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配有大量插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正在到来。图像取代了文本,观看取代了阅读,这是非常重大的文化转折。摄影如何成为艺术?书中介绍的30位摄影艺术家,绝大部分是大师级人物,曾做出开创性贡献。他们中间,既有喜欢街头抓拍的,也有满足于后期制作的;既有严肃纪实的,也有化妆摆拍的:既有强烈干预现实的,也有沉迷于自拍的;既有私人记事,也有时装摄影、舞台摄影、装置摄影和行为表演摄影等等。这些重要名字,勾勒出国外后现代摄影的多元轮廓。
编辑推荐《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中国戏剧出版社。我们来看看,成为一个摄影艺术家到底不需要什么。首先,你不需要好的相机,泰利·理查德森只用傻瓜相机拍摄,就成了世界顶级时尚摄影师,其次,你不需要精通技术,辛迪·雪曼大学时摄影课不及格,她承认自己弄不懂怎么测光距,也不懂暗房,再次,你不需要对焦清晰,构图严谨,莎拉·莫恩的照片几乎都是模糊的,森山大道则说,他经常不看取景框就按下快门,最后,你甚至不一定需要相机,想想巴巴拉·克鲁格吧,她压根儿就不拍照,只拣别人的图片来添加一些文字。
那么,一个从事摄影的艺术家到底需要什么?什么东西使一张平凡的照片成为珍贵的艺术作品?回答是:一个新鲜有力充满灵感的想法。 作者简介萧春雷,作家,福建泰宁人,1964年出生,写作诗歌、随笔和艺术评论,出版有《时光之砂》、《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嫁给大海的女人》等著作7种,现居厦门。
目录1 赫尔穆特·牛顿:艺术就是个下流字眼
2 让·鲍德里亚:最有学问的摄影家 3 大卫·霍克尼:奇异的摄影拼贴 4 杰里·万尔斯曼:多花些时间到暗房 5 强·索德克:地下室幻想剧场 6 森山大道:像条狗在街头拍摄 7 彼得·威金:极端的事情都是神迹 8 汉娜·威尔克:让死亡分外精彩 9 莎拉·莫恩:失焦的美丽与哀愁 10 荒木经惟:色情变成了艺术 11 巴巴拉·克鲁格:像我们一样信仰 12 米沙·格尔丁:让摄影抵达诗的境界 13 桑迪·斯各格兰德:金鱼与狐狸的幻影 14 梅普尔索普:活到成名那一天 15 石内都:历尽沧桑的肌肤 16 罗杰·拜伦:损毁与溃败 17 贝尔纳尔·富孔:不留任何余地给真实 18 安德里斯·塞拉诺:天生反骨 19 林昑均:从个人标准照到民族精神肖像 20 森村泰昌:男扮女装的戏仿 21 南·戈尔丁:把照片当视觉日记 22 辛迪·雪曼:偷窥与女性形象 23 安妮·哥蒂斯:在花园里降落 24 西丽·娜沙特:写在皮肤上的面纱 25 克里斯·纳什:舞蹈是沉重肉身的诗歌 26 罗尼·史密斯:智性的奇趣 27 贝尼卡:图式化的苗条女子 28 迈克·马库:被灵魂拷打得遍体鳞伤 29 大卫·拉卡贝尔:俗艳的狂想 30 纳塔查·梅里特:在一个手臂外认识自己 附录 后记 序言前几年,我去新马泰旅行,带了个数码伴侣,拍下了差不多两千张照照片。做完六个游记专版后,还剩下许多图片,觉得可惜,于是问旅游版编辑:“我还有很棒的照片,可以不可以再做个图片专版?”
[FS:PAGE]
“可以做专版!但你要写稿。”她很干脆地说。 “我就是想偷懒才出这主意的。写稿比拍照难多了。算了。” 我喜欢摄影。上世纪80年代初就买过一个“东方”牌相机,后来又玩过“理光”和“尼康”相机,还有一套简陋的暗房设备。胶卷和冲洗费用很贵,所以拍照十分认真,舍不得抓拍。朋友们说笑话,想让谁倾家荡产,就送他一架好相机。1990年代末,我在金湖风景区搞旅游宣传,可以报销一点胶卷,狠劲拍山水风光。过几年,出现数码相机。拍照几无成本,赶紧改弦易辙:任由珍藏的一些胶卷在寂寞中年华老去。 我觉得,数码相机已经完全改变了摄影。从前,谁曾设想过一种不需要成本的摄影呢?谁曾想到过,图像可以任意修改、存储、复制,利用网络邮寄和发布?而技术,自从出现傻瓜相机后,连儿童都能熟练掌握。 什么是摄影呢?撇开重重争议,我把摄影看成一种获得视觉图像的技术。自古以来,获取图像就是一件困难的事,被垄断在极少数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师手中,只有达官贵人请得起画师为自己写真。比起书写文本来,古代的图像资料尤其珍贵。 后记我很早就开始写艺术评论,最早一篇大约是发表于1996年2期《艺术世界》的《莫奈的真实》。那时候我对现代主义特别兴趣,还写过莫迪里阿尼、杜尚、珂勒惠支、贝克曼、培根等艺术家,发表在不同的报刊上。2003年开始我主持一个艺术专版,遂转向跟踪国内外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
这些谈论国外当代摄影的文章,多半发表于2007年我在《厦门晚报》开设的一个叫“图像志”的专栏,每期配2-5张图片。意在向读者介绍国外比较前卫的图像,普及当代艺术知识。出乎意料,读者的反应非常好,有几名中学生表示喜欢这些文章,尤其让我欣慰。我深信艺术是人人能够欣赏的事物。 我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一是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二是图像本身的冲击力。书中介绍的30位摄影家,绝大部分是大师级人物,曾做出开创性贡献,因此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世界当代摄影的概况。少数几位名气略小,但是很有特点,或者我个人十分喜欢,算是体现了我的个人趣味。 他们中间,既有喜欢街头抓拍的,也有满足于后期制作的;既有严肃纪实的,也有化妆摆拍的;既有强烈干预现实的,也有沉迷于自拍的;既有私人记事,也有时装摄影、舞台摄影、装置摄影和行为表演摄影。我尽量兼容并包,反映后现代摄影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最后附录两篇介绍古典摄影大师布勒松和亚当斯的文章,他们代表了传统摄影的两极,有兴趣的人可以将他们与后现代摄影做个比照。 文摘插图: ![]() ![]() 1 赫尔穆特·牛顿:艺术就是个下流字眼 赫尔穆特·牛顿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自传中承认,自己从三四岁起就迷恋女人,他记得保姆只穿一条衬裙半裸站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的情景,神情妩媚至极;而母亲出外参加宴会前,总是穿一件鲜艳的缎子低胸晚装俯身搂着他道晚安,他感受着她柔软的胸脯和香奈尔5号香水的味道。15岁时,他立下人生三大目标:照相、女人和游泳。l6岁,他辍学拜在柏林女时装摄影师伊瓦门下当学徒。两年后,全家逃离纳粹德国,他带着5美元上了去中国的汽船,半路上却同一个女孩在新加坡下了船,然后被一个34岁的法国女商人包养。接着他独自去澳大利亚开了家摄影工作室,与演员、画家和模特儿爱丽丝·斯宾斯结婚,最后移居巴黎。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22:49 , Processed in 0.0169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