购物中心与青年时报合作举办的‘冰上传奇’摄影大赛,盛邀读者记录全世界562名选手冰上花开的一刻。时报除了在版面上征集读者作品,还在微博上举行与博友互动的活动,如‘看图说话,赢滑冰券’、‘冰纷万象潮人自拍’等。时报官博把现场摄影图片发到微博上,博友只要转发并给这张图片加一句富有创意的解说,或者博友自拍的比赛现场照片上传微博,均有机会获赠滑冰券……微博营销,目前已经成为报社在商业运营方面的重要筹码。”这里所说的微博营销,更多是摄影的营销。

    宁波的东南商报利用官方微博推出“@东南商报·第一现场”活动,征集有趣的、有意义的、现场突发的照片,并每日在官方微博及报纸上公布采用情况。此类方式在都市快报等媒体已运用很久并多有成功经验。

    快拍快拍网官方微博借助2010年末的第三届杭州市民摄影节资源,举办首届微博摄影展,连续72小时一刻不停(每隔15分钟)即时展出摄影作品,并通过微博征集评委,引发连环关注,成为推广妙招。

    人民网公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10年,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变成了微博客,论坛、博客在事件曝光方面的功能明显弱化,很多知名网友的主要活动阵地也转往微博。部分热点事件虽然初次曝光的平台是论坛、博客,但舆论发酵的主要舞台随后就转到了微博上。”

    还有一些摄影师利用微博、豆瓣网空间等策划自己的摄影选题,展开“寻人行动”,省却了许多找相应拍摄样本的成本。
 
 自我的园地

    微博和博客一样,作为“自媒体”,其粉丝量和关注度往往是评价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一篇讲述微博如何吸引更多粉丝的文章提及的重要手段就是摄影,“首先是一些时效性强的热点事件或者纪实性的图片,很多围观、微博直播就是属于此类……再者就是本来事物看起来比较平凡,但经过观察和思考,以特殊角度、特殊观点呈现的影像来配合文字,表达你对世界的看法……还有摄影美图……有多张图片需要发时,一张发一帖地刷屏会不太好,让信息过于分散有浪费公共信息空间之嫌。所以我们有微博图片绝招,多图拼接,或者是超长图片以取得震撼全场的效果。”

    自我的园地同样可以成为良好的传播阵地。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许多媒体都开始推出自己的编辑记者博客群。

     “犀利哥”经由摄影爱好者拍照并通过网络传播后,终于回到离散11年的老家,成就一段佳话。据说,引发围观的“凤姐”,引发争议的“苏紫紫”等大行其道的影像,幕后推手也是摄影爱好者。

     “童话大王”曾在微博上发出一幅十余年前自己与一位小读者的合影,开展“寻人”行动,仅仅5分钟后,就有人提供线索并将小读者现在的照片上传,微博的高效由此可见一斑。郑渊洁将“所有给我写过信的孩子都通过‘围脖’找出来”的心愿,则让影像通过微博,更显其记录时间的功能。

    随着电子产品发展,普通大众获取影像的门槛已降低,大部分人手上都有便于拍照的工具。于是,很多人都出现身份的转变——拿着拍摄设备时就是肩负重任的记录者——或者这也是推动“自媒体”发展的一个因素。一份新闻类周刊在介绍拍照手机时,文章标题中用了耸人听闻的“扔掉相机”的字眼,果不其然,香港南华早报图片编辑宋晓刚即将推出的一本著作就全是用苹果iPhone手机拍摄完成的。

    业界的新风

    作为影像制作和传播者,摄影记者越来越多地成为互联网影像传播主角,土豆网上的一个短片“记者炮兵团”就展示了摄影记者拍亚运会蹦床项目时的有趣画面。这一方面证明摄影在互联网传播中的重要功用,另一方面,也确实让影像发挥着新作用,悄悄改变着其评价标准。

