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融:虚拟与现实 ——摄影2.0时代的诞生与前景

2011-7-1 16:14| 发布者:| 查看:1304| 评论:0|来自:雅昌艺术网

 一、数码革命与社会思潮

    1981年,当昔日的好莱坞明星里根宣誓成为美国总统时,美国艺术界也冉冉升起一颗新星,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在纽约举办了她的首次大型摄影个展——“无题电影剧照”。里根最擅长利用摄影来投射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他提倡“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 economics) 理论,认为维持市场的自由放任将不但使市场中先富起来的人受惠,最终也会使最贫困的群体受惠。结果,里根上任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到他下任时,美国竟然成为最大的债务国;舍曼通过自我扮演好莱坞及其他影视中各种妇女的特定形象,来反映娱乐文化对妇女的陈规定见,以及大众对现实生活中角色的虚拟幻想。舍曼后来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在艺术界中的先锋人物,并被评为将影响21世纪世界艺术走向的艺术家之一。

 

无题96号(1981)(Untitled #96 ,1981),Cindy Sherman

    1990年,老布什发动了海湾战争,电视屏幕不断播放美国空军投放的“智能炸弹”,像电子游戏里的“虚拟炸弹”一样,软绵绵地却又准确地击中地面的目标,传统战争的短兵相接不复存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场首次以高科技主导的 “虚拟战争”。正是在这一年中,Adobe Photoshop 1.0软件正式面世。如今该软件已演变成为CS5版本,几乎能天衣无缝地合成和修改照片,成为数码摄影后期处理最通用的工具,使艺术家更易于创作出充满想象力的“虚拟现实”。

    2001年,当人类刚进入新的千禧年,却发生了恐怖分子模仿好莱坞电影中用电脑设计的场景,利用飞机作为武器,撞毁世贸大楼,造成惨绝人寰的悲剧,终结了1989年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之后全球短暂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幻想,更证明了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历史终结论”中关于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的预言[1]为时过早,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9.11事件发生之后,由几位著名摄影家倡导,在世贸大楼原址附近举行一个展览,题为“这里是纽约:照片的民主”,任何人包括专业和业余摄影师在内均可参展,但不署名,事后才公布作者姓名。所有照片没有装裱,直接用夹子挂在线上展示,每幅经过扫描和数码打印的照片出售25美元。大量的观众需要排队才能观看和购买,最终筹措到85万美元,捐给9.11悲剧罹难者的子女。这次展览不仅是对恐怖主义行为有力的回答,而且某种意义上,这种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并充满互动的民主开放展示照片的方式,成为后来网络2.0、Flickr、YouTube和Facebook等自下而上地民主展示照片和录像方式的先驱。

    随后发生的事情便是以加速度进行。
 2003年,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据说部分原因是想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铲除萨达姆,成为莎士比亚名剧《王子复仇记》的翻版。这一年,好莱坞另一位著名动作片影星阿诺·施瓦辛格当选为里根曾经担任过的职位——美国人口最多的州加州州长。选民不问候选人是否有参政背景或施政能力,而是以他在电影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慨作为标准进行投票,进一步证明美国的娱乐文化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结果,如同里根一样,在施瓦辛格任期尚未结束时,加州政府现已面临严重的预算赤字,濒临破产。同年,网络2.0的典型虚拟社交网络MySpace(我的空间)和Second Life (第二生命) 诞生。

    2004年,美军士兵用数码相机拍摄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俘虏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暴露了一些美军士兵的暴行,其中一幅伊拉克囚犯头戴黑高帽站在箱子上双手通电的照片,成为伊拉克战争最具象征性的照片,说明业余摄影师的照片,只要有新闻价值并反复传播也能成为经[FS:PAGE]典。同年,不经过编辑筛选便可大量上载存放和交流照片的Flickr网站出现,截止2010年9月,该网站号称已存有50亿张以上的照片,而且,每分每秒仍然有人在上传照片。

