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评选存在局限性 新闻摄影关键在于创新

2011-4-26 11:48| 发布者:| 查看:564| 评论:0|来自:中国记者

 荷赛只是局部舞台,世界大小在于内心

  ——第54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解读

  影像的局限

  我们常会说到“世界的眼光”等一些词汇,或许荷赛的评选在新闻摄影这个层面可以这样讲。它已是世界新闻摄影人最重要的表现舞台。   

  无疑,荷赛具有世界范围的覆盖性。但究其核心,任何项目或赛事都很难做到真正无国界无疆界。是否具有世界眼光,考验着赛事的组织者、评选者。无疑他们均受其文化背景、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作品可能呈现出“局部性、狭隘性、主观性”,而不是理想层面的整体性、世界性、客观性。这从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斑。

  阿富汗题材在2008-2011年间连续获得荷赛较高奖项。2008年,《美国士兵在掩体内休息》获年度图片(图1);2010年,《妇女从阿富汗自杀式炸弹爆炸现场撤离》获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图3); 2011年,《遭割鼻阿富汗女孩爱莎》获年度图片(图2)。

  这些获奖作品均拍摄于阿富汗。这与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关注密切相关。在阿富汗,有西方世界敏感的关键词: 恐怖分子 、拉登、 塔利班、 反美武装 。在这些关注中,评委关注阿富汗的目光已经从外部和对立层面(征战,如《美国士兵在掩体内休息 》)深入到内部(内在破坏,如《妇女从阿富汗自杀式炸弹爆炸现场撤离》 )乃至深层次社会生活和文化层面的剖析和探究(塔利班对阿富汗的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层次影响,如《遭割鼻阿富汗女孩爱莎 》)。

  关于新闻还是摄影

  这三幅阿富汗背景摄影作品获奖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对国内一直谈论的新闻摄影比赛“评新闻还是评摄影”的悬疑有一个答复呢?这三幅照片一直没有脱离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当然表现手法不同。我们可以强调手法的多元,但一个核心前提是这个题材必须有新闻价值,当然这个价值可能是让人关注的大事件,也或者是一个小事件对社会的大影响,具有蝴蝶效应的小新闻。因此,没有新闻作依托的摄影可以是任何摄影但不是新闻摄影。那么评新闻还是评摄影?不是评新闻,也不是评摄影,而是评新闻摄影。

  个性与客观的关系

  获得体育类二等奖组照的《墨西哥飙车情景》、一般新闻类三等奖的《墨西哥毒品冲突中的受害者》、肖像类组照一等奖的《最后的殖民地》是我非常喜欢的三组照片,而它们涉及到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个性化”表现。一般而言,摄影作为“艺术”的存在和作为“纪录”的存在有着表现手段上的不同,前者强调个性的存在,后者以客观见长,这或许使艺术摄影和纪录摄影有了明显的区分。但是,今天这些正在打破,一方面,许多纪录摄影有了艺术价值;另一方面,纪录摄影的表现手段正在从客观表现向个性化表现上做着不同探索。

  《墨西哥飙车情景》部分使用了移轴镜头,但却没有刻意。今年国内金镜头评选时,针对某张或某组移轴镜头所拍照片就有评委提出异议,因为用了移轴,似乎这是一个无法容忍的工具。 实际上运用良好能到达常态镜头无法企及的效果,飙车在这里发生了空间变化,一如模型赛车般戏剧性。

  《墨西哥毒品冲突中的受害者》将一具具冰冷的遗体融入唯美环境中,令人震惊。那些照片里,阳光依旧温暖而这些受害者身体冰冷。这种带着作者个性色彩的拍摄已经表明摄影者对生命逝去的态度。

  《最后的殖民地》幽暗而压抑,每幅画面都被黑暗所笼罩,而在各种环境的大面积幽暗之下,总有一丝光亮在闪动,或许这就是摄影者的暗喻——黎明前总有些黑暗,但这是最后一块殖民地,一切将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很多时候,个性并不会改变客观事实,只会让这些事实得到更好更为惊奇的传播,个性具有生命。因此,若将个性与客观对立起来,不是一个恰当做法,事实上每张影像在被按下快门获[FS:PAGE]取时就已打上摄影者的烙印,完全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还说创新

  创新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首先是个性化。但是,每天生产的新闻影像是海量的,而手段再多元也仅是那些技巧。于是,我们看到以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逃离索马里》为首的许多组照,比如《肯尼亚非法堕胎》《赛拉利昂监狱中的青少年》等均使用了现代摄影的一些元素,不规则构图,镜头晃动,没规律的虚实,压暗天空或周边暗角,这些照片大多给人以慌乱、惊悸的阅读感受,而这些正是摄影者想传递的,只是这几年来,用得较多。

