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穆青传》,再论穆青对新闻摄影事业的贡献

2011-3-11 14:58| 发布者:| 查看:521| 评论:0

  盛希贵

    穆青做为一代优秀新闻工作者,曾撰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新闻史上许多不朽的名篇都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他采写和参与采写的《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篇,脍炙人口,广受赞誉。他还出版有《穆青散文选》、《新闻工作散论》、《十个共产党员》、《彩色的世界》等文字、摄影作品集。

    前不久,张严平所著《穆青传》刚一出版上市,即获得广大读者,特别是新闻界、摄影界的关注。穆青这位可敬的新闻界前辈,以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新闻界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一气读完了《穆青传》(张严平著,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很受感动,许多段落让人落泪,为穆青的言行、事迹、精神和魄力所倾倒。惟一遗憾的是,笔者以为,张严平同志对于穆青对新闻摄影事业的贡献评价仍然不足。

    第二天上课,兴奋地把这本难得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希望学生认真地读,学习穆青的三个方面:第一,如何认识和对待党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第二,如何从事新闻工作、当好记者;第三,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审时度势、迅速觉醒、与时俱进,奋力推进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毫无疑问,穆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者,是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杰出的新闻战士。他一生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为之呕心沥血;他一生与普通老百姓交朋友,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他的一生,充满激情,笔下流露出对为国家建设奉献、牺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讴歌和赞美;他的一生满怀热情,对人民群众永远热情洋溢,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披肝沥胆,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

    在新闻工作者声誉不佳,甚至于每况愈下的今天,我们应当从每一个角度来学习他,用什么样的词来赞美他也不过分。

    这里仅从穆青奋力推进新闻摄影改革的角度,来缅怀他的不朽业绩。

    最早的觉醒者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新的改革发展期。新闻摄影事业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缓慢回归本位。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过去一直拿笔杆子的穆青带着对新闻摄影的认识不足甚至于“偏见”走出国门。当时,新闻摄影的重要作用在西方国家的通讯社和报刊界早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当穆青试图让新华社走进世界舞台时,新华社新闻摄影的落后局面让他碰了一鼻子灰:没有人对新华社的图片感兴趣!德新社、美联社都拒绝与新华社交换图片。回忆起那一段让人汗颜的经历时,穆青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深受刺激,才提出要‘两翼齐飞’。我们的文字硬起来了,图片也应该发展,也要硬起来。说到底,我们是被人逼出来的。”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领导者,虽然从事了多年文字写作,已是知名的文字记者,但穆青从新华社和党的新闻事业的全局出发,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落后局面以及新闻摄影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是少数最早的觉醒者之一。

    1981年12月12日,穆青在新华社第九次国内分社摄影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客观需要来看,我们的新闻照片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差距,或叫很大的潜力。首先是数量不够,对内对外都需要大量的照片……照片要能吸引人,感动人,我们应该狠抓质量。”

    1983年3月4日,在新华社召开的国内工作会议上,穆青发表了题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讲话,他指出,“摄影部也要加强对外的[FS:PAGE]图片报道。图片报道要列入分社议事日程,全分社都要关心摄影报道。对内报道、对外报道、摄影报道一盘棋,要通盘考虑,全面考核。”

    1985年2月,穆青在新华社国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摄影报道是现代化通讯社不可缺少的一翼”的精辟论断,把摄影报道和文字新闻相提并论,这在中国国家级新闻机构的领导层是最早的,尽管如此,穆青还在自责:“我觉悟得太迟了。”

    正是得益于穆青对新闻摄影的高度重视,这一年,新华社为全国28个分社和国外一批大分社装备了50台进口的便携式AP821型照片传真机,构建了当时惟一的全国性图片传真网,结束了航寄传递图片的历史,大大提高了图片传递速度,也就大大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1986年2月28日,穆青在新华社摄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反省:“遗憾的是,新华社新闻摄影这一翼同文字报道那一翼相比,这只翅膀还不够硬,不够丰满,显得弱了一点。这主要是我们对这个问题抓晚了。责任在党组,在我这个社长身上,是我在这个问题上觉悟太迟,缺乏远见,对摄影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和发展中的问题,心里不是很有数,特别是对它在建设世界通讯社的重要性方面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提到日程上来。”

