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师》:当我们谈论摄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1-5-18 14:42| 发布者:| 查看:612| 评论:0

“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使用照相机的人,就像不会用笔写字一样。”

  (The illiterate of the future will be the person ignorant of the use of the camera as well as the pen.)这是先锋艺术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在1936年做出的一个预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走进历史的故纸堆,反而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想每个看过或听过这句话的人都会对它印象深刻,因为莫霍利-纳吉将“照相机”与“笔”相提并论,这是相当精彩并一针见血的评论。这句话就像禅宗的当头棒喝一样,将摄影的本质用一句简单的话揭示了出来,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摄影,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方式。因此,照相机与笔一样都是一种表达工具,而且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表达工具。这也是我从翻阅《摄影大师:我们时代的经典摄影艺术家》这本书中得到的一种体会。摄影在其发明之初也许只是一种单纯的记录形式,但是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摄影大师们已经用他们极具个性的影像向我们证明,摄影是一种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是个人观念和情感的申张。

  当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摄影丝毫不逊色于文字的表达能力。摄影很多时候是写实的,书中大量的新闻摄影图片,凝固了历史的一个个瞬间;但摄影也可以是抒情的,就像安德烈·柯特兹的“抒情现代主义”摄影作品,那么微妙而富有诗意。摄影可以是豪放的,就像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作品,满是壮丽的山水和宏伟的天空,充溢着对大自然景致的崇敬之情;摄影也可以是婉约的,就像伊莫金·坎宁安镜头下的人体和植物,精致而又细腻,让人感到祥和静谧。摄影可以是厚重的,就像刘易斯·海因的社会纪实摄影作品,总是反映了各种的社会问题,强调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摄影也可以是轻松的,就像雅克-亨利·拉蒂格的摄影日志,拍的都是平时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法国中上阶层的生活趣味。

  当然,将摄影与文字进行对比,无论对于哪一种表达方式都是不公平的,每种表达方式必定都有其独到之处。相比于文字,影像天然地给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无图无真相”,这是近年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就是将“影像”与“真相”划上等号。虽然人们在使用这句话时更多是抱着一种戏谑的心态,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确实对影像有着一种不由自主的信任。不过,如果你读过这本书,相信你对影像会有不一样的认识。看看伟大的浪漫主义新闻摄影大师威廉·尤金·史密斯是怎么说的吧。他认为,影像是摄影家个性化的表述,摄影家不是旁观者,而是他所拍摄的一切的掌控者,最好的新闻摄影是基于真诚而非客观。

  如果说新闻摄影追求的还是现实的话,那么时尚摄影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是要让人脱离现实,进入梦想之境。时尚摄影获得极大发展的时候正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艰苦的生活让人们产生了逃匿现实的冲动,时尚摄影迎合的正是人们的这种需求。时尚摄影大师霍斯特·P·霍斯特显然深谙其道,他创造的影像力求营造一种普通人不能真正拥有但是至少可以幻想一下的假相。他对模特的摆姿可谓精益求精,手的摆放、脖子的转向、衣服的一角从身上垂下来的方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如果你到现在还是认为摄影是记录现实的话,那么至少从霍斯特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摄影的另一面,那就是创造梦想。

  事实上,翻阅《摄影大师:我们时代的经典摄影艺术家》一书就是一个不断重新发现摄影的面貌的过程。这本书收录了55位史上最优秀和最具创新精神的摄影大师,你可以在其中发现55种不同面貌的摄影。因为这种多样性,整本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从头到尾翻阅下来,你会发现全书其实只在谈论一个话题摄影是一种自我表达。来源人民网-文史[FS:PAGE]频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23:09 , Processed in 0.01639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