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的写真度和原像度------[宋岗]

2011-3-1 15:59| 发布者:| 查看:603| 评论:0

 图片 摄影的写真度和原像度,是二种衡量摄制过程是否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重要概念。拍摄和制作过程不同写真度和原像度的分类甄别,直接关系到图片摄影作品不同真实性的区别与鉴定。

    如果举办图片摄影的展赛,只要来稿按照规定填报写真度和原像度的所属类型,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在拍摄及制作过程中遵循的是客观真实性原则,还是主观真实性原则。

    客观真实性原则(相当于新闻真实性原则)与主观真实性原则(相当于艺术真实性原则)的区别在于,客观真实性原则要求作者遵循或坚守某些摄制方面的限制(例如,拍摄时不得干预被摄对象的存在状况,制作过程不得加减符号),尽管创作过程自由度较小,却可以确保摄制过程真实地反映被摄对象的客观像态;而遵循主观真实性原则的摄制,摄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可以干预、打扮被摄对象,甚至还可以凭空营造出原本不存在的被摄对象,后期制作也可以添加虚构的符号,这样的摄制反映的并非客观存在的真实,而是作者主观认定的某种真实,这种真实属于作者对现实审美感受的艺术真实。

    要判断创作过程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就要了解并分辨摄制过程的写真度和原像度。不同写真度和原像度的甄别,将为图片摄影作品的真实性身份,确定标识。

    一、写真度

    写真度指摄影过程,从被摄对象到摄影原像的视觉影像真实效果的变化程度。

    所谓摄影原像,指快门按下后,在摄影机内得到的直接影像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胶片上的影像,也可能是存储卡里的影像,它们是摄影作品的原始图像。

    随着摄影器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摆拍技术的渐趋完善,摄影原像越来越可能不同于摄影主体面对被摄对象时的真实影像视觉效果。换一句话来说,由于拍摄过程遵循的写真度类型不同,摄影既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也可以逼真地进行虚构。所以,分辨摄影的写真度很有必要,这是对摄影过程真实性类型进行判断。

    摄影的写真度分为客观写真度和主观写真度两种类型。只有遵循客观写真度的摄影,才有可能按照客观真实性原则去反映现实。而遵循主观写真度的摄影,所反映的内容往往有艺术虚构的成分。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虚构的真实与客观的真实并没有太大的距离。但这并不等于说,主、客观写真度可以混淆。

    1、客观写真度

    客观写真度,指拍摄过程中客观地反映被摄对象真实状态的写真度类型。符合客观写真度的摄影,坚守的是客观真实性原则:只抓拍,不摆拍。

    抓拍和摆拍是摄影的二种具体拍摄方式。

    一般摄影人认为,抓拍指在被摄对象不知晓的情况下,拍摄其自然、生动瞬间形象的行为方式。对于资深新闻摄影主体来说,抓拍往往是一种自觉坚守的立场,或者说,是一项严于律己的拍摄原则。但是,有不少新闻摄影主体认为,适当干预被摄对象,然后进行抓拍,并不影响真实性。事实上,对被摄对象的任何干预、影响,都将改变真实性的主、客观属性。

    更严谨一点的定义是:抓拍指摄影主体(包括摄影助理等相关人员,下同)在不干预被摄对象存在状态下的拍摄行为方式。

    与抓拍并列的概念是摆拍。狭义的摆拍指摄影主体根据拍摄构想,在拍摄前对被摄对象进行服装、化妆、道具、神态、造型、背景等方面的修饰或安排后,再进行拍摄的行为方式。

    广义的摆拍,指摄影主体对被摄对象有所干预(包括要求被摄对象摆出某种造型或表情,指挥背景里的行人、车辆、动物等)后再进行的拍摄行为方式。

    干预之后再行抓拍,摄影术语称为“摆中抓”,这[FS:PAGE]仍然属于摆拍,不同于不干预被摄对象的抓拍。

    在摄影的具体方式中,只有抓拍符合客观写真度的要求。严谨的纪录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一般都采用抓拍。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虽然也有抓拍,但绝大多数采用摆拍。