  创新有时候来说,是旧瓶新酒。例如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大都市》,这是一种创新表现手法吗?不是。使画面拍出流动感,虚实相结合表现动态物体,只要学过基础摄影就能掌握这些方法。别看它手法过于老套简单,但对这次参赛作品来说,这样的街景组照在这几年内恰恰没有其他人来这样表现,于是,它显得比较有新意, 当然,印度作为最受关注的高速发展国家之一,其都市进程也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以色列Altneuland》亦类似,手中旧照片与原址新变化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前几年便已被国内摄影师广泛运用,新意不再。

  要提到的是,在某类手法获奖后, 第二年大量相同题材相同手法的作品一定扑面而来。如果以相同手法参加同类比赛,那基本没戏。若真要找捷径,支一招,把五年之前的获奖摄影作品翻拿出来学习、模仿,是玩笑也不是玩笑。

  如同今年电影《社交网络》几乎夺得大奖,新锐题材同样成为本届荷赛的关注,《社交网络中的自画像》《朱利安•阿桑奇》分别记录了网络中的男女和“维基解密”网创始人阿桑奇,这些都是网络生活中或平凡或奇特的人与现象,对未来有着难以预测的影响,这是一种题材上的创新和开拓,影像不仅只是解剖今天,它还关注明天的萌芽。

  灾难题材及逝者相关

  灾难永远是新闻摄影师必然面对的题材:人为灾难和自然灾难,这些片子主要集中在战争、骚乱、毒品、地震、海啸等。今年,这类片子获奖达20张(组)之多,占全部获奖作品的五分之二。

  在这个题材上,有三组照片值得品嚼:《海地地震过后景象》《巴基斯坦洪灾》《默拉皮火山喷发》。前者是一般新闻类组照,后两组均为新闻人物组照。尽管不同类别,但三组照片均将焦点汇聚于人,人们在这些灾难中的慌乱、求生、痛苦、坚持。尤其是《默拉皮火山喷发》,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人物组照相比,大相径庭,前面五幅画面没有任何人出现,直到第六张,画面远处一个活着的人看着屋内一位死者的遗体。但这前面五张的画面铺垫着人在这次火山爆发中的悲惨源头,尽管画面上没人,却满是人们的气息,“几个堆满着灰尘的喝茶桌椅旁,一堆红色的火焰在燃烧,消色的死灰与红色的火焰形成反差,那是生与死的界限”。人不在画中却无时不在画中。这组照片在编辑手法上也值得赞赏,前面6张照片讲述火山喷发的情景和伤害,色彩压抑灰暗,后面6张表述动态救援,色彩猛然跳出艳丽并延伸到结束,在人们满脸痛苦和不安的情绪中,故事嘎然而止,没有“光明”的尾巴,却给人更多意味。

  我注意到,这组照片中出现两次遗体画面,而本次所有获奖作品中,遗体出现达20次之多,《墨西哥毒贩冲突中的受害者遗体》更是以12张遗体照片组成专题。如何看待遗体暴露、死者尊重,国内影赛与国际影赛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国内大赛都尽量避免遗体照片出现在获奖作品里——基于对死者的尊重,那国外呢?

  以“玉树地震”为例,在本次荷赛获奖作品中,中国摄影师牛光作品《僧侣为灾民火化》获得一般新闻单幅二等奖,画面上大量遇难者遗体裸露等待火化。而在今年“金镜头”比赛中,玉树地震火化的获奖作品是一位僧人向火化场地扔下一条哈达。它得[FS:PAGE]到大多数评委的认可,而另一幅僧人抛尸体袋子的火化作品则被拿下,理由是看得出里面是尸体。

  这涉及到一个影像伤亡表现尺度的问题。记忆中荷赛唯有上届的《阿富汗石刑》记录45岁男子被石刑砸死的过程进行了画面局部遮挡。获奖的许多作品,包括遗体脸部正面细节的呈现。

  国内,桑塔格的《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伤痛》被摄影理论界广泛借鉴并引为经典,并以此引领摄影伦理方向。在国外,这样的评论只是众多声音中的一种,而在国内,这可能就是唯一正确方向。去年媒体曾经刊发有一幅照片,两大学生为躲避校园大火,穿着内衣内裤躲在窗台等待救援,结果一家报社的评报认为这张照片触犯了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的触犯与否,与出发点有关,更与具体呈现有关,尺度最重要,尺度把握不得当,动辄伦理则会束缚自己的手脚,让影像传播走进一个胡同,越走越窄。

    (作者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骆永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09:24 , Processed in 0.0173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