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得的“全阶调”影像
由于传统幻灯片如经由透射光来观阅,暗部层次总比一般反射稿照片来得多,因此常被视为美学提升的重要指标之一。反观数码「镜像」,由于亮部和暗部的反差低,没有传统底片「特定曲线」现象,因此即使是照片形式,都能呈现极佳层次、记载更多讯息。况且,数码影像一旦经由投射方式,或透过萤幕呈现像夜景等高反差的特殊对象,也都经常带给人更多以往感光材料所不及的惊豔。由于多谐调影像,目前已可经由轻便型高画质数位相机轻易取得,使得早先得靠传统大相机、大底片才得以再现“全阶调”景物的认知面临省思。此外,原先大型「观景相机」可以调整影像透视变形的重要特质,也可交给电脑来做后製处理,此更让传统教学中的大型相机操作或「区域曝光」(Zoon System)等高阶课目都得重新考量。 数码资源对商业摄影的影响 商业摄影数码化后,除了传统专业软片(尤其是拍立得)销售、冲洗与后製商机锐减之外,随著影像储存便利性衍生出的丰富图库市场,普遍影响到时下平面视觉艺术创作,促使作业方式大都藉由图片组合,取代以往委派摄影师的特约拍摄,简单的商品型录也多由设计部门自行拍摄。因此,无论是广告公司内的摄影部门,或独立摄影工作室都纷纷缩编、关闭。再从纯图象观点来看,传统精緻商品的採光,对熟练的平面设计师而言,藉由高阶电脑绘图辅助,是可以取代以往非常複杂、漫长的摄影棚过程。上述现象,已让先进国家二手大型专业相机在市场上廉价抛售。摄影生态改变直接影响授课内容,以往过份强调棚内採光的「商品摄影」课程面临淘汰,进而转向由影像、文字和创意搭配的「广告摄影课」。 随身的数码暗房 同样是透过镜头观察与取像,数码相机除拥有传统「光学变焦镜头」之外,还提供「数位变焦」效应,进一步强化影像框取灵活度,摄影者无需暗房,单凭机身上的观看萤幕就可立即作后製的影像裁割,凸显成像之后仍能自由再框取的艺术特质。除此之外,拍照时数码机身所提供的影像锐利度、色彩饱和度、反差等功能选择,也使得以往得经由传统冲片与複杂的曝光协调需求不再。 图象美学的更异 图象目的无论是个人美学表现或大众讯息传播,成像手法大都在拟真或象徵中择一,而再现物象时则凭藉透视法、光线、色彩等综合操作。虽然相机的发明让“照像式写实”成为描绘真实最佳工具的共识,但摄影(影像)数码化后,能否在近代图象史中再创新纪元,仍有待观察。就影像结构而言,数码方块状的讯号元素在影像放大后,边线或暗部便容易呈现锯齿状,大不同于传统底片鬆弛、柔边的点状。面对这样的改变,后人如不能放弃对旧照片的印象,仍一昧地藉由电脑绘图软体来掩盖锯齿状造形,何来新影像?除此之外,数码摄影另拓电视、电脑萤幕新美学比例,亦不同于二比三的古典黄金比例,如再透过相机替代工具,例如:手机型相机,图象外貌就更为独特。值得关注的是,造商为迁就市场,大部分镜头所配备的视角有限,因此学生照片里,少有环境、背景讯息;只见居中人物的“大头贴”。不过由于摄影者没有底片添购压力,使得「即兴快拍」风气实质大增,构图方面远离中规中矩模式;加上拍照时大多可透过机背小萤幕预视,角度变化方面因而比起前人稍丰富些,尤其是高举双手的俯视图象,更是以往学生甚少碰触。论述数码影像新格局的可能性,似乎还应静思当代数码图库美学的降临、正视图象资讯化的事实,进而大胆地放弃单一、原创的「现代艺术」观。只是,数码摄影经常被拿来和电脑绘图的后製技艺混为一谈,好像只有移山倒海、超现实般的影像组构才是数位摄影艺术。为什么「后摄影[FS:PAGE]」教室里一直碰不到数位的真本质?什么才叫灵活、创意地挪用与权充图象的「后现代艺术」?这都是举起相机之前应多自省的议题。 摄影在二十世纪曾为人类学、艺术担任过真实与记录的重要使命。其间,人们曾视「纪录摄影」为一种批判思考、社会运动模式;不是即席艺术感知的拼贴与罗列。数位纪元中,即使拍摄者有记录之心,仍难消弭数码虚拟的组构本质,甚至将记录工作化为更多想像。实务上,由于数码影像的阶调远比传统底片宽广,因此,摄影者经常潜意识地将其修成传统照片反差。换句话说,新美学尚未成熟前,数码纪录摄影家的再现原意,仍很轻易地被操作出轨;转变数码「镜像」为另一影像矫饰或图象设计。 也许就是在上述半记录、半创新氛围中,一种结合照相写实和手绘的图象成了当下主流。如果教师对此有深入认知,未尝不是传统图象教育大突破的佳机,正可藉此将艺术创作、设计考量、影像纪录整合为一。只是,艺术学院里,即使是绘画教师,长久以来习惯于透过拍照行为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观察,现今,如果仍只是将数码拍照目的,侷限于部份写实图象的快速取得而已,此是否意谓还得开授更多的“精细素描”来进行观察能力训练?