    摆拍不符合客观写真度。

    根据拍摄器材和拍摄技法的不同,客观写真度还可以细分为客观常态写真度和客观变形写真度。

    A、客观常态写真度

    客观常态写真度,指采用常规镜头和常规拍摄技法,使获得的摄影原像与人眼于机位视觉效果比较接近的一种客观写真度。

    所谓常规镜头,主要指标准镜头,以及较之标准镜头成像视差不大的长焦或广角镜头。这是相对于视差较大非常规镜头说的。例如,超广角、鱼眼镜头,以及在镜头上加有分像、星光、偏色等效果的滤镜等,都属于视差较大的非常规镜头。非常规镜头拍摄的效果,往往与人眼于机位的视觉效果明显不同,有变形失真感。

    所谓常规技法,是相对于特殊技法而言的。重复曝光技法,慢门变形技法、翻拍仿真技法、多次闪光技法等,都属于特殊技法。用特殊技法拍摄,画面效果与人眼于机位的视觉效果明显不一样。

    再具体一点描述,符合常规写真度的摄影,拍摄时应将被摄主体置于景深范围内,稳定持机拍摄。不加有特殊效果的滤镜。不用慢门拍摄。按照被摄主体的灰度测光值曝光。不在曝光过程中变焦。不进行重复曝光或多次闪光。日光下不使用强烈的人工光照明。夜间采用顺向或侧顺向主光照明。不用翻拍仿真技法来以假乱真。

    符合客观常态写真度的摄影,所获摄影原像与摄影机位人眼视觉效果具有一致性,因而更显得真实可信。客观常态写真度是真实性最高的写真度。但是,摄影主体只能确保摄影过程的真实。符合客观常态写真度的摄影,只能说拍摄过程是符合真实性原则。不能说绝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摄影,仅仅是现实中万分之一的截面影像,即万一的真相而已。摄影的真实,仅仅是某个(或某些)瞬间的真实。真实的影像与事物的真相是两回事。即便是组照,有多个瞬间的真实影像,距离被摄事物的实际真相,仍可能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写真度很高的摄影所反映的内容,只能说是真实的影像,不能说是实际真相。那些认为摄影可以提供真相瞬间的观点是对的;而那些以为摄影可以提供绝对真相的观点,却是错误的。

    不管拍到瞬间的真相与实际真相之间有没有距离,摄影做到符合客观常态写真度,在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方面,便问心无愧了。

    B、客观变形写真度

    客观变形写真度,指采用非常规镜头或非常规拍摄技法,使获得的摄影原像与机位上人眼视觉效果不太一样的一种客观写真度。

    具体来说,客观变形写真度的摄影,可用超广角、鱼眼等能让成像产生较大变形的镜头拍摄;可在镜头前加改变色温的滤光镜等;可用慢门拍摄;可以不按照被摄主体的灰度测光值进行曝光;夜间可用任意方向的主光照明拍摄。但不可以进行重复曝光或多次闪光灯拍摄技法。

    用超广角、鱼眼镜头拍摄,画面边缘的地方,影像弯曲变形的情况比较严重;用慢门拍摄, 景物影像将随着相机与景物的相对运动而产生拖尾变形的情况。采用这些特殊镜头或特殊技法,使摄影原像的视觉效果与机位上人眼视觉效果明显不同,像差有可能很大,造成视觉陌生感。由摄影的技术上原因造成的像差,拍摄过程仍是尊重客观真实的,不论变形多么严重,视觉效果多么模式,那也符合客观变形写真度,属于坚持了客观真实性原则的摄影。

    2、主观写真度

    主观写真度,指在拍摄过[FS:PAGE]程中,主观地反映被摄对象的摄影写真度。符合主观写真度的摄影,大多采用摆拍。部分纪录摄影(包括 纪实摄影),多数艺术摄影或商业摄影,都遵循主观写真度。不过,遵循主观写真度,不见得就放弃了反映客观现实而只反映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一些纪实摄影在遵循主观写真度时,反映的却是主观认为的客观现实。因此,主观写真度还可以细分为主观还原写真度和主观虚构写真度。

    C、主观还原写真度

    主观还原写真度,指摄影主体以摆拍(广义)来获得主观意识中还原了事物真相的摄影原像的主观写真度。

    符合主观还原写真度的摄影,摄影主体(或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指挥、暗示、干预被摄对象,让被摄对象按照摄影主体主观认识(或设计)的画面效果,做出被认为是还原事物真相的动作造型(或姿态)进行拍摄。

