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看上海”系列专访之三:图片、文字我之见
“少特写,少长焦,小光圈,记录细节” 娌娌:很多摄影师强调画面的简洁,截取局部、细节去表现,而您一直强调“少特写,少长焦,小光圈,记录细节”。 雍和:对,有的人喜欢特写,喜欢局部,有些人喜欢静态,还有很多人喜欢呆照,面对镜头,没有任何表情。我觉得都可以,但是纪实摄影不该是这样。选择局部,追求画面的明了、干净,有道理,但这是从艺术的眼光去衡量。要把我想表现的东西一下子触动你的心,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冲击力一部分来自于视觉,但很大一部分不来自于视觉。视觉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是传递的平台而非内容本身。纪实摄影更多的应该从历史、社会学的眼光去看问题。 贺延光经常反思一件事。他的第一张见报照片《大碗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拍,缺少细节,没把天安门拍进去,只是拍了一个很干净的大碗。天安门是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地方,中国的政治中心。当时可能像“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这种标语可能还在,这些都是内容之一。所以只有视觉的枝节,光线特别好,影调特别好,神态特别好,但是没有抓住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这是不成功的。 80年代的很多好照片都注重光影、构图,拍一个很好的特写,但是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周边是什么情况,这些都不知道。举个例子,拍江泽民走在路上,光一个特写,谁知道他在背景中南海还是在上海的南京路,这有什么意义?如果是在南京路,边上有老百姓的南京路,还是空无一人,被警戒清空的南京路,这都是内容之一。 娌娌:细节和全景图片要平衡。 雍和:对,当你举起相机框取,一切都要在你的控制之下,要做加减法,什么东西进来,一定要有利于你表达的东西。如果你拍的时候没有很好地理解,裁剪的时候应该要想到这个问题。这是视觉上的编辑,不是文字上的编辑。影调的编辑,四条边构图的编辑和你的思想观点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旁边的老太不需要,干扰了画面?因为这个老太和画面中其他东西没有关系。为什么把老太拍全就更好了,因为这个老太回头一看,江泽民?她非常吃惊,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怎么会出现在南京路?这个老太就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点,你不能把她裁去。 拍照的时候尽量形成思路,但是不可能全想到,有时是突然出现的画面,是事后才能想到的。所以要后期编辑裁剪,文字梳理。这是你整理编辑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 “一图胜前言”仅限艺术范畴 金晶:很多人觉得您的图片说明写得特别好。 “一图胜前言”,这句话是从纯图像艺术欣赏的范畴来说的。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产生歧义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产生的歧义越多,艺术价值越大。但是纪实作品是不需要想象力的。纪实摄影的力量自真实,你是摄影记者,要把准确的信息、观点传达出去。在阐述中从具象中抽象出一定的观点与看法,这些逻辑的推理就是用文字来表达,而不是图像。 图像是感性的符号,没有逻辑。不管是批判还是质疑,提出观点,图像都无法完成。图像只能表达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要表现下岗工人的痛苦,除非画面里的人手中拿着下岗证。所以很多人拍照把LOGO,把政治标语拍下来,这也是文字符号的一部分,和照片写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一图胜千言”在新闻纪实摄影里是不成立的。 像这次日本大地震,我没去。因为觉得价值不大。我不懂当地的语言,没法驾驭采访。人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和周边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张照片的纪实价值在哪里,都需要文字去规范,而且文字帮助你思辨,所以我写文字非常小心。 文字篇幅不多,说明只要几十个字,最多一百字,要精简,除非是要写报道。一般交代新闻的几个要素就可以了,有些可有可[FS:PAGE]无的文字,其实是介绍事件的背景,帮助人家理解。有些人不懂背景会误读信息。比如,“政治取向决定一切的年代已经过去”,你再点一下,这就是介绍时空的背景,很多国际通讯社也是这样做的。人类文明是相通的,很多台湾、美国、日本走过的路都一样,他今天在走的,可能是我们将来要走的。也有可能我们今天走的路是他们明天学习的榜样。 现在写文字有一个好处,有网络,资料搜集方便。我们以前要做卡片,我父亲就做了很多卡片,这类关于什么,那类关于什么,方便检索。现在多方便,打个关键字就行了,几箱卡片都不要做了。但是,这种思想、方向要有。要查严谨可靠的,或者是年鉴。 娌娌:您这次展览的照片说明是拍的时候写的还是后来写的? 雍和:回过头写的,我觉得这也是纪实摄影的魅力之一。如果什么事情都被大家认得清清楚楚,全民都拿照相机了。很多人朦朦胧胧、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把这些照片拍下,回过头突然发现,拍的这个点是非常重要的。照片说明这次这样写,拿到伦敦博物馆又是另外一种写法,可能更世界,更英国的眼光去写。所以纪实摄影有些是你理解之后去拍的,有些是意外的收获。有些照片今天拍了没觉得有什么,过了十年,却非常有价值。以前拍胶卷,有成本,拍得比较小心,想得比较多才拍。现在想得比较少,但是经验要比以前多得多。以前想得再多也没现在想得少更精确。经验很重要,要不断总结琢磨。 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哥们、姐们够义气 娌娌:从日报的摄影部主任到《新民周刊》杂志视觉总监?这两种媒介对图片的要求有何不同? 雍和:报纸强调时效,今天明天的,后天的再说。杂志更强调深度,会想得更远。我刚到杂志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图片库,就需要事先做功课,打电话约稿,建立图片来源渠道。不像现在,还可以在网上直接购买图片。我觉得需要人脉,也需要建立图片源。 娌娌:您觉得图片编辑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 雍和:编辑应该是指派摄影记者的。发生了什么事,让摄影记者去拍。我以前和路透合作,图片编辑会告诉你,什么是需要的,大的很大,小的很小,这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指挥摄影记者。而且有时候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在指挥,因为他确实用得好。但这一切是基于:你很慎重地对待他的照片。图片编辑随意处理摄影记者的照片,这是摄影记者最反感的地方。你很认真对待,即使说他不好,能说出几条,说出照片的问题。那么,如果这个摄影师尊重自己,他会去想,去琢磨。但是一个好的摄影记者要会编辑,拍什么,怎么拍。 娌娌:国内目前专业图片编辑多吗? 雍和:国内现在有很多找图员,我觉得如果能参与事前的策划更好。还有,图片编辑应该随时为记者提供善意的建议,还包括后勤的保障,比如文字方面我帮你联系。你是在为记者服务,同时也是在指挥他,但是让他觉得你不是在指挥他,而是为他服务:这哥们、姐们够义气,帮我一把,又找到一个点。这就形成良性循环。就算有时不到位,他也会理解原谅,毕竟任何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首先是认真对待,尊重他。 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 记者比编辑强。刚刚给我打电话的是解放日摄影部主任。他是文字出身,做摄影部领导,很多人怀疑,打击他。我和他说,你评论写得好,夜班头版做得都不错,只是对图片视觉方面不熟。你不是记者,是编辑,懂就可以了。欣赏古典音乐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为什么一定要拉小题的才能欣赏音乐呢?交响乐一定要指挥才能欣赏吗?况且,评论写得好,有文采,有思想,有眼光,可以举一反三,把这些都运用到摄影上,多好!现在大家都非常服他了,他确实有水平,只是以前图像接触不多。 记者当然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到现场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判断,而编辑在[FS:PAGE]更大的框架上指挥记者。国外的记者出去,都会和编辑时刻保持联系。编辑会在后方建立一个服务的平台:搜索信息,提出忠告,寻找背景材料,寻找合适的人物、路线、注意事项。指挥方向,编辑要做好很难。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11:31 , Processed in 0.0178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