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 主 持 人:郭丽娜(以下简称“郭”) 访谈嘉宾:魏 民(以下简称“魏”) 郭:看您的片子总会有一种很想要看下去的冲动,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记录,严肃又不缺乏诙谐,透露着一种黑色幽默的魅力。如此想来,魏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是一个幽默的人呢? 魏:曾经有一位MM说我“你这家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人!”我觉得这个评价至高无上。其实,世间万物皆可嘲,最潇洒的是:人能够自嘲。 郭:您的《拐点》(2010)看了让人非常感动,记录的是社会的变迁,更多的是从身边细微之处入手,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身边的东西没什么好拍的,对于自己特别熟悉的事物相对缺少新鲜感,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创作欲望。而您不但拍的是身边的生活,还拍的那么丰富,这是为什么呢? 魏:“拍身边”的 摄影师很多,我想每个人如此拍摄的原因不尽相同。对我来说,可能和经历有关。我中学毕业就进大国企工作,干很脏很累的活,工友是一帮豪侠义气的弟兄,他们就住工厂周围的贫民窟里,梅芳里、药水弄都是很有名的,我们在一起干“坏事”、一起玩、一起吃、一起睡。后来做城市主题展馆,对城市化的种种问题比较关注,经常要查找文献资料。这样,当我进入周家渡那片贫民窟时,自然就发现有许许多多可以拍摄的东西,而且看得出贫民窟居民言语、动作的“潜台词”。
我的工友,1975?年摄,海鸥4B。左起;倪同盛、徐瑞明、杨军、邹大发、孟繁强
其实,拍摄周家渡贫民窟到后来,也会有“枯竭”的感觉。那是表层矿藏采完后,要深入下去就需要另一种观察和思考。周家渡贫民窟高速度地拆迁完了,有些深入的计划没来得及完成。 郭:《拐点》(2010)拍摄时间长达六年,对于这种长期性的专题拍摄,在拍摄期间以及后期整理方面有哪些要注意的呢?您觉得哪些类型的选题更适合这种长期性的专题拍摄? 魏:纪实摄影师都很很个人化,不敢说有一个普适性的方法。拍周家渡,起先只是觉得“有戏”,起码世博前后对比是很容易想到的“俗套”。在黄浦江两岸拍摄一批草稿后,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理性瞄准下的感性,逐步深入拍摄,慢慢形成“城市化与民生的碰撞”这样一个新的思路。所以当一个拍摄计划想好后,一定要尊重现实生活,它有自己的逻辑,会按照自己的逻辑提示摄影师拍什么、怎么拍,这时一定不能自恋于自己的计划,要及时调整、改变。 另外,大致拍摄到二分之一时,就应该开始试编辑,编辑会提示什么富余了,什么还缺,思路要做什么调整。我的博客上攒了许多早期的周家渡小专题,就是用来阶段性小结一下的。大拆迁、大建设完了,我想拍摄也没得拍了,但这时汇总编辑能不能弄成个东西,心里大致还是有底。 说到适合长期性拍摄的选题,自然是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跨度长的事情,包括一个地区变迁、一个事件发展到一个家庭成长、一个人的遭遇等等。法国新史学“年鉴学派”有一个观点非常值得纪实摄影师参考:长周期中草民的、细小的、渐变的事情,才是英雄的、巨大的、突发的事件的真正原因。现在史学界又重新重视研究“[FS:PAGE]英雄”,但“年鉴学派”的贡献依然有效。让新闻记者寻找“英雄”吧,纪实摄影师就与“时间”为伴,有兴趣的东西能拍上一辈子,有什么不好?这方面的实例,我有一篇博文介绍《达西•帕迪拉的纪实专题《朱莉》很值得看看,她拍摄了18年直到主人公逝世。
对纪实摄影师来说,你身边必有一个适合长期拍摄的题材。她在等你! 郭: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老社区,建筑,都面临着拆迁,您觉得当下影像对于城市的变化的除了记录,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呢? 魏:浅显一点的,大跨度时间对比就很不错,至少为后人提供了视觉线索。 给力一点的,当然是多少直接推动相关的社会发展有一点进步。但除了《希望工程》、《西部母亲》、《垃圾围城》之类外,在拆迁题材方面对现实有推进作用的好像没有(也许我没看到),倒是一些事件的单幅 照片引起震动和重视。 再深入一些,就要琢磨这个地方发生的变迁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还有没有这个地方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种原因,图片组要有一定的规模。中国城市化在那样广阔的地域展开,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引擎之一,城市化从三成发展的到七成,找一个点深入下去,即使拍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的拆迁都有可能揭示方方面面的大面目。这个题材要深入,必然涉及经济、文化多领域交织、涉及背后微妙的利益博弈,拍摄难度非常高,需要作者有一定的学识垫底,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像尤金•史密斯拍摄《水俣》那样。 再就是进档案馆合适。当初我在做苏州河历史展馆时去档案馆找到精彩合用的图片,第一个念头就是“天啊,如果这是我拍的那有多棒!” 老上海一张1930年代的苏州河沿岸照片,河岸高高的,比照今天上海不断增高的防汛墙,立马就警告上海地面已经沉降二米、贴近海平面的严重性,老照片居然90年后发挥新的图证作用!这种照片比金像奖还牛! 文字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仅仅表达你已经想到东西。纪实摄影是覆盖性视觉,会把你当时觉得“有戏”但没想明白、也说不出的东西一并记录,人们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各种角度得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将来有新的意外发现,这要超过记录拆迁本身。
《拐点》中周家渡地区的“世博拆迁”有它的特点,一是“锈带”典型、影响巨大;二是举国之力、力争圆满,所以条件优惠、拆迁户大多数满意;三是全国各地民工参与建设,累计参建民工甚至超过本地居民。动迁居民让出的故土都是黄金地带,那么世博后这块土地“还地于民”为全体市民共享,那将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如果地价暴涨、豪楼成群、最后又成为少数富家乐园,那显然是不公正的,仍然没有跳出对草民“货币驱逐”的怪圈。究竟怎样,希望大家关注。在这一层意义上,《拐点》的拍摄其实是不完整的,也不够深入,只能说是个阶段性记录。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09:58 , Processed in 0.01812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