    符合主观还原写真度的摄影,可以采用任意镜头,也可以用常规以及部分特殊的技法进行拍摄。只是不得采取重复曝光、多次闪光等技法。

    遵循主观还原写真度的摄影,追求的是还原事物的理想真像。套用一些新闻摄影理论的语言,符合主观还原写真度的摄影,追求的是本质上的真实。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都有一部分遵循(或符合)主观还原写真度。

    遵循主观还原写真度的纪实摄影,努力还原被摄对象已经过去(或消失)的某种有价值(或称有意义)的曾经存在的真实形态。当然,纪实摄影摆拍成的画面,有时候只是纪实摄影主体意识中被摄对象的真实,距离被摄对象的客观真实尚有相当距离。但这重要吗?只要受众认同纪实摄影主体的拍摄效果,是否符合被摄对象的客观真相,往往就不那么重要了。

    遵循主观还原写真度的艺术摄影,往往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不同的是,此类艺术摄影追求还原的是事物表像及其抽象意涵,而非客观事物的本质。

    符合主观还原写真度的商业摄影,追求的不是还原事物的客观真相,而是还原事物的理想真像。商业摄影可以还原出被摄对象多年以前的形象,或者还原出被摄对象梦想中的某种形象,只要被摄对象认可。商业摄影的这种还原,与纪实摄影虽然不同,却也是有底线的。商业摄影不可能脱离被摄对象去凭空虚构,商业摄影说到底是将事物真像运作成理想真像。只要服务对象认可并接受了,对于商业摄影来说,一切或许都不再重要。

    D、主观虚构写真度

    主观虚构写真度,指以摆拍(广义)来获得有虚构成分摄影原像的主观写真度。

    遵循主观虚构写真度的摄影,摄影主体及其相关人员,往往围绕被摄对象,营造、构成一种并非表现被摄对象本身的事物或情感,这种表现有时候可以超越现实的 人物或时空关系,构成过去或未来的人物或时空关系。例如,拍出解构版的古代神话传说,拍出经典名著中某个桥段解构版的影像。也有利用慢门、重复曝光、多次闪光等特殊技法,拍出表现梦境或幻觉的摄影原像。

    遵循主观虚构写真度的摄影,主要是艺术摄影。这是最有想像力的摄影。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解构主义等风格的艺术摄影,都遵循主观虚构写真度。

    上述写真度的类型划分,为区分拍摄行为在反映客观事物真相,坚守真实性方面的努力程度,准备了精确的标签。

    二、原像度

    原像度,指摄影原像到作品表像的变化程度。这是一个关系到鉴别摄影制作过程遵循哪一种真实性原则的概念。从制作过程符合原像度的类型,可以分辨出作者所追求的是呈现客观事物本来的影像面貌,还是呈现心灵感受的审美真实。

    所谓作[FS:PAGE]品表像,指摄影作品发表时最终定型的作品画幅内的表面形像。

    一幅摄影作品可能有不同的作品表像。对于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的纪录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来说,摄影原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摄影原像到作品表像,只能发生不同画幅的裁切变化,不能发生影像符号几何形状的变化;对于遵循主观真实性原则的艺术摄影来说,摄影原像仅仅是可以任意改变的素材而已,一幅作品可能有影像几何形状发生各种变化的作品表像,有的作品表像可能与摄影原像相去甚远,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变化本身才能体现作者内心的某种真实。

    不同作品表像,是甄别不同原像度类型的根据。原像度的不同类型不仅可以判断作者对于摄影原像的态度,为评价作品找到真实性的所属标识,还使纪录摄影作品和艺术摄影作品的区分,在制作技术层面找到了理论依据。

    原像度分为客观原像度和主观原像度两大类型。纪录摄影的后期制作主要遵循客观原像度,艺术摄影及商业摄影的后期制作主要遵循主观原像度。

    1、客观原像度

    客观原像度指本着忠实于代表客观存在的摄影原像的态度,去制作保持摄影原像形状的作品表像的原像度。

    纪录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以及一部分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的后期制作,符合客观原像度。