拍照隆重仪式消失
随著先进数码软体普及和所带出的大量好作品,年轻人成长在活泼、多官能刺激的影像纪元裡,加上一般家庭对子女教育几乎是应有尽有、有求必应。因此,不难想像简、速、廉的数位特质,使摄影顿时间失去传统拍照的仪式性和隆重感,取而代之是无尽愉悦的生活纪录。在此,不免让教育人省思:对新一代数码学子而言,萤幕上一张张传统、经典名作是否也将使影像艺术的认知与体验变得遥不可及?果真如此,针对影像赏析或摄影史内容,从非常利益点来看,教师对学子多介绍重视觉效应的「矫饰摄影」,也许会比「纯粹摄影」来得更直接些。 摄影网络教学 网络发明之前,外源资讯丰富往往型构了开发中国家精英,只是,当各领域大师将研究结晶上网时,网路空间就犹如全天候大教室般;个人知识逐渐被视为公有材料(or资产)、知识变得『无价』了。摄影学术界除有研究团体将过世名家作品适量上网之外,也有不少在世摄影家跟进。网土影像的精緻度虽未达可以直接下载、列印成艺术品,但从教育观点来看已是重大改变。早先只有出国唸书的摄影教师才可能拥有外域影像资讯,当今学生则可以在网上找到适量图象,方便比对文字中的论述,大师风范因而更靠近些。资讯不足的年代,网路上免费影像的提供,的确是件令人兴奋之事,只是一旦垃圾影像充斥时,也降低人们对影像的尊重。 摄影教育应面对「数码艺术」本质 二十世纪初,「科技艺术」目标是超越单纯的机械功能,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则大量应用人工智慧,结合网络、通讯技术、电子、全像术、感应器、雷射等科技于录影艺术、空间装置及互动式艺术中,意图藉各式的特殊传达能力,让影像或声音得以建构出空间讯息,展现数码媒体并非只是一种简化工作流程的科化工具,而是还能带出新表现形式和内容。对联合国的文教组织而言,「数位艺术」是结合研究、创新和沟通为一体的跨领域媒体艺术。当下数码应用主见于︰动画、互动式媒体设计、网络艺术、数码典藏,以及数码学习媒体设计等,更高难度的技术开发则涵盖影像处理、虚拟实境、多媒体资料库等,其中摄影可以扮演何种角色还未曾被深入探讨过。由于数码艺术本质是探讨电脑及艺术母体的新关系,因此,探研「后摄影」艺术数位创作或应用,就是将议题精确地提昇到摄影、数码、电脑及艺术共存的可能性。换句话说,透过电脑技术所製造出的影像作品,除寄望能如同传统素材般製造官能快感及体验之外,数码摄影如何能再加上流动、易变、直接、互动、易于传递和即时等特质,进而将生活裡熟悉事物加以扩大、再製,甚至改变原始身体和环境的互动经验,在意识或潜意识的距离认知上,营造出新艺术思维。 摄影艺术有没有物竞天择或进化问题?总结近年来对摄影教室多方改变的观察,深觉教育改革虽事不宜迟,但方向上应该要更精淮些。回顾一个半世纪来,摄影工业即使积极地改良硬体、简化拍照程序,但往往只能让中庸的影像创作者相形见础。过去如此,数码化后的情况更让人心疼;数码摄影不单是银盐变电子,多少传统影像爱好者,持数码相机之后也未曾让个人艺术因而变深、持厚。只因为,拍照毕竟是一种以人为主,机器、科技为辅的深度人文活动;影像创作需要思维。前瞻数码影像艺术发展,不应只被浅薄地理解为传统平面、视觉艺术的数位化,其道理就像纸糊的101大楼般,模型是庞大建物的幻象;数码科技的便利特质只是艺术表象。静思环绕于电脑四周的网路空间,若只是把萤幕裡的图象给列印出来就是数码艺术了吗?事实显示,缺乏思维的数码影像也只会是一般平面作品。从上述诸多面向来看,当下数码摄影教育,不应只侷限传统美术、摄影单纯的数位技艺再应用;数码影像虽位在绘画、银盐影像历史之后,但绝不是旧美术的科技化,而是人、科技和电脑作业能力高度调合的结果。因此,数码摄影教育的发展必须深沉地面对数位艺术本质,思索摄影行为在其中的角色为何!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6 11:46 , Processed in 0.0164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