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计利当计天下利——记陕西三原于右任纪念馆首任馆长张应选先生

2011-3-1 11:30| 发布者:| 查看:2418| 评论:0|原作者:程 翔|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

陕西省三原于右任纪念馆  (摄影 程 翔)
 
陕西三原于右任纪念馆首任馆长张应选先生(右二)陪同温家宝总理(中)参观于馆。 (摄影  程 翔)
 
温家宝总理为陕西三原于右任纪念馆题字  (摄影  程 翔)
 

(书法)张应选  (摄影 程 翔)
 
 
总 理 吟 诗

2003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闭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当选为国务院总理,在首都北京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记者提问新一届领导人对台湾的政策时,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不由地想起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他临终前写的一首哀歌。” 温总理当众吟诵了这首于右任先生在台湾作的诗《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这感人肺腑的诗篇,代表着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心声。温总理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正在电视机前收看实况转播的花甲老人,陕西三原于右任纪念馆首任馆长张应选老泪洗面,温总理参观三原于右任纪念馆的情景,时常浮现他的眼前。1998年2月12日,温家宝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时,从北京来到陕西考察调研,未进省城,直抵乡村。第二天一大早,从泾阳县来到三原县,串农家,看庄稼,把百姓的生活困难和疾苦时刻挂在心间,温总理亲临一线指挥农村抗旱工作。13日那天,三原于右任纪念馆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工作汇报座谈会不仅在于馆会议室召开,而且温总理当天就下榻在纪念馆一楼。在于馆展厅,馆长张应选为温总理介绍于右任先生爱国亲民的事迹,温总理站在于先生书写的“一统山河壮,中兴岁月新”的墨迹前细心观赏;他被于先生的诗作《望大陆》深深地打动,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温总理赞扬修建于馆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了爱国精神,为推进祖国早日统一做出有益的工作。馆长张应选代表纪念馆,向温总理赠送由邓小平1985年题写书名的《于右任墨品》一书,温总理为纪念馆签名留念。得知张馆长花费大量心血,与海内外友人一起建设于馆,晚间,亲切地与老馆长促膝谈心。“住在这儿委屈你了。” 馆长指着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说。温总理站起来:“你看,我伸手拿东西多方便。老馆长,坐下谈。”张馆长被温总理的平易近人所感动,于是跟温总理拉起了心里话:“我在县政协工作时,接待过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她刚下车就要求到地里看庄稼,老太太朴素务实的作风和周恩来总理一样,和老一辈领导人一样。温书记来到三原,第一件事就下地,心里想着乡下的百姓”。 温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咱们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服务的好作风不能变,什么时候都要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第二天天未亮,温总理一行离开纪念馆,到礼泉县视察工作,临走时,温总理嘱托人让老馆长好好休息,等馆长起床后替他道别。

 同 心 同 脉

于右任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书法大师,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他以草圣名世,熔碑帖于一炉自创于体,简净明丽,雄浑奇崛,他的人品和书法备受海内外人士的推崇。于先生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三原县县城东关河道巷。三原县地处西安市以北四十公里,被誉为关中的“白菜心”,自古人才辈出,这儿的百姓以三原出了个于右任引以为荣,几乎村村都有一笔好写的书法爱好者。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和日本及东南亚等许多书法家们,慕名来到于公故里,深切缅怀于先生。修缮于右任故居,在[FS:PAGE]三原建于右任纪念馆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8年年底,张应选担任三原县政协主席时,发起举办“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活动,半年中,共收到北京、上海、西安、台湾等三十一省市的参赛作品一万一千余件,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法国和香港也有作品参赛。于先生在日本的弟子,高崎书道会会长金泽子卿,不仅为大赛寄来贺词,还与台湾的李普同先生互通大赛的喜讯。李普同先生是台湾桃园县人,商家出身,酷爱书法,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被书坛推举为台北中国标准草书学会会长,长期举办海内外同门联合书展。他第一次踏上大陆就专程赴陕西省瞻仰恩师故居,参观恩师兴办的民治中、小学校和斗口农事实验场。当张应选主席与他商谈建造于右任纪念馆的设想时,他感慨万端,一拍即合。回台湾后,他奔走与书友之间,积极捐助建馆资金。成功举办书法大赛,为筹建于馆奠定了基础。1993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张应选担任筹委会主任,以民办公助的形式修建陕西三原于右任纪念馆。