    2005年,在恐怖分子制造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中,现场民众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照片,发表在报纸的头版,开创了业余摄影师也能参与报道突发事件的“公民新闻报道”的先河。同年,专门交流录像的网站YouTube由三位“70后”的年轻人创办,其口号是“自行播放”,观众可自拍录像上传该网站,并由观众评选和推荐类似的录像,使该网站迅速成为世界上网民访问最多的视频网站。

    2006年,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毕业生诺亚·卡利纳(Noah Kalina)将自己从2000年1月11日至2006年每天拍摄的一张自拍像编成录像,并配上音乐,题为《每天》,之后上载到YouTube,其点击率迅速过万,使他一举成名。截止2011年6月,该录像的点击率已接近2 000万人次,证明因特网的虚拟空间已将全世界变成最大的展厅。同年,Google公司以16.5亿美元购买YouTube。后来,该网站成为美国总统竞选宣传的重要工具。

 

99美分,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

    2007年,德国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题为“99美分”的巨幅摄影作品,在伦敦索斯比拍卖行拍出摄影作品在当时的最高价格,334万美元。自1991年柯达公司推出首台专业数码摄影相机以来,这幅经数码技术处理的作品出售价最高,甚至超过传统摄影作品的价格。同年,中国陕西省农民周正龙自称用数码相机和传统胶卷相机拍摄到华南虎照片,掀起了网上 “打虎队”的置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曾经能作为法庭物证的传统摄影照片却被用来行骗,引发了一场行同对传统摄影本身是否还能保持其“真实性”问题的拷问和审判。

    2008年,这场华南虎照事件尘埃落定,当事人被判处诈骗罪,但更加动摇了人们对摄影照片的信任。这一年,在世界各地,发生了如此之多的重大事件,后人很可能会把这一年看成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其中包括小布什总统因继承里根经济理论的衣钵,最终导致了当前美国及至世界金融和经济的大衰退,终结了里根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自由经济理论主导的时代;而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事实上,也是美国民权运动、后现代主义、“政治正确”思潮和多元文化大获全胜的结果。他提出惠及中产阶级和贫民的自下而上 (bottom-up economics) 的经济理论,并试图在许多领域开创变革的时代。
上述近三十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这种历史演变过程势必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而艺术家又是社会中最为敏感的群体之一。后现代主义便是因应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它是与现代主义强调本体自我和理性思辨等精英主义立场,以及 “看不懂拉倒”的态度背道而驰。正如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Jean-François Lyotard) 指出, 后现代是对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用单一的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进而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述”或“宏大叙述”的怀疑,他宣告:元叙述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已散入到后现代杂乱的话语中,人们不再相信英雄、圣贤和权威等伟大“推动者”,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2]。

    因此,后现代是使得艺术平民化的民主时代,不仅要让艺术品容易看懂,而且,还要让观众参与,解构和化解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其结果,正如一切事物都有两面一样,一方面,摆脱了象牙塔式的现代主义难免会最终走入死胡同的状况,为艺术打开了无数的天窗,使其“百花齐放”,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解构、否定和怀疑一切的态度,很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难以再[FS:PAGE]出现“大师”的原因之一;会使得艺术平庸化,使得艺术家容易患上“小儿科”的幼稚病,以为一切均能成为艺术,并有使艺术走向虚无主义的绝路之虞。

    但是,后现代产生的结果正好暗合了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提出的“地球是平的”说法[3],认为在冷战结束、个人电脑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在许多方面的差异正在不断缩小,正不断“平坦化”,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数码技术和因特网又使得世界各国的网民能够生活在电脑荧幕这个平面的“虚拟社区”中。当动作片明星施瓦辛格能民选当政;当农民都知道利用数码技术行骗;当人们花大量的时间生活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好莱坞电影、电子游戏、广告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就会变得越发模糊,而数码技术的虚拟特性恰好适合反映这种虚拟的世界。

    上述各种现象和思潮自然也反映在摄影及其艺术创作领域。如今,随着数码摄影技术无论是从硬件和软件均开始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数码相机和手机相机的不断普及和更新;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利用数码技术创造影像来再现我们当下和未来的世界,不少学者和有识之士认为,摄影已开始出现社会学所称的“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模拟摄影转变成另一种范式——超摄影(hyper-photography),进入摄影2.0时代,逐渐演变成一场“数码革命”[4]。

    二、模拟摄影与数码摄影:从线性转向非线性

    那么,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究竟何在?