    遵循客观原像度,往往是一种自觉行为。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摄影主体在制作新闻摄影作品时,就算有着鬼斧神工的后期技术,能够做出让人无法分辨,天衣无缝的影像加减、移位效果,摄影主体也绝不应该为了获奖等利益或诱惑,对摄影原像进行影像几何形状的加减、移位等超出客观原像度规定的改变。在常见的新闻摄影发稿过程中,新闻摄影主体往往在远离媒体的地方拍摄,然后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将摄影原像传回媒体,因此,新闻摄影作品的制作往往并非作者亲力亲为,而由媒体的后期调图师负责完成。调图师们对待他人发来的摄影原像,有可能进行裁切,但绝不会根据自己主观的动机对影像进行几何形状的加减或移动。这些虽然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使然,其实却是对客观原像度的自觉遵循。对于新闻素质较高的新闻摄影主体来说,为了画面美感去加减、移动摄影原像的主体或陪体,失守于客观原像度,不仅不是为作品增色,而且是为作品减分。

    在制作过程中遵循客观原像度,并不意味着对摄影原像完全照搬。这是因为客观原像度分为复制式原像度和模板式原像度。其中,模板式原像度,可对摄影原像进行微调。

    A、复制式原像度

    复制式原像度,也称绝对原像度,指制作时保持摄影原像几何形状完全不变的客观原像度。

    具体来说,复制式原像度要求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影像的色阶、亮度、对比度、锐度、色彩饱和度、色彩平衡等方面只做适度调整,不对影像的几何形状进行改变(包括不进行画面符号的挖补、移位、增减等,不对人物脸上的痣点、皱纹等进行修补),不加滤镜、蒙板,不做叠片等。

    从画面效果看,客观原像度要求摄影原像与作品表像,除了色彩鲜亮程度、反差和影调有一定变化外,影像的几何形状必须完全吻合。这意味着,作品表像是摄影原像的一种等比例复制。作品表像与摄影原像,只有大小、裁切以及调子上的些许变化。

    纪录摄影作品(尤其是新闻摄影作品)的制作有不少符合复制式原像度。艺术摄影作品的制作符合复制式原像度的,则十分罕见。

    B、模板式原像度

    模板式原像度,也称相对原像度,指制作时保持摄影原像几何形状基本不变的客观原像度。

    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影像的色阶、亮[FS:PAGE]度、对比度、锐度、色彩饱和度、色彩平衡等方面,可做适当幅度的调整,可对人物脸上的痣点、皱纹等进行修补,可以将不同摄影原像进行整幅不相间的拼接,不加滤镜、蒙板,不做叠片,不得进行画面符号的挖补、移位、增减等,这样的出像创作,符合模板式原像度。

    符合模板式原像度的制作,摄影原像与作品表像,除了色彩、反差、质感以及局部细微的点、线有一定程度变化外,作品表像基本保持了摄影原像的视觉效果。作品表像与摄影原像应该像一个模型做出来的那样。

    符合模板式原像度的制作,兼顾客观真实性和画面美感。作品表像与摄影原像保持的是形态本质上的一致性。这也意味着摄影原像会得到适度的修饰,保持的虽然是客观真实性,但也加入了无碍于大局的些许主观因素。

    纪录摄影作品(包括新闻摄影作品)符合模板式原像度的,远比符合复制式原像度的要多。艺术摄影作品符合模板式原像度的,虽然不占多数,却也有过不少经典佳作。

    2、主观原像度

    主观原像度指按照作者主观意愿进行改变摄影原像几何形状的制作的原像度。

    艺术摄影(尤其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风格的艺术摄影)以及部分商业摄影的后期制作,大多遵循主观原像度。在艺术摄影的制作过程中,调图只是在改变了摄影原像,使之接近作品表像后的最后一道工序。制作的重点大多在于如何改变摄影原像。

    符合主观原像度的出像,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呈现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由于主观意识与摄影原像往往相去甚远,摄影原像因此几乎没有不变的。根据摄影原像的变化程度,主观原像度分为陪变原像度和主变原像度。

    C、陪变原像度

    陪变原像度指在制作过程中作为作品陪体的摄影原像有所改变,但作为作品主体的摄影原像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像度。

    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影像的色阶、亮度、对比度、锐度、色彩饱和度、色彩平衡等方面,均可随意调整。可对人物脸上的痣点、皱纹等随意进行修补。可在保持作品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更换背景。可对作品主体之外的其他符号,做影像加减、移位等。这些制作都属于陪变原像度许可的范畴。