    在这次摄影工作会议上,穆青同志再次指出:“我曾讲,一个图片,一个文字,这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一个都不行,都飞不起来。文字报道再多,时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摄影。图片在宣传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新闻图片,既能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图片在视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的事实凭证。文字报道,可以不相信,说你夸大了,或者歪曲了;图片新闻,真凭实据,摆在面前,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说,图片报道征服读者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它比文字报道更有说服力。”这一段精彩的论述,是穆青对新闻摄影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后来,在1988年第三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上述观点得到新闻摄影理论界的广泛认同;1990年,在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更成为报纸总编辑们的共识。如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已经成为我国普遍推行的报纸工作指导思想。

    面对与创建世界性通讯社极不相称的新闻摄影的落后局面,穆青没有停留在反省的层次,他大声疾呼,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在今后的几年间,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这就要求摄影部和摄影队伍加倍努力工作。为了和文字报道同步发展,摄影报道要跑步前进,要急行军,一天120里,争回已经丧失的时间,同时干部补充和器材装备也要抓紧解决。使摄影这一翼赶快丰满起来,不要成为‘沉重的翅膀’”。

    穆青向摄影记者们发出了行动号令:“要丢掉重文字轻摄影、不热爱不尊重自己的职业、不安心摄影工作的包袱。摄影记者在某种程度上比文字记者还难当。摄影记者不仅要与文字记者一样采访,而且非到现场不可,错过一瞬间,就永远找不回来。因此,摄影记者的劳动更应该受到尊重。全社都要扫除重文字轻摄影的陈旧观念,在摄影队伍中要扫除自暴自弃的思想。”

    当然,谈起新时期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觉醒,我们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位可以而且必须与穆青相提并论的觉醒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首任会长蒋齐生。蒋齐生是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员,他长期从事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工作。他对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的贡献之一是“新闻摄影是新闻战线上一个独立兵种”的论断,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为“图文并重”的理论。1990年在宁夏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被确定为新时期报[FS:PAGE]纸工作的指导思想。

    与穆青比起来,蒋齐生同志觉醒得更早,但他是个专门从事新闻摄影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他的觉悟应该超前。作为一个以文字新闻成名的新华社的领导者和指挥员,穆青觉醒的意义更难能可贵,也更加重要!
 
   强力的推进者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

    针对新华社新闻摄影报道中存在的问题,穆青进行了深入思索,从业务学习到队伍建设,从国内报道到对外宣传,从拍摄图片到传递发稿,他可谓殚精竭虑;他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事业向前发展,不遗余力!

    面对1985年摄影部取得的成绩,穆青说:“我们的图片报道,要大胆创新,提高摄影技术,精益求精,在这方面要很好钻研,没有止境。1985年摄影部的好稿展览,有几组照片我很欣赏,有些说明也写得很好,有清新之感,不是老一套。今后,我们还要这样做。”

    为了广泛发动力量,尽快改变新华社新闻摄影的落后局面,穆青决定身体力行。“我们这个队伍中间没有什么‘过期胶卷’,也不应该有‘过期胶卷’。……我们摄影队伍中每一个人都要当反转片。我们不但要用反转片来表现现实生活里的各种美,还要用反转片这种鲜艳的色彩把我们这支队伍建成一支无产阶级的、色彩鲜艳的队伍。在我们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的行列中间,有一支发光的、色彩鲜艳的队伍,那是多么令人兴奋、令人神往!我作为社长,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员,但作为一个新华社记者,我愿意参加到这个队伍中来,做拿起照相机作战的战士。照相机能够把最美好的东西传播给人们,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也许,从年龄上说,我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尽量发出鲜艳的色彩。”

    1991年11月16日,在新华社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在发表讲话时,穆青继续敦促加快新闻摄影这一翼的发展步伐。他指出:“文字和摄影是我们起飞的两翼,摄影这一翼更弱一些。其实,摄影在销路方面根本不成问题,不是人家用不了,而是不够。问题在于我们拿不出更多的好照片,人家要的,我们没有。我非常关心报纸上的照片,很多报纸我都看,首先看照片的署名是不是新华社记者,看到是我们的,我就高兴,看到不是,总是问我们怎么没有拍到这样的好照片。”