    首先,应当从“摄影”这个词的原意开始分析,“摄影”译自英文“photography”,后者源自希腊文,意指“用光进行书写或绘画”。在中文里,还有“拍照”和“照相”这种说法,相对于“摄影”来说,“拍照”或“照相”通常属于更低层次的行为,只是按动快门将照片拍下而已,而“摄影”则带有创作的含义,不仅要拍摄“具像”,而且,还捕捉“影子”。传统意义上来说,“光影”的巧妙结合才能构成一幅作品。

    传统摄影又称模拟摄影,它是由一个线性的影像媒介产生的影像,通常是通过镜头将胶卷中的银盐受光后的化学反应过程。数码摄影则通常是通过相机镜头或其他设备(包括手机和扫描仪等)在电子感应器上产生一组数据,然后,通过电脑编码、存储和处理转变成影像的过程。数码摄影产生的数据经过电脑编码后,输出的是毕特图(毕特是二进位制的信息单位),由像素组成,像素中的信息越多,影像的内容和细节则越丰富。随着电脑速度加快,新的处理软件出现,数码影像的画质最终会超过传统模拟摄影的质量。因此,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产生影像的媒介、工具和手段已经不同。

    由于数码摄影成像的媒介不同,拍摄的程序也与传统摄影不同。数码摄影可以立即看到拍摄的结果,可决定是否继续拍,并可直接进行编辑和发送,因此,容易让你满足;传统摄影(除了拍立得的宝丽莱相机之外)无法当场看到结果,摄影师通常一直靠直觉拍摄,追求自己认为最好的影像,往往是拍到最后一张才是最好的。

 

太阳(来自Flickr落日),2006年至今,佩内洛普•昂布里科(Penelope Umbrico)

    传统摄影的后期制作需要在暗房中进行,数码摄影则是在像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称的“明室”[5]中处理。传统冲印照片的程序很繁琐,数码摄影则可以很容易在电脑荧屏上反复修改。数码彩色摄影较易于控制校色,尤其是色温、反差和饱和度,而且可以单独改变其中的一种颜色,甚至一个像素。

    传统摄影在摄影师按下快门之后,便产生底片,它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所述的[FS:PAGE]“光晕(aura)”[6]。它是静态的,是历史纪录的文本,可作为证据,而且,可以拿在手里观赏,其影调是渐进的,因此,是线性的。数码摄影不需要花钱买胶卷,人们通常认为没有理由不按下快门,而且在快门按动之后往往只是开始,需要进一步使用软件进行大量的后期处理。数码摄影的高光和暗部细节与中灰度一样清晰,没有渐进的影调,所以,数码摄影是非线性的。数码摄影是动态、离散和可变的影像纪录,无法作为证据。越来越多的人是在电脑荧屏上观赏数码影像,因此,观看的方式也已经改变。

    传统摄影追求卡蒂埃-布勒松倡导的“决定性瞬间”,它是时间和空间在几何上的完美结合。而且,传统的纪实摄影是见证,通常是从一个角度记录一个瞬间,将“现在”作为 “历史”来拍,以便告诉“未来”;数码摄影基于像素,是不确定的,拍摄完毕之后,还能增减,“时间”和“透视点”还能延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几个瞬间合成在一个画面中,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传统的瞬间性,或者称作“非决定性瞬间”。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家也用这种方式创作,文艺复兴才产生单点透视。现在数码摄影又回到过去的散点透视,数码摄影已经越来越像绘画,尤其像静物画。