    符合陪变原像度的后期制作,摄影原像与作品表像比较,除了作品主体基本保持不变外,作品陪体(包括前景、背景等)均可能有显著改变。

    符合陪变原像度的后期制作在商业摄影中比较常见。在艺术摄影中也很多见。例如,商业摄影以人物为作品主体的,可以更换背景等;艺术摄影以景物 风光为作品主体的,可以在制作时添加月亮、星光。

    D、主变原像度

    主变原像度指在制作过程中,作品主体影像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像度。

    对于摄影制作来说,这是最有自由度的原像度。任何后期制作技法都不被限制。不过,符合主变原像度的作品表像与摄影原像比较,有可能完全认不出来。

    符合主变原像度的制作,是完全放弃被摄主体客观真实性的后期制作。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解构主义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风格的影像艺术作品,大多符合主变原像度。

    三、写真度、原像度与真实性的关系

    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是二个性质不同的摄影创作过程。写真度和原像度,分别描绘出二个过程中作者在坚守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努力程度。

    分析前期拍摄过程的写真度,可以了解作者是否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分析后期制作过程的原像度,可以了解作者是否依旧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从这个先后关系来看,写真度是原像度继续坚守客观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如果[FS:PAGE]前期拍摄所遵循的不是客观写真度,而是主观写真度,那么后期制作时,就没有必要再遵循客观原像度。因为,一旦在写真度环节遵循的不是客观真实性原则,那么作品的客观真实性有可能已经完全失去,后期制作时再怎么遵循客观原像度,作品的客观真实性都不可能令人信服。

    对于纪录摄影来说,如果摄影原像是遵循客观常态写真度的拍摄所得,作品表像又是遵循复制式原像度的制作所得,那么这样的摄影作品,在真实反映客观现实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理论上说,这样的摄影作品,完全避免了造假的可能。换一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只要拍摄过程遵循客观常态写真度,制作过程遵循复制式原像度,摄影本身就不存在造假的任何可能。

    但是,这不等于说,拍摄过程遵循客观常态写真度,制作过程遵循复制式原像度,摄影作品就不会出现假像。因为,非摄影因素很可能存在各种假像被摄影真实地反映出来。例如,被摄对象有意让摄影主体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拍到假像;再如,大千世界往往出现阴差阳错的现象,偶然拍到的视觉效果,有可能是人或大自然的某种瞬间假像。

    如此说来,摄影的客观真实性就不可能得到保证了吗?不是的!拍摄过程遵循客观写真度,制作过程遵循客观原像度,摄影的客观真实性就可以得到保证。所不能保证的是,摄影的瞬间真实性与事物真相是否一致。

    了解、掌握了写真度和原像度的分类,既可以让摄影主体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摄影创作行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上属于哪种类型;又可以让受众根据作者填写的关于写真度和原像度类别,区别对待摄影作品。

    关于违反写真度造假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周正龙摆年画拍虎。他的摆拍符合主观还原写真度。问题在于,他硬要说自己的摄影属于客观常态写真度。他以为有摄影原像的底片可以作为自己拍虎的真实证据,这就大错特错了。从摄影原像到作品表像,只能证明周正龙在后期制作时没有造假,不能证明其前期制作时是否造假。事实证明,周正龙拍假虎,假在前期摆拍。预先摆好一幅年画在草丛里,拍得再像真虎,那也是假的嘛!

    关于违反原像度造假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刘为强拍摄的藏羚羊过青藏铁路 照片。作者根本就不尊重自己拍摄的摄影原像,而是通过后期制作,主观地将二幅摄影原像进行拼接,将列车与藏羚羊从不同的摄影原像搬到一起,形成符合其主观愿望,但画面效果与摄影原像面目全非的作品表像。如果这件遵循主观原像度的作品投稿于艺术摄影展赛,理论上是许可的,没有异议的。但作者投稿于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媒体,作为新闻摄影作品发表,显然是造假了。

    为了避免一再出现的摄影造假情况,从理论上来说,将摄影作品所属写真度和原像度的类型标注出来,远比将摄影作品拍摄时使用的相机型号,以及光圈、快门数据标注出来,更为重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17:05 , Processed in 0.0187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