    1991年夏天,江淮流域天气异常,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梅雨期长一个月,沿淮和江淮之间很大范围内降雨量都超过1954年。灾区人民奋力抗洪,涌现出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和往常一样,摄影记者们捕捉了大量抗洪抢险的精彩瞬间。灾难过后,以摄影展览的形式展现抗洪救灾中的感人场面,已经成为经典的节目。穆青看了展览,很受触动。他在讲话中说,“我去看了《中流砥柱》摄影展览,有些照片十分感人。有一张是采访县委书记的,记者还在那里讲话,还在记,录音机还在那里摆着,县委书记却坐在椅子上疲劳地睡着了。还有一个灾区的小孩子,坐在木盆里,背着书包,木盆就在街上的水流中漂着,周围全是水,小孩在哭,照片的标题是《我要上学》!我看了后,掉眼泪了。我不是说新华社应该包打天下,所有的好照片都应该是新华社记者拍的,但这些照片都不是新华社记者拍的,这说明形势逼人。”

    面对队伍少、稿源不足的实际困难,穆青焦急地说:“摄影部的同志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如果实在是记者太少,稿源不足,为什么不采取发动群众的方法?可以发展通讯员嘛。每一个分[FS:PAGE]社搞几个通讯员,把他们的好照片收集到新华社来,这样才能是一个真正的新闻照片的总汇。当然,我们的记者再少,年纪再老,我看也得拼搏一下,为了我们新华社的事业,不管怎样,应该拼搏一下。我们要争一口气,一定要把这个翅膀展开一点,伸得长一点,有力量一点。你们说器材不够,我们再穷也要想一切办法更新,一下子更新不了,我们可以一年更新一部分。我对我们这支队伍还是有信心的,我觉得只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能够把精神振奋起来。我看没有不想给新华社争光的人。”

    毫无疑问,蒋齐生同志也想奋力推动新闻摄影实践,但是,与穆青比起来,他的号召力和推动力不可同日而语。蒋齐生的许多理论至今停留在字面上,喝彩者不少,声音也很高,但多数人仍然是叶公好龙,说说而已,真正采取有力行动付诸实践者仍然不多。作为新华社的领导者和指挥员,穆青的号召更能够化为行动;他以身作则,对摄影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更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因此,他的率先垂范和推动作用也更为显著且更为有力。
 
 伟大的实践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面对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新闻摄影事业,穆青跃跃欲试。尽管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但他无法按捺自己的激情与冲动。摄影成为他的爱好,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很显然,穆青对摄影已经超越了“好之”的阶段,达到了“乐之”的境界。让我们来看如下精彩的一幕:

    2002年8月23日上午,在四川成都,穆青不顾刚从峨眉山摄影归来的疲惫,和近百名观众一起参加了《穆青摄影展》开幕式,他兴致勃勃地和四川省的有关领导、成都多家媒体的记者一起参观自己的作品。站在观众中间,作为主角的穆青显得格外兴奋。他不时向大家介绍拍摄每幅照片背后的故事,拍摄时自己的心灵体验……老人还不时风趣地回过头,请观众们为自己的作品提提意见。82岁高龄的穆青还对在场的10多名成都新闻界的年轻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人一定要刻苦,无论什么成果都是汗水换来的。要长期磨炼,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晚年的穆青对摄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忘记了自己已经退休,抓住机会出差,到处拍摄。他的痴迷不悟也招致不理解的人们的指责。面对党组生活会上有人莫名其妙地提出对他外出摄影太多的批评,乐此不疲的穆青难以理解。“……只是说我外出拍照太多,浪费胶卷,我完全不能同意。我是趁外出方便,争分夺秒为社内拍些资料,并非为自己糟蹋胶卷,怎么可以这样看人呢?”

    正如张严平所言,“当一个人对于一件事处于痴迷状态时,他便很难以恰到好处的分寸去考量问题。”

    73岁的穆青,为了拍摄青海昆仑山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登上了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

    81岁的穆青,为了拍摄四川四姑娘山中的美景,登上了海拔4573米的巴朗山顶。

    有其他如此高龄的摄影者有如此伟大的创举吗?

    在从四姑娘山回到北京三个月之后,穆青被查出身患肺癌。

    很难说他的离去是不是与他对摄影乐此不疲,不顾年迈攀登海拔过高的山峰有关。在几天前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我觉得穆青逝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热爱摄影事业却过于执着;对事业对人民感情深挚却过于沉重。他过于‘不自量力’,七老八十还去爬什么海拔接近5000米的高坡!”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穆青的人生经验,尤其是作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党的新闻事业领导者,忠于职守、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的高贵品质,学习他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23:02 , Processed in 0.0165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