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华辰影像部) 英国的 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认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举步维艰,未能得到大的进展,因为早期在中国拍摄的摄影师都为外国人,那个时期的中国 照片基本都留散于国外,加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的战乱,包括文化大革命,又摧毁了国内全部的影像资料,并割裂着中国摄影的历史。 中国摄影史早期重要 人物,如林箴、罗森、邹伯奇、罗元祐、罗以礼、温棣南等,都少有摄影实物传世,有些仅仅留下了文字记录。此外,由于摄影艺术品的特性,很多在中国摄影史上著名而重要的摄影家,虽有影像传 世,但少有影像的艺术藏品,如新中国第一代摄影家陈正青、齐观山、孟庆彪…… 庆幸的是,摄影收藏在中国已经艰难起步,摄影拍卖也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了。 2010华辰影像秋拍最大的亮点是组织了"来自照相馆的照片"和反映摄影技术技法与艺术融合的"向摄影致敬"两个专题,为中国的摄影收藏建立了两个新的脉络。 从摄影术诞生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影像资料都出自照相馆,这些照片不仅记录着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也承载着中国摄影艺术发展最重要的脉络。华辰影像成交结果表明,出自照相馆的老照片得到了收藏市场的十分地认可。由南京光华照相馆为GMD拍摄的"最后的全家福" 在08秋拍拍出了十二万多元的价格,巴黎著名的Bertall照相馆拍摄的 "1867年世博会中国参展人员名片照" 在2009年秋季拍卖拍出了十七万多元的价格。这次华辰影像秋拍来自"照相馆"的照片专题又上拍了许多清末民国著名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如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人赖阿芳开设的阿芳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和上海王开照相馆拍摄的《阮玲玉》。 出自照相馆的照片还为中国留下了重要的影像史料。长春藤坂照相馆《溥仪和伪满洲国ZF官员的合影》,是伪满洲国成立之前,"溥仪和他的伪满洲国ZF官员的合影",其中包括有彼时的国务院总理郑孝胥、外交总长谢介石、军政部总长张景惠、侍从武官长张海鹏、实业部总长赵燕卿,交通总长丁鉴修、司法部总长冯涵清、民政部总长臧士毅、参议府参议罗振玉和伪满洲国陆军中将工藤毅。这张有关伪满洲国成立的大合影不仅极具史料价值,而且品相完美,是影像收藏的珍品。 拍品中还有民国时期工作于北京哈同照相馆的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制作精美的摄影集。赫达旅居中国期间,曾倾心拍摄北京,以高超的摄影感染力尽显京城的历史风韵。 赫达去世后,其家属将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和六千多幅原版老照片,以及二十八本影集全部赠予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因而上拍的赫达影集是收藏领域留存于市场的极品。出现在拍场的还有国内外照相馆在清末民国印制的古籍善本书,如镜真照相馆拍摄出版的《农事实验场全景》(现北京动物园)和东京中村XZ馆(照相馆)印制的《北京XZ贴》。 在今秋拍的"摄影古籍善本"中,还有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和马格兰图片社著名女摄影家英格·莫拉丝(Inge Morath)夫妇撰写的《中国的邂逅》(China Encounters),虽然这本书出版的年份较晚,难得有两位已逝作者的亲笔签名。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当代影像艺术在中国正逐步走向成熟。旅美陈建中教授在"向摄影致敬"专题的前言中写道:"回到摄影诞生的原点,认识摄影作为一种光化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原始初衷,探讨摄影新技术在当下艺术创作的位置和作用"。这部分的拍品都是采用了特殊的摄影技术技法和特殊材料,如铂金、晒蓝、湿版、玻璃板、宣纸等,创作的当代影像艺术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没有、[FS:PAGE]在经济上也不可能支撑具有"技术之美"的影像艺术品,而种种在摄影材质采用和技术技法使用上的缺憾,恰恰构建出这个时期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的"技术之美"。当下,影像艺术家追求技术技法完成度已经成为了时尚,对早期成熟的摄影术的重拾和应用正在成为中国影像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观念、哲理、视觉、美学的考量外,难以取代的影像技术和不可复制的独版概念也正在成为摄影收藏重要的考量标准,"技术之美"正在成为当代影像艺术品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原文发表于2010年11月)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22:18 , Processed in 0.0253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