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建伟) 陈建伟 森林调查队员出身,担任过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环境与野生动 植物监测中心、湿地监测中心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现任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巡视员。 现社会兼职有: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林业文联副主席、中国林业生态 摄影家协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建立中国最早的生态摄影网站,最早提出生态摄影的理论框架并正式发表,是“生态摄影”的首倡人之一。 1、生态摄影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天才的物理学家霍金最近发出了“人类在地球的生活时间只有200年”的惊人预测。霍金的预言中包含着严正警告——人类无止境地掠夺地球资源,终将导致自我毁灭。 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濒临灭绝的物种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全世界所有已知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分别有21%、30%和12%濒临灭绝,而在爬行动物、淡水鱼和无脊椎动物物种中,分别有28%、37%和35%处于濒危境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呼吁各国ZF充分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并且切实采取措施保护和挽救濒危物种。然而,至今为止,世界各国都没有完成预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发展从农业文明经过短暂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一种高速度、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各种矛盾也在积聚并呈爆发趋势显现出来,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年来集中出现,如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污染、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旱、涝、雪、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数量锐减、物种消亡,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等等。尤其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生态危机迫使人们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新的文明抉择。 作为记录人类文明成果的有力手段,摄影艺术能够及时、直观、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作品中又包含文字不可比拟的大量时代信息。为了记录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引起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把我们认识生态问题的轨迹留给后来人,“生态摄影”应运而生。这是时代赋予摄影的历史使命。
冷雨中的一家 初春的秦岭,树木枯黄、食物稀少已经很长时间了,偏又冷雨霏霏,在粗大的树枝上又冷又饿的一家人只好紧紧相拥在一起,相互取暖,毛发已被雨水打湿,天还在落雨点。猴群好像都注意到了远处的我,连抱在母亲怀里的小猴都伸出头来张望,而大公猴却根本不愿动一动正在捂暖的身体,只是尽可能用眼睛斜着向这边观察着。川金丝猴,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易危、CITES附录一所列物种。陈建伟 摄 2、反映生态关系是生态摄影的价值所在 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中,滇金丝猴生活在茫茫林海中,云杉林上垂落着滇金丝猴最喜爱的食物——松萝,金丝猴一家正向那边张望着。这幅作品传递给人的信息相当丰富:滇金丝猴的个体特征,滇金丝猴个体之间的关系(有别于川金丝猴的家族式生活),滇金丝猴的食物与云杉的关系,云杉与滇金丝猴栖息环境的关系等。这幅作品最早把栖息在滇西北森林里的精灵——滇金丝猴呈现给世人,呼吁大家关注[FS:PAGE]这片即将被人类举起斧头伐掉的森林和滇金丝猴的命运,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含义。作品获2001年英国BBC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大赛的分项冠军奖,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进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类似的作品还有周海翔的《天鹅在暴风雪中强行起飞》,卢广的《关注中国污染》专题摄影(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杨勇的地质灾害摄影,罗红的非洲野生动物摄影,奚志农、罗小韵、徐健、肖诗白、唐志远、武明禄等拍摄的野生动植物等等。 这些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感动公众、影响社会,是因为它们浓缩地反映了我们周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这些故事里无一不在讲生态关系。它们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物种内部关系、物种与其生态状况的关系,更反映物种状况与社会、与人的生态关系。这是生态摄影的最重要价值。 3、生态摄影是一种崭新的摄影理念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也可简单解释为“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关系”。这就是生态摄影的最根本基础。生态的范围从微观生物到宏观世界,人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分子,自然也在其中。 以前我们的野生动物摄影、自然摄影、 风光摄影、 花卉摄影、显微生物摄影等等,难道都没有包含这种理念,为何要搞一个新名词?是不是与大自然有关的摄影叠加在一起就叫生态摄影?我认为不是。生态摄影就摄影题材和对象而言,当然包括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花卉甚至 人物等,也离不开以反映这些对象特征为目的的摄影行为。但生态摄影追求的绝不是表面呈现或简单叠加,其追求的核心在于从生态角度建立一种摄影理念。生态摄影本质上强调的是“关系”,这种“关系”是用摄影手段来反映的。当然,要反映这个“关系”就必然包含拍摄者对生态关系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反映出拍摄者内心与客观生态之间的情感。生态摄影的目的不仅为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应引起人们对生态的思考。可以这么说,生态摄影追求的不仅是画中景,更是画外意。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摄影必然面对人类的行为,不仅因为人也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而且因为人是生态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力最大的一环。人和其它物种及其生存环境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急剧增强,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能力和欲望大大膨胀,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极大的破坏,生态问题成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 科学技术进步,摄影硬件、制图软件给我们的拍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当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们在山河雄浑、旷野茫茫的光影形色背后是否还应该读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物种消亡、荒漠化扩大的内涵? 在传统的摄影审美观念里,可可西里被猎杀丢弃的藏羚羊头骨、母羊及小羊被猎杀的现场,是不美的,但这些摄影作品被争相刊载,对引起社会、公众关注藏羚羊的命运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周海翔对“垃圾鸥”的拍摄以及对曾经获奖的《天鹅在暴风雪中强行起飞》的剖白,难道不值得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反思?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批判的是人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和人是自然界主宰的观念。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分子,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人在自然面前也不能束手无策,任由自然摆布、无所作为。原始文明[FS:PAGE]、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直就是人在探索与自然的关系中前进的,而今生态文明提倡的应该是“师法自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发展、才能达到高度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崇高境界。 4、科学、客观、真实是生态摄影的根本 生态摄影在摄影分类上应该属于 纪实摄影,科学、客观、真实是生态摄影的根本。摄影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 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里讲的不仅仅是摄影者与拍摄对象的距离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理念,强调现场感、客观真实。生态摄影不到第一线去,不去近距离实际观察思考,肯定拍不出好作品来。 我们更要反对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如“藏羚羊过青藏铁路”等作品,是完全不符合生态摄影必须客观真实的根本原则的。为了拍摄野生动物,有人用哄赶惊吓的手段;有人甚至把鸟儿绑在树上;有的为了追求作品唯一性,拍摄以后就把景观破坏掉。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摄影天赋,也不具备从事生态摄影的资格。 有的生态摄影家、生态摄影团体提出以“真、善、美”作为生态摄影的原则,我不敢苟同。如果把所谓的“美”作为准则,就可能与生态摄影反映客观真实的理念相违背。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往往有意无意掩去客观真实。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头骨、被杀害的小藏羚羊,卢广、周海翔、杨勇那些让人震惊、引人思考的作品,不能以“美”为标准来衡量。否则,必然要将生态摄影引向歧路。 美学对美的定义是这样的:人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需求的满足”、“愉悦反应”必然与每个人的思想理念、受教育程度、社会生活背景相关,也就是说,人对美的感受是有强烈的主观性、时段性的。人们对美的认知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美”不能作为评判生态摄影作品优劣的原则,只有客观真实才是生态摄影的根本。我们绝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美”而丢掉客观真实,丢掉时代赋予生态摄影的历史使命。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11:19 , Processed in 0.0168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