开 馆 盛 典

     “沧海波全定,神州日再中”。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各级政府共拨款70余万元,陕西省交通厅技协出资100多万元,三原县广大干部、职工、个人捐款40多万元,在北京工作的三原籍离休干部朱保书,动员全家老小共捐款20万元,于公日本的弟子金泽子卿与高崎书道会会员捐款1206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李普同先生组织弟子捐款10多万美元外,还捐赠了一批于先生珍贵的图片、书籍资料。

1997年11月10日,三原古城万象气新,人人神采飞扬,历时五年修建,占地10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三原于右任纪念馆,迎来了隆重的开馆盛典。于馆三层楼高,造型庄重典雅,馆内陈列着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资料、图片、书籍、遗物300多件,600多万字。台湾代表团团长李普同一行5人,日本高崎书道会代表团团长小林幽斋一行22人,从美国赶回故乡的于公孙子于建中和北京、西安、内蒙古、宁夏、三原等地的500余名嘉宾出席了开馆典礼。八十岁的老人李普同先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站在主席台上,倾诉深埋在心底的肺腑之言:“在台湾,有一小股分裂祖国、崇洋忘祖势力甚嚣,我在恩师故里向世人呼吁,五千年文化优美须告知乃子乃孙,三万里河山锦绣勿忘怀列祖列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恩师的故乡就是我们众弟子的根!我们牢记恩师教诲,‘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台湾与大陆情同手足,血浓于水,台湾人民每时每刻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三原于右任纪念馆是于公英灵的归宿,是海内外书家同道“朝圣”的殿堂,是三原人民与国际友人友谊的桥梁,是镶嵌在关中大地上璀璨的明珠。她包含着千人万人的情思,凝结着第一任馆长张应选先生的心血。

布 衣 家 族

1932年7月14日,张应选先生出生与陕西省三原的临县——高陵县中王乡(原名药惠乡)墨张村。祖父张孝玉为村里的穷孩子教过四书五经,父亲张德福不仅是旱作农业的能手,亦擅长工艺,经过商。长辈和老师有意无意中,传播着于先生刚气立业柔善养心的人生哲学,张应选受到启迪。他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在三原县城上的中学,后来,他多年搞行政工作,分别担任永寿县和咸阳秦都区及三原县县委副书记,他和许许多多的关中人一样,对于右任先生柔中挥发着阳气的书法情有独钟。人过中年,步入老年,经受过磨砺的他,真正找到答案,他透过于体草书,看到孔孟老庄的思想,被于公继承和发扬的光辉。于公被世人尊称为布衣书家,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斗争之中,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企盼百姓过上太平盛世的美满生活,把才华和钱财无私地奉献给社会。1964年11月10日,老人家临终前,探望他的亲友和于公长子于望德,[FS:PAGE]寻找于先生遗嘱时,开启了于公放置私用物品的铁箱,待铁箱打开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先生的日记,不仅没有丝毫的财帛珠宝,倒是有几张于公三子中令出国留学时,因费用不足而向人借款的帐单。今天,一些腐败官员,一些未真正领悟艺术本质的人,是很难读懂于右任先生的思想、情怀和艺术。所以组办一系列文化活动,筹建于右任纪念馆,是张馆长和有识之士深刻理解和认真学习于先生的过程,是继承和繁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义务,是歌颂和平推动祖国早日统一的善举。

北方人性格奔放豪爽,在经济并不富裕的西北小城,做一番大事业困难重重。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三原县,只要是弘扬于右任先生的品德和书法艺术,就特别得人心,张应选馆长是在小城干大业的典范之一。他负责编辑《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茹欲立书法集》《三原古今书画名人集》《秦菜之花三原食萃》等专集,并且成为有实力的书法家。现为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顾问、陕西省三原于右任纪念馆名誉馆长、陕西省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三原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2005年,荣获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评委会颁发的“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证书,张应选先生的书法作品,被评定为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书画类金奖。作品被编入政协全国市县主席书法展,中日联展,为文天祥纪念馆书写的“民族魂”刻于摩岩石刻碑林中,作品在上海复旦大学于右任馆、香港中文大学陈列,在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地区展出并被收藏。他的事迹先后被《海内与海外》《台湾新报》《各界道报》等媒体宣传报道。耄耋之年的张应选先生,一直传承着于先生的许多美德,心底善良、热爱和平,胸怀宽广,生活上非常节俭,总是穿着一身朴素的布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01:50 , Processed in 0.11638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