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
摄影报 作者:全意) 也许没有谁更好谁更不好,没有题材的是非多少,更没有 纪实摄影和时尚摄影的无聊比较。 最近和朋友聊天时说起一组片子,是袁东平的《穷人》。片子拍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拍摄地点是云贵川等边穷地区。《穷人》十分震撼,一是来自于视觉语言的力量,一是来自于拍摄的内容和题材。朋友说这组片子真是漂亮,我想这“漂亮”的涵义正是它蕴含的难以逾越的真实感。它承载着摄影师对中国贫困人群的关注。我们可以从 照片中读出很多东西来,读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读出摄影师用个人力量对社会的批判,读出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读出整个社会对纪实摄影某类题材的偏爱。 其实《穷人》让我过目难忘还有被摄者的自然状态。我们自以为拥有至高的话语权,在电脑前敲击每个字码时,却不小心看到了穷人,透过画面真切地感受到还有千万人挣扎在温饱线上。拥有话语权的人们确实享受着更多的物质财富,但默不作声的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花花世界里,各路杂志色彩纷呈,路牌广告引人侧目,电视电影美女如云,媒体网络蔚为壮观;还有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发布会、明星秀。当然,这其中视觉画面最讲究的要数时尚类杂志。例如《Noblesse》,它是我最爱看的杂志之一,对准的读者群是社会精英,提供各种时尚资讯,展示华丽极品生活。爱看它的原因正是摄影大片,有细节、花心思,也很耐看。当摄影师自如地运用着相机,让模特的烈焰红唇代表着一种强烈的都市**时,观看者或多或少地被迷惑着。无论怎样,这些摄影大片依然十分震撼,很多镜头都很打动我,构图或精心安排或呈现一种安排出来的随意自然,能让人从中读出时尚讯息,读出品牌的流行趋势,读出模特的优雅野性高贵天真,读出生活的另一层高高在上的味道。 镜头前和镜头后,穷困的人和奢靡的人。自然的穷困要表现出对生活的微笑,浓妆的“麻豆”要表现出对时尚的轻蔑眼神。也许没有谁更好谁更不好,没有题材的是非多少,更没有纪实摄影和时尚摄影的无聊比较。 物质世界里铺天盖地的时尚摄影,几乎所有的被摄者都要眼神茫然再茫然,目空一切才是高标准。大品牌的衣服、大品牌的化妆品、大品牌的首饰、大品牌的手包,只有品牌够大够响,也才敢说这够时尚。正所谓没有廉价的时尚堆砌,只要大牌的组合。 远赴边区的纪实摄影家们把镜头对准了边缘人群,刘铮的《国人》系列、杨延康的《乡村天主教》、袁东平的又一作品《精神病人》……或许随着时代的变迁,边缘人群的状态正在逐步改观,时尚摄影也会随着时尚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主流摄影里的非主流人群,非主流摄影里的主流人群,依然撼动我们的视觉神经,让我们品味这种文化的同时,更想去感知背后的东西。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5 00:30 , Processed in 0.0186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