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数码摄影透过科技所做的改变和其再现部分往往一样多,因此,观众无论在理念认知、艺术创作、生活实务应用等方面都常有骇人的对话;看似简单的影像科化,却表现了人和机体介面大改变的冰山一角。摄影,长久以来给人印象是简易的影像工具,无须学习人人都会操作。同样概念在数码「后摄影」时代是否更普遍?笔者侧观美国摄影教育多年,注意到近年来全美「大学艺术教师联盟」(CAA)年度教师甄聘活动显现是︰传统底片型的摄影教师空缺极少,取而代之为熟悉数码影像软件操作的“数码型摄影教师”。除此之外,许多摄影系也都被收纳入跨媒体艺术学程。美国摄影教育界的改变,多少也是台湾现况反应,只是我们还未有永续地前瞻、适宜地的承续。本文以个人对台湾大数码摄影教育现况观察为底,从教学行政、学生的数位回应,以及教师对数位技术、影像美学的再思等三大方向提出十多要项,建议未来数码摄影教学应以「数码艺术」为精神指标。
当证件照片和本人不符时 科技如没有深层的人文省思,不但未必能改善人类生活,甚至带来更大浩劫。摄影数码化后,无论在个人艺术创作或大众影像应用,现代人在尽情地享用其科技、方便表象之时,负面危机也正在潜行中。目前一般的传统照相馆,绝大部分都已采用数码方式拍摄各式証件照,其结果的确更方便业者从事传统的“修片”工作。然而,証件照修饰尺度为何?新的“数码人像修片”是一般的去红眼、面斑,还是更进一步的漂白与虚拟整容?由于政府、相关公会在这方面未曾规范,因此,证件照可信度正在无形地失控中。不久前,笔者便亲身体验过,出国时,海关对个人护照上的照片表示质疑,须以当场签名辅証才淮予放行的窘境。由上述案例可见,日新月异的数码新生活,对人们而言尚有许多待适应处。 后数码摄影时代的焦虑与影像教育 「后摄影」一词是许多西方学者用以描述传统摄影使用底片(film-based image)之外,藉由电子、数码成像的摄影形式,包括:电脑、光碟、数位照片、互动式装置等所产生的静态影像。概念相近用词,首见于1991伦敦「摄影家艺廊」所举办的「摄影录影-摄影进入电脑纪元」(Photo Video: Photography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展览。(Wombel, 1991) 浅论数码摄影特点有:即拍即看、快速简易的储存方式、记忆体可以重複使用、影像复制容易、不仰赖固定的暗房空间、不使用化学药剂具环保实效、电脑配合性高、后置可能性佳、具电信传播可能、影像内容具有个人隐私性等。数码影像,无论是将传统影像扫瞄或直接使用数码器材成像,无不以雷霆万钧之势进驻当代生活,快速地取代传统摄影。由于数码摄影透过科技所做的改变和其再现部分往往一样多,因此,无论在哲理认知、艺术创作、生活应用等方面,常有其骇人的对话内容;看似简单的影像新科化,实质是人和机体传统介面大改变的冰山一角。显见的例子诸如︰数码机身上的观景窗变成较大尺寸的直视萤幕之后,对焦与框取的眼睛就再也不紧贴著机身;传统摄影者强调拍照得站在定点才能进一步改变自身和对象间的“既定关系”,然而,数码图象脉络却偏向讯号、眼睛和萤幕的虚拟关系。数码摄影经由如此变异之后,是否还可称之为“摄影”? 侧观美国摄影教育多年,注意到近年来全美「大学艺术教师联盟」(CAA)的年度教师甄聘活动中,“纯摄影教师”的空缺极少,取而代之为原摄影教师还能熟悉数位影像软体操作的“数码摄影教师”。再者,许多摄影系也都被收纳入跨媒体艺术学程。美国的近况改变,是否为全球性普遍现象尚待更科学化研究,但将其视为台湾摄影教育重要的风向球却不为过,毕竟现执教于大专院校的教[FS:PAGE]师,大多毕业于美国;更何况上述现象,多少也是台湾现况,只是我们还未有摄影艺术永续发展的前瞻,以及传统和数码技艺适宜地承续策略。 姑且撇开高阶硬件设备不论,二十一世纪摄影教室应正视的观念议题是:无论传统或数码摄影除了要能自立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媒材之外,本质上能否结合电脑艺术、全像摄影(holography)、虚拟实境、「媒体艺术」(Media Art)和网际网路艺术等新媒体,进而扮演动画、录影、电影等科技影像创作或应用的基础学科角色?更重要的是,数码摄影教育如何不再重蹈传统摄影或其他科技艺术教学的盲点----教师分不清楚是在教授工具操作,还是藉由科技启发学生更灵活思维、为艺术创意加分? 进一步细究上述议题便是 1. 数码科技知识要探讨到何种程度? 2. 数码所简化的传统技术将如何内化于授课内容,开启更多新美学? 3. 往后数码摄影课应朝更精简内容?还是涉足更多哲学、社会学等学科?
