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1年4月19日,和《丝路花雨》并称中国舞剧“双子星座”的《大梦敦煌》在洛阳歌剧院首演。兰州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用唯美现代的舞蹈,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再现丝路上绚丽多姿的“飞天”形象。 这是一部可与《丝路花雨》比肩的舞剧。如果说《丝路花雨》是“中国民族歌舞的典范”,那么,《大梦敦煌》则是现代东西方舞美“大融合”的结晶。 首次来洛:专程为牡丹文化节添彩 该剧工作人员说,此次来洛,能为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添彩,他们感到非常开心。为配合牡丹文化节,他们还专门配备了新的灯光、音响及舞美。洛阳是此次“演出季”的“前站”,洛阳观众最先享受到全新效果的《大梦敦煌》。虽然《大梦敦煌》和《丝路花雨》同出于敦煌文化,但二者有明显不同。据洛阳盛世华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家明介绍,《丝路花雨》着重复原敦煌壁画上的舞姿,以“敦煌活壁画”著称,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而《大梦敦煌》则侧重于展示广阔的历史场景,着重透视上千年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它更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莫高对艺术的执着和月牙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具有更强烈的情感深度,被称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前往敦煌。他穿越大漠时生命垂危,被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二人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意,却遭月牙之父反对。最终,月牙为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月牙死后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代不涸。该剧舞蹈与剧情结合紧密,艺术家用肢体语言把人物情感和戏剧冲突表演得淋漓尽致。舞剧中不仅汲取了敦煌彩塑及壁画中的飞天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且融入大量芭蕾舞的元素;音乐上既有中国民族风情元素,也有交响乐。该剧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让观众在舞剧中品味敦煌文化的魅力。 艺术手法:中西结合的舞美表现形式 《大梦敦煌》在题材上和《丝路花雨》比较接近,都是在汲取敦煌文化和丝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1998年,《大梦敦煌》的创作人员以鸣沙山、莫高窟、月牙泉等敦煌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为创作源泉,将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性化,用爱情传说来表现敦煌神韵——这就是《大梦敦煌》的文学台本。《大梦敦煌》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飞天”就是从敦煌彩塑及壁画中提炼出来的。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每一窟都有“飞天”造型。“飞天”的数量有4500余幅(尊)。舞剧中“飞天”的舞姿,就是从“飞天”壁画中,融合、提炼而成的。而剧中其他舞姿,则是融入了敦煌元素的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等。比如,莫高的一段独舞,就明显带有西方芭蕾舞的风格。 为表现敦煌元素,该剧的部分音乐采用了中国中西部民歌的风格,苍凉、寥廓、雄浑、粗犷;为刻画人物性格,该剧结合了西方交响乐的灵动浪漫,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另外,该剧的舞美道具都和敦煌文化有关,服装、造型也均是历史与现代的融合,甚至舞台背景中的敦煌千佛洞、飞天壁画、佛头巨塑等,都是根据实物,按一定比例处理而成的。任何一段场景,都显示出十足的“敦煌味儿”。《大梦敦煌》也因此有了“移动的敦煌”的美誉。 艺术形象:“飞天”与洛阳有不解之缘 据了解,《大梦敦煌》展示的主要是北朝时期的“中原式飞天”形象。这些“飞天”形象,不仅在敦煌可以看到,洛阳龙门石窟中也可以看到。飞天,顾名思义,就是飞行于天空的神。他原是印度古神话中天歌神乾闼(tà)婆与天乐神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和紧那罗是恩爱的夫妻。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合为一体,成为“飞天”。“飞天”所到之处,歌舞升平,香气缭绕,是美的化身,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飞天”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现在我们看到的敦煌“中原式飞天”原型,大概形成于西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第282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这些“飞天”头束双髻,上体裸露,腰系长裙,肩披彩带,身材修长,身轻如燕,分别演奏腰鼓、芦笙、琵琶、箜篌等乐器——这正是《大梦敦煌》众多“飞天”舞姿原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 洛阳龙门石窟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凿建的。其中,古阳洞、宾阳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中也有“飞天”形象。这些飞天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成的时间比较接近,故二者风格比较相似。 所以,洛阳观众不仅能在《大梦敦煌》看到现代版真人“飞天”,还能在龙门石窟中看到古代“飞天”的形象。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07:33 , Processed in 0.07724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