    数码摄影已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手段,来表达他们的观念。他们甚至可以不需要借助相机拍摄,也能利用电脑上的图片资料,或通过软件创造影像,这种影像已经不是一个事物或人物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真实再现,其内涵和外延的疆界已经拓宽。所以,数码影像是否还能够称作“摄影”便是一个问题,是否应当称作“造像”(image-making)更为合适?欧美许多摄影学院已经将“摄影”与“造像”分类,摄影师与“造像师”(image-maker)已开始变成两种不同类别的职业,而且,数码影像已经难以划分传统摄影的具体种类,甚至被归入“数码艺术”(digital art)和“新媒介艺术(new media art)”中,这是需要关注的动向。
 三、数码摄影的艺术尝试与创新

    那么,数码影像如何才能被视为艺术?

    让我们来回顾数码影像是如何走进艺术的殿堂。最早尝试利用电脑合成照片的艺术家之一应当是美国艺术家南希·伯森 (Nancy Burson)。196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探讨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的展览,题为“机械时代结束时艺术家眼里的机器”,伯森在观看该展之后大受启发,想象要设计一个“年龄机器”,来修改肖像摄影中的人物,使其看上去更老迈或更年轻。20世纪70年代末,她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根据父母的脸型特征通过电脑创造出他们失踪的孩子多年之后可能的长相,该技术后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和警方用来搜寻失踪人士。上世纪80年代初,她利用电脑的“合成变形”技术,将不同人的脸合成一个新的面貌,创作出一系列被称作“类型学肖像”,她的这种合成方法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艺术家。

     

manimals,李小镜(Daniel Lee)

    华裔美籍艺术家李小镜(Daniel Lee)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于1993年开始利用电脑的合成变形技术,创作出一个“人兽”(Manimals)系列作品,这个标题本身也是一个合成词,他利用中国文化里的十二生肖来将某个生肖年份的人脸与该生肖的动物脸合成一体,产生介乎于人兽形象之间的肖像。后来,他又通过类似的手法创作出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如“夜生活”和“成果”等系列作品。

    这种手法还被多家杂志用来制作封面的插图,如美国《时代》周刊1993年秋关于美国新移民状况的专刊,题为“美国新面孔”,便是将不同族裔的新移民按比例合成一张新面孔。

    在同一年里,加拿大著名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花两三个月时间,利用摆拍和电脑合成技术创作出如今已成为经典之作题为“一阵狂风”的作品,将实际上是不同时间拍摄的不同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合并在一个静态的画面中,产生如电影剧照的效果。沃尔是利用数码技术将摄影作品放大成巨幅照片并在灯箱中展示的先驱之一。
[FS:PAGE]
墨西哥著名摄影家佩德罗·梅耶尔(Pedro Meyer)也是利用数码技术的先行者。他不满足于在传统纪实摄影方面已取得的成就, 20世纪90 年代初,他根据记忆将不同场景的照片,通过数码软件合成一张他认为更符合自己对某事或某人感受的照片,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他认为,摄影从来都是艺术家对人和事的阐释,包括黑白照片都是摄影家将现实世界陌生化的解读。尽管相机镜头能比肉眼看到更多的细节,传统摄影再现手法仍然有限,不足以完全满足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意愿,而“数码工具使我们能够控制修改影像的内容和手法,这一点在模拟摄影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创始人贝歇尔夫妇的弟子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电脑合成照片,他常常将至少两张照片巧妙地合并起来,并将单点透视改变成散点透视。他曾经访问过世界上70多家著名大企业,发现这些企业仍然保持着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之初的气氛,他意识到,如果将这些企业的气氛用纪实摄影的手法纪录下来,人们可能不会相信所看到的效果,因此,他认为用数码技术处理这种影像更为合理。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数码摄影家,却创作出迄今为止拍卖价格最高的数码摄影作品。

