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大早,村民们来到“武官竹马”社火会会长张志学家化妆 (摄影 程 翔) 2 互相协助(摄影 程 翔) 3 开心一笑 (摄影 程 翔) 4 村里的男人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孩子们上学的上学,演员大都是当婆婆、姨姨的。(摄影 程 翔) 5“武官竹马”社火会恢复的时间不长,但外面的“订单”还不少。(摄影 程 翔) 6古稀之年的姜智孝是村里众导演之一 (摄影 程 翔) 7马脚子首先出场亮相,拜四方,然后领马出场(摄影 程 翔) 8鼓手武泽民只要听到村子里传来鼓声,就像酒鬼见到了白酒。 (摄影 程 翔) 9骑士每天变换脸谱、戏装(摄影 程 翔) 10“竹马会”将秦腔《火焰驹》改成哑剧(摄影 程 翔) 11由锣鼓队敲打戏剧鼓点伴奏与“竹马”一起表演,备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 (摄影 程 翔) 古稀之年的姜智孝脑海里始终交替闪着两幅画面。喜剧: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胜利,百姓欢欣鼓舞。国民党三十七集团军陕西省三原驻防司令长官丁德龙,派员将“武官竹马”社火接进三原县城,每天派一个班士兵维持秩序。当年,姜智孝正是10岁的男孩儿,他跟着社火会在东关大操场和主要街巷连演七天,场场爆满。这也是姜老先生这辈子最开心的事了!悲剧:上个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喜闻乐见的“武官竹马”,被扣上“四旧”“牛鬼”“蛇神”的帽子。会长王学武精心保管了几十年的剧装衣物被烧,道具乐器被砸。令姜智孝和众乡亲心痛的是,这一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扼杀!
青年人志在四方,向往热闹的城市生活;老年人落叶归根,喜欢过安逸的日子。姜智孝从陕西省三原县志办主任一职退下来后,执意回到老家西阳镇武官坊村,四处寻找老友,收集关于“武官竹马”的蛛丝马迹,他暗自怀揣着恢复“武官竹马”社火的念头。 相传,唐朝李世民给武官坊派驻过武官员,官员们每天早晚骑马在村马巷(场)子操练,当地群众经常观看。久而久之,一些爱好者便用竹子扎成马身,用各种色纸糊成马皮,叫“竹马”(走马)。小孩驾马、大人指导、操练跑场子。开始由一、两个发展到五、六个,最后定为四个。组织上叫“竹马会”,领守者叫“会首”。 清末民初,会首组织“竹马会”成员一起探索、研究,将秦腔《火焰驹》改成哑剧,由锣鼓队敲打戏剧鼓点伴奏与“竹马”一起表演,备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形成了武官坊独特的“竹马”社火。竹马社火每年腊月开始排练,正月初五后演出,直至农历二月二药王庙会演出结束,每年都要为楼底黑十七老爷庙会,正月二十瓦碴庙庙会,正月二十三东寨娘娘庙会演出助兴。 《三原县志》载:“本县耍竹马各乡镇都有,惟武官坊竹马最为精彩”。耍时,四名少年扮演骑士,四名中年男子手持三角旗引马(称马脚子)。马脚子首先出场亮相,拜四方,然后领马出场,骑士每天变换脸谱、戏装、扮演各种戏文,如《回荆州》《破宁国》《下河东》《三战吕布》《苟家滩》《靳秦英》等。 三原县文化馆馆长武新绪爱乡、爱文化真正是爱到家了——因为武官坊村是他的家乡,他父亲武泽民只要听到村子里传来鼓声,就像酒鬼见到了白酒。他不知疲倦,常常与副馆长周华、美术摄影组组长缑斌,带着文化学者、名人来武官坊村考察,他明白发掘、抢救、保护、开发濒临消失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么重要! 是算命先生为村民张志学算了一卦?还是他天生的使[FS:PAGE]命?1953年出生的张志学私人掏腰包,采购近两万元的演出服饰、设备,姜智孝等老年人为张志学撑腰,不少村民欢欢喜喜围到张志学家报名当演员。村里的男人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孩子们上学的上学,演员大都是当奶奶、婆婆、姑姑、姨姨的。村委会积极向西阳镇政府打报告申请恢复“武官竹马”社火,并推举张志学为解放后第一任“武官竹马”社火会会长。“武官竹马”社火会恢复的时间不长,但外面的“订单”还不少。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6 21:55 , Processed in 0.0188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