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冷不丁地冒出个"新摄影",使一些人亮了一下眼,一些人闪了一下腰。亮眼自然舒服,闪腰会有些难受,这两种反应也都会引发一些呻吟或叫喊,呻吟或叫喊之后也都要思索一下。一思索,问题就来了:
"摄影是这样的?!" 关于摄影的根本性问题一下子全出来了,大有颠覆已有摄影之势。 摄影究竟是什么呢?是该想想了。 一、"新摄影"--借来的"羊头" 策展人高波在《图像·快乐共享》一文中写道: 此次面对策展的范略与类别,让我很难取一个清晰的界限划分,索性称之为"新摄影"。但所谓"新"又是相对"旧"的,这又是一个类别。 由此可见,这个展览取名"新摄影"是有些勉强的,连策展人自己也认为它不是一个"清晰的界限划分"。可要展出就必然有一个称谓,一块招牌,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也。后来众多观众的"大为不解"、认为"名不副实",实在是有些不明就里,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什么样的新玩意儿没有见过,一个"新摄影",借来的"羊头"罢了,还真不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列位看客与买主也大可不必当真。 所以,所谓的"新摄影"到底值不值得观看、评说、解析,要紧处不在它的名称,而是在于它的"肉",它的内涵。 应当说,不论"新摄影"的名称与名分如何,它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的指向也是明确的,它要颠覆摄影。
二、颠覆之心,人皆有之
我说"颠覆",是把它界定于艺术范畴之内的。 就摄影而论,可颠覆的事儿太多了。譬如我们不满既有的思维模式、表现或表达手法,不满"艺术"与"纪实",不满"工作总结式"的新闻摄影,不满各自走向极端的"红光亮"与"土老破旧",不满理论与批评的苍白无力,不满矫情、虚假、肤浅…… 从这个意义上讲,颠覆就是创造。其实每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都是在做着颠覆的事业,譬如你、我。 "新摄影"颠覆的矛头直指摄影自身,它是要剥开摄影的老茧,抽出新丝来。 一部艺术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不断颠覆与被颠覆的历史,摄影也是如此。如果真的能够颠覆掉现有摄影,那将被当作是一件大事、好事、幸事被载入史册。 颠覆是必然,活儿也总要有人来做,就像这次的"新摄影",只是由量变到质变须有一个过程。 三、颠覆的快感 颠覆者的能量有大有小,但是能够颠覆掉旧有事物,乃人生快事。 当然,颠覆只是一面,延续与发展是另一面。相对而言,颠覆是"琵琶反弹",是另一种"杀猪"的方法。罗伯特·弗兰克的"反决定性瞬间"相对于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即是如此。 颠覆须有"道"。所谓"盗亦有道"也。"新摄影"展览中很多图片给人以惊异、震撼,若论其好,当属作者们思想的穿透力,其作品所具有的直接、深刻、犀利秉性当使摄影人汗颜。用一个朋友的话说,就是"很多要说的话用一两张照片就说透了,不绕来绕去,痛快之至。"这就是说,每一个作者都是有想法的,而且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这样,是让他们与一些摄影者有了区别。 "新摄影"之失在于它的庞杂,它原本不应该是以量来取胜的。新的艺术应该是一柄利器,以崭新、纯粹、尖刻来示人,而"新摄影"却反其道而行之,多,无序,鱼目混珠,试图"一网打尽",不仅授人以口实,且事倍而功半。 摄影者习惯于从外表看事物,习惯于在构图、用光、等表现手法上萦来绕去,有意无意之中就失掉了对事物内部深刻关照的能力,于是就有许许多多很"空"的照片出手。这大概也就是"新摄影"展览中一些作者所谓"先有一定的想法"的深层缘由。至于有人认为"先有一定想法"等同于以前[FS:PAGE]的"主题先行",我认为也不宜如此简单的下结论。 与"颠覆"一样,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主题先行"这个词汇已被赋予了意识形态色彩,要回归其本意,是有些尴尬的。此是题外话,不说也罢。
四、颠覆是建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说实在,就摄影而言,不如意的东西太多了,也即值得颠覆的东西太多了,这会使具有颠覆能力者大有用武之地,就像"新摄影"一般,稍一发力,就会有人折腰。 在如今,"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正在滚滚而来"(舒阳《新摄影?》),影像的泛滥首先会使一些既有的东西受到冲击。我想,"新摄影"引来众说纷纭,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半,若能因此而有所建构,那就功深至伟,为摄影造大福了。只是从"颠覆"到"建构"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相比而言,颠覆重在外力,而建构必需内功。 五、建构的可能性及其合理性 亨利·卡迪尔·布勒松以"决定性瞬间"为观察方法,构成了"摄影史上的一道门槛";A·亚当斯创建"区域曝光法",造就了摄影技艺的峰巅;还有威廉·克莱因的火爆、尤金·史密斯的邃密、罗伯特·佛兰克的恣意妄为、萨尔加多的掷地有声、寇德卡的冷逸澄澈……大师就是大师,大师们以各自的建构,为摄影抒写着华章。 摄影就是摄影,它愿意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它能够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吧。 在"新摄影"中,出现了许多原本不是摄影圈子中人的面孔,据说是"艺术家"。"艺术家"提脚就进了摄影界,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言,摄影也真实太容易了,谁想来就来了,而且把摄影当作工具使用起来易如反掌。 还要那些废寝忘食历尽千辛万苦的摄影人干什么呢? 更直接反应是摄影人一下子也想"艺术"了,仿佛以前的摄影不是艺术似的。以前的摄影作品是一张纸,不值钱。君子固穷,摄影固穷。"艺术"也许能使摄影一下子富起来。 只是世上不仅有泡沫经济,也有泡沫文化,摄影者慎哉!
六、建构的"茧性"特征
"新摄影"无疑是在展示自己的"新",然而说新未必就新。 "新",是事物发端,是从未有过之事物萌芽。标榜某一事物"新"会很容易,可要使之"新"得有价值、有意义,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艺术的发展颇像五月的石榴树,满树火红的花朵一茬茬地开,其中有大量的"诓花"是不结果就落地的。艺术活动之中也会有许多"诓花"的,耀眼一时,寂然飘落。 坚守在枝头的花儿也有其宿命的一面,结果了,成熟了,成了众人瞩目的风景,成了可供研究的标本,成了迎风飘展的旗子,也成了被人瞄准射击的的靶子…… 这种现象就可以称为"茧性",创造的过程就是吐出一根根长长的丝,也慢慢地结成茧,直至成熟--死亡。成熟就意味着死亡,建构正是为了被打破。摄影史就是这样写就的,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七、不算结尾 我正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一个朋友带来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她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不久前进行AB卷测试,其中有一道补充题: 田里绿油油的禾苗挂满了露珠像……。 小孩补充的是"像星星",被老师判为错误扣了分。儿子问母亲,母亲拿不准,来问我,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应是什么答案,朋友怏怏而去。 世上存在的很多事物本没一定之果,勉强究之是庸人自扰,就像一定要弄出"田里绿油油的禾苗挂满了露珠像什?quot;之类,荒唐好笑么? 荒唐,但不好笑。愿摄影不要如此。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15:41 , Processed in 0.0159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