    另一位德国女艺术家洛雷塔·勒克斯(Loretta Lux)是利用数码技术进行创作最为成功的艺术家之一。勒克斯出生在东德德累斯顿,小时候,父母离异,其父离家出走,母亲忙于工作,她是由祖父母带大的,他们常带她去博物馆参观,从小受油画杰作的影响。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她才20岁,有幸被慕尼黑视觉艺术学院录取,学习油画。2000年,她开始利用数码技术将摄影和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她先是拍摄朋友的小孩肖像照作为创作的原型,然后通过数码软件将这些小孩放到她画的背景中,这些孩子既天真又早熟,出现在旷野或室内的无人环境里,一个无声息的世界,仿佛回到她自己不幸的童年中。她曾说过,“我是利用儿童作为暗喻来指涉失乐园”。她的儿童形象打破了人们对儿童的成规定型的观念,既具有观赏性,又很耐人寻味。因此,受到艺评家和收藏家的青睐。

    王庆松是中国最早利用数码技术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1996年年底,他开始通过电脑采用“置换”和“拼贴”等简单创作手法,后来,他便像辛蒂·舍曼一样自我扮演;或像杰夫·沃尔请模特表演,由他导演出预先设计的戏剧化场面,然后,再拍摄下来,用影像的形式呈现。他利用后现代艺术常见的挪用、模仿和反讽等手法,来表明自己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态度,创作出许多有趣的作品,已成为得到国际上承认的最著名的中国摄影艺术家之一。

    姚璐是甫获国际上承认的另一位利用数码技术创作的艺术家,2008年11月,他以“新山水”系列作品获得巴黎摄影博览会所设的宝马巴黎摄影奖。该奖设立于2004年,是巴黎摄影展所设的最大奖项,旨在支持当代摄影,颁发给在巴黎摄影展参展的在世当代艺术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摄影领域一个重要奖项。 “新山水” 是姚璐将他在任教的中央美院附近建筑工地上拍摄的土堆照片,通过电脑处理,将这些用绿色防尘网覆盖的垃圾营造成类似于泼墨泼彩“金碧山水画”的效果,但仔细观看,除了加上一些亭台楼阁和小舟之外,还有许多正在冒浓烟的发电站、水泥厂和火箭发射台等细小的元素,另外还有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一些小人。这种用数码技术、后现代的手法以及传统中国画的样式,来探讨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真实与虚构、摄影与绘画等问题,尤其是全球化中的发展问题,以及当下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的确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如今,数码技术已经被艺术家普遍用于创作,除了上述几位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艺术家之外,以下介绍几位目前备受关注的新锐数码艺术家。
[FS:PAGE]

 

无题第86号,“看不见的证据”系列作品,西蒙•约翰(Simen Johan)

    西蒙·约翰(Simen Johan)1973年出生在挪威,从小在瑞典长大,1995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可能是因为生长在以童话著称的北欧国家,他早期作品以儿童的梦境作为主要的创作内容。他曾指出,“通过将不同元素结合起来,我的目标是创造人工的景观,看上去有些熟悉,却能产生各种联想。”他的作品是虚构与现实、幻想与恶梦、童话与寓言相结合的产物,试图再现我们醒来之后便忘掉的梦境。他的最新系列作品题为《直到帝国到来之后》,一方面,他让各种活着的动物静止不动进行拍摄,仿佛是标本或假的动物玩具;另一方面,他拍摄博物馆中的动物标本或室外的动物雕塑,然后,经过电脑将它们处理的惟妙惟肖。这些作品咋看起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使观众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令人深思。

 

无题,弗洛里安•梅尔-埃臣(Florian Maier-Aichen)

    弗洛里安·梅尔-埃臣(Florian Maier-Aichen)也出生在1973年,在德国长大,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硕士。他没有采用德国贝歇尔夫妇弟子的冷静客观的拍摄方法,而是利用传统摄影与数码技术,重新诠释了风景摄影的理念。他总是从一个制高点鸟瞰,制作出的风景既熟悉又陌生,既庄严瑰丽又令人不安,像是从飞机窗口能看到的暮霭或晨曦中的大自然景象,让人敬畏。他喜欢采用浓重的色彩,逼真的细节,制造出天启或末世的气氛。例如,他的一幅题为“无题(威尔逊山)”的作品,便是将洛杉矶的夜景处理得如同1982年出品的著名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中所描述的死城般的荒芜气氛,发人深省。