数码暗房的瓶颈
传统黑白暗房实习,美学部分往往著重图像反差及量感体验,彩色则在养成颜色再现以及创造力。反观数位暗房,理论上,只要讯号传输系统不造成减损及杂讯便可以再现理想照片。奈何,高阶的色彩管理软、硬体,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达到专业要求。也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得透过电脑萤幕“预视”,体验如何调整透射式影像和列印机下输出结果的差异。表面上,透过数位萤幕所见「正像」,比起在传统放大机底下将底片的负像转换成正像来得方便。只是,当使用者,尤其是教师对色彩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偏失的列印便常被怪罪于设备老旧,而非人的美感训练不够;看似简单的电脑影像输出,其所需的实习钟点绝不少于传统暗房。学程有限的时数框架、过度迷信科技能力,以及自行列印费用昂贵实情下,类似「数位暗房实习」就被如同鸵鸟般地掩盖,学生的输出大多交由私人工作站负责,影像品质控制不易,彩色影像中的色彩因而永远成漂浮不定状。色彩偏失情况,在台湾传统摄影教育中便是个大缺漏,到了数位时代情形仍一样严重。 数码相机基本结构和传统者并没有差异,主要是镜头、机身,以及影像承载的底片三部分。画质较佳的数位相机,镜头部分多採光学镜头,绝大部分机身设计都延续传统自动相机特质,将複杂的曝光数值外加「色温」控制进阶程式、自动化;数码拍照技术几近于零。目前学生可以负担的低阶数位相机,除影像承载体CCD,影像暗部在高倍率放大之后有杂点缺失之外,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显现以下现象︰ 以彩色、静态对象为主 从拍照实务来看,数码底片承载来自镜头讯息档案大小,直接影响记录所需时间;档案大、影像较细緻,但时间相对增加。坊间高阶单眼数位相机价格未普及前,直接限制同学们对移动对象的“即兴连拍”体验,因此拍摄对象集中于风景、静物、团体纪念照等静态内容,对新闻、运动类报导实习影响甚巨。除此之外,虽然成像过程和后製输出,数码也有黑白影像功能,但学生甚少碰触是个不争事实。 1. 数码相机“即拍随看”的快速成像特质,大大降低早先操作技术的威胁感。 2. 可以重複使用“光学底片”(记忆卡)的经济性,让初学者更勤于练习拍照。换句话说,影像实验的胆识加大了。 3. 数码影像分享的空间加大,作品展示不限于教室内,拍照不再是为了缴交作业。 影像流动化 和传播科系学生学习摄影的目的不同,美术领域学生的摄影课程内容,早先多少含括为自己美术品记录考量,实用之后才进一步成为创作工具。拜数位相机之福,当今美术相关科系学生无须任何“正统”摄影课程或翻拍实务工作,便可轻易地记录自己或他人的艺术。先进的数码相机不但成像极简速,甚至还提供入门的动态影音记录音功能。更由于数码录影机也附带静态摄影功能,于是,传统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教学的区异,在数码之后顿时消失;使用相机内建的简易流动影像,进行动态创作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再者,即使是单张影像,由于播放时,经常是透过电脑软体Slide Show的连续、定时方式来呈现影像,因此,实质上也可说是流动影像形式之一。 教师对摄影数码科技、影像美学再思 从上述环境与学生实质改变的情形来看,传统摄影教学,无论是基础摄影、影像创作,乃至于实务导向的应用摄影,教师如何以传统本质为基础,进一步吸收数位科技所带来的衝击,将是一大考验。由于数码科技来得非常快,专业教室硬体方面的成熟速度也不迟缓。因此,如果摄影教师都必须兼上电脑应用课程时,是否意味摄影不再是强而有力的传播图象;而是另一种图象应用的底层?果真如此,摄影、设计课目中,「纯綷摄影」和「矫饰摄影」的分配与其内容为何?此皆是相关人士将得努力省思之处。以下本文将以「镜像」为主,对其数码外貌变格和迁动的教育哲思做概略的整理。(文/高函)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6 11:21 , Processed in 0.0177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