    新闻晨报摄影记者竺钢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拍摄了一部反映众多观众排队等候参观世博会沙特馆的短片,片长5分19秒,却“耗费”了相当长时间,竺钢先后去拍摄了15次。这是一位资深摄影记者的新尝试。他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多媒体化的传播正影响着传统媒体。这部片子中的很多镜头截屏下来都是一张张不错的静态照片,拍摄视频的片段和照片一样,都在抓取人物的典型瞬间,只是照片截取的是人物的百分之一秒,而视频可让大家看到那百分之一秒的前一秒和后一秒,这就是视频的优势。他提出,摄影者可以尝试去做视频,尝试多种元素的新媒体实验,这是新视觉发展之路,它能通向哪里,现在还不好说,但是这是未来的方向。平面摄影不会消亡,但新媒体传播形式也需要有人去尝试。

    与竺钢不同的是,从事公关摄影的青年摄影师储璨璨和他的团队,将一次为某汽车厂商搭建展台的过程,用成千上万张照片制作成一部短片,大量静态影像堆叠形成的特殊效果,让看惯了网络视频的达人们也惊异不已。同样的实践还出现在南方都市报的亚运报道中,他们最终呈现的一部短片,也是用大量照片“堆”起来的。

    艺术的探索

    在数年前已开始流行的“新媒体艺术”中,影像早就是不可或缺的媒介。其他艺术媒介对于摄影的借鉴和利用,影像艺术品展示的多媒体化,早已被更多公众所接受。很多艺术院校更将新媒体艺术和摄影等专业捆绑在一起招生。也就是说,在艺术领域,摄影也体现出明确的多媒体化趋势。

    2010年9月25日,经过几个月筹备,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用文字、影像、绘图和装置的跨媒体方式,记录下了万名有梦青年的梦想。当这个作品以新媒体影像和群体汽车小模型顶部绘图的方式出现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时,成就了世博会之外的另一项公共艺术。

    就连普通摄影爱好者都懂得利用多媒体手段为自己的摄影作品传播增色,发微博、办网上影展、在展场中设置装置作品……

    摄影的突围

    面对浩浩荡荡的新媒体风潮,平面媒体视觉传播如何延续生命力,成为重要话题。尽管数年来部分媒体报网联动的滚动新闻实践和视觉传播的流媒体实验都有一定成效,但摄影者要做的突围远远不止这些。

    北京晚报图片新闻网主任张风认为,报纸网站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跳出报纸新闻的束缚。该报创办的“北晚新视觉”网站力图通过图片创造价值。该网站不仅储备和为平媒提供大量图片资源,还有评比活动等,并利用“都市视觉贴图”等功能,开展手机摄影、即时贴,加大互动。

    京华时报社主办的集视频、图片交易交流为一体的网络平台——京华VNEWS(www.vnews.cc)于2010年底上线,该网站设有“动态影像”、“静态影像”和“微博”等栏目,是国内第一家集中视频、图片以及业务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存储和采购一体。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骆永红说,“这是媒体发展的需要,是在纸媒向新媒体迈进的过程中进行动态影像方面的探索。”

    浙江萧山日报社社长宣舒平在一次研讨上说:全媒体运作模式下的专业记者,更符合社会分工的规律。一个人既搞摄像,又搞摄影,还写文章做编辑,很难做成高水平的产品。全媒体融合的是机制、体制和平台,融得好才有意义。骆永红在点评京华时报《目击》专版时也提及,“新媒体时代,静态影像有其短,但在拍摄和编辑中避其短扬其长,才是硬道理。”

    在用大量照片堆叠呈现短片引发的热议中,有摄影记者提出,摄影记者是否会成为一个按照事先策划,在固定位置不停按下快门的操作工呢?于新媒体的整体传播中,摄影及摄影人个体的作用与主观能动性方面,这样的思考完全必要。

    令职业摄影人士有信心的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摄影系教授芮塔·李德(Rita Reed)接受某网站专访时说,只有真正职业的摄影师才能明白,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拍摄会让公众最大限度地了解事件发生时的种种信息。对新媒体,她的观点是,“我简直不能想象新媒体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于我们来说,新媒体未来是什么样子,也同样不得而知,唯有跟上传播手段带来的影像传播新浪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3 18:25 , Processed in 0.0165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