 

走廊,1997年,克雷格•卡尔帕克简(Craig Kalpakjian)

    克雷格·卡尔帕克简(Craig Kalpakjian)完全利用电脑软件制造出人们所熟悉的、却是虚拟的空间,如办公室的楼道等,但过于逼真,没有人气,像周末的办公楼气氛。阿齐兹+库彻(Aziz + Cucher)这个双人组艺术家利用数码技术将人的皮肤像壁纸一样贴在室内空间的墙上,他们所创造的空间,使人与非人之间的界线模糊,令人毛骨悚然。另外,他们的《怪物》系列作品,介乎于雕塑和摄影之间,这些虚构的东西,看上去既不美,也不完全有用,只是一些让人不舒服的怪物。

 

野马,杰夫•韦斯(Jeff Weiss)

    杰夫·韦斯(Jeff Weiss)的虚拟世界是乌托邦与失乐园的结合,他的一幅题为“Bronco”的作品,犹如好莱坞经典电影《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里的彩虹般的世界,但仔细研读才发现,在美丽的天空中,有一群直升机,如愤怒的蜜蜂飞舞,远处山头上突兀地有一股浓黑的烟直冲云霄。另一幅题为“郊区”的作品,有田园般的风景,有人在竞走运动,大楼的百叶窗后面,隐约可以看到有人在工作,也有人在监视;但天空布满伞兵,仿佛一场战争即将爆发,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打破这种和平的环境。这种自然与人为的景观会产生放松和紧张感的矛盾,突显了人类当今所处的两难现状。

    奥利弗·沃索(Oliver Wasow)的风景影像是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创造出令人可信的空间。 这点很重要,因为摄影不同于绘画,真实性是传统摄影最主要的特性,丧生了该特性,摄影与绘画便难以区分,只剩下创作的媒介不同。因此,数码影像不能过于离奇,首先,必须让人可信。不过,仔细观察沃索的作品,可发现有人工处理的痕迹,这正像人类活动的干预对大自然的环境造成的结果。沃索感兴趣于将表面上相互矛盾的不同力量综合在一起:自然与文化,过去与未来,以及界定艺术和艺术创作本身的终极矛盾——虚拟与真实。他试图将所有这些相互压缩,创造出既非乌托邦,也非失乐园,而是美丽、神秘、迷人,并有些令人害怕的景观图像,就像生活本身。
[FS:PAGE]
 四、迎接摄影2.0时代的到来

    综上所述,数码技术从19世纪中叶最早出现的编程概念,发展到发明电路、电脑、网络、数码相机和各种软件,至今也已经历了150多年[7],并在30多年前开始应用于摄影艺术创作,如今,数码摄影已开始被人们接受为艺术。不过,数码摄影的含义有不同的层面,首先,随着全幅单反镜头相机的出现,新闻和报道摄影师拍出的照片从画质和效果上来说,已能够与传统模拟摄影相机和胶卷拍摄的照片相媲美。他们现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时,已经基本恢复到使用胶卷相机的节奏,不经常看机背的显示器。对于这类摄影师来说,数码摄影仍然可以称作“摄影”,只是采用与传统摄影不同的媒介来创作,手段不同了,但他们的目的仍然是利用这些手段来捕捉影像,进行新闻报道或讲述所报道的故事。

    对于这一类摄影师来说,他们必须坚守新闻报道摄影的内容不许修改的最后一道职业道德的底线,才能保证新闻报道摄影真实性和可信度,今后,这类摄影师甚至应当在发表作品时,标明没有篡改内容。在数码技术容易造假的时代,史实及其背景的维护更为重要,新闻报道摄影将作为历史的档案文本被珍视。至于传统的“纪实摄影”的手法可以通过数码技术进行开拓,关键要以摄影师的动机作为原则标准,如果纪实摄影失信,它将失去其作为批判社会现实的宝贵作用。

 

室内第2号,阿齐兹+库彻(Aziz + Cucher)

    对于另一类摄影师来说,他们是用数码相机来收集一些影像素材,如同画家素描采风一样;或者用胶卷相机包括大画幅相机拍摄,然后,将底片扫描变成数码文档。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最终仍然是通过数码技术进行后期处理,再将创作理念或观念变成最终的影像。这些摄影师,包括采用摄影媒介的艺术家,不愿认为自己是摄影师,他们更愿意被称作造像师或艺术家,而且,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摄影”作品。

    正如所有刚出现的媒介均要借鉴上一种媒介一样,早期电影像银幕上的戏剧;早期的电视像电台;早期的摄影模仿绘画。数码摄影同样仍处在初级阶段,许多艺术家仍然要将他们的作品处理得不露手脚,像“拍”出来的一样;有些艺术家将数码技术处理过的作品用胶卷翻拍,然后用传统的方法洗印出来。这些都表明使用数码技术创作的艺术家仍然还不自信,数码影像尚未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但是,除了上文提到的不同之处以外,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在复制和传播方面也十分不同。传统摄影的照片每翻拍一次,便会损失一些细节;数码影像则可以在拷贝后与原件完全相同,而且,可通过因特网实时进行传播。因此,作为一个新的媒介,数码摄影的潜力尚未充分得到挖掘。美国著名摄影评论家和传媒专家弗雷德·里钦(Fred Ritchin)在他的最新著作《摄影之后》中提出“超摄影”的概念,他认为,数码摄影是基于离散、可变的影像纪录,这种纪录可被链接、传递、重新定义和重新改变。数码摄影可视为元影像,由无数的像素组成,每个像素均可改变,在电脑荧屏上可成为其他地方的通路,数码摄影通过超链接(hyperlink)和混合媒体(如 “多媒体”)等手段, 可构成“超摄影”。
在这种摄影中,摄影师只是影像的始作俑者,开启对这些影像所涉问题的讨论,每一个影像均隐藏着许多信息,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一样,这种影像更像是地图,可以检索、思考和探讨,能够用鼠标将影像的许多内容打开,有助于确定和扩大该影像的含义。观众甚至被摄对象均可参与讨论,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或推荐给他人,扩大读者群,最终由观众来决定影像的真正含义,这样,我们就能从多角度,更好地了解和接近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真相。

    绘画从十九世纪末出现印象派以来,一直不断演变,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等流派,这种演变不是因为绘画技术的改变,更多是受观念和态度变化的影响。摄影也正在经历观念、态度和技术的革新,摄影2.0时代已经到来。当绝大部分人已不使用胶卷相机;当数码相机和手机相机无处不在;当手机4G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可利用其宽频快速将手机拍摄的照片传到世界任何地方,我们不应当再问“数码革命”是否已经来到,我们不应当再惧怕甚至抵制数码摄影技术,而应当问自己如何应对数码技术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数码摄影提供的各种可能性,来再现我们急速变化的世界。

    或许这才是我们大家应有的态度。

    [1]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 托马斯·弗里德曼,《地球是平的》,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4] 弗雷德•里钦(Fred Ritchin),《摄影之后》(After Photography),美国诺顿出版社,2008年;乔纳森•利普金(Jonathan Lipkin),《摄影重生:数码时代的造像》(Photography Reborn:Image-making in the Digital Era), 美国亚伯拉姆出版社,2005年。

    [5] 罗兰•巴特,《明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6] 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7] 查尔斯•特劳巴(Charles H. Traub )和乔纳森•利普金合著,《在电路的场域中:电脑、艺术和文化》(In the Realm of the Circuit:Computers, Art and Culture), 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 2003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08:19 , Processed in 0.0191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