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尼康即将发布的微单相机的传感器焦距乘数是2.7x(M4/3是2x, DX是1.5x,FX是1x)。我相信这则传闻吗?基本上是的。虽然并不确定最终尺寸会是2.6x、2.7x或2.8x,但我非常肯定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让我们退后一步来看。胶片时代,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拥有35mm和120/220两种尺寸。35mm底片的边长是36mm,比这个尺寸更大的是诸如645的底片,其边长是56mm。你可能会注意到它们的边长比是1.5x。后来又出现了称作APS的新的底片格式,它与35mm底片的边长比也接近1.5x。1.5x这个数字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底片尺寸略有差异并不会对成像产生较大影响。在数码世界,我们有DX(尼康)、APS-C(佳能),和Foveon(适马)。它们的焦距乘数从1.5x到1.7x。然而1.5x与1.7x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是视场角度的不同,在广角镜头上可能会造成一些困扰,但很明显在捕捉光子数量上并没有很大区别(1.5x实际是1.55x,1.6x实际是1.62x,这正好更能证明我的观点)。尼康DX、佳能APS-C和适马Foveon在捕捉光线上基本没有区别(你甚至可以在所有相机上都使用相同的适马镜头以避免镜头差异)。理论上,数码相机传感器之间的差异和以前底片之间的差异是相同的。虽然相机之间可能会有视场角度或感光层的差别,或其他一些细微差异,但它们的拍摄能力基本相当。 因此,1.5x相比1.6x与1.7x并没有实质性的优势。物理尺寸上如此细微的差别,也无法制作出明显更小更轻的相机和镜头。所以,事情并没什么不同。 那么多大程度上的改变才能真正产生足以引人注意的差异?在摄影领域,数字1.4在许多方面都是有意义的。事实证明,传感器尺寸差异在1.4左右,就会对成像造成影响。每一次1.4x的改变,都会令感光区域加倍,听起来十分像光圈的“1级”(严格来说并不都是1.4x,但差异可以忽略,我们在传感器上也能看到类似于光圈级数的改变)。所以如果我们按照相差“1级”来制造相机,会得到这样一个序列:中画幅(MF),全画幅(FX),截幅(DX),m4/3,以及尼康的2.7x产品(请不要用数学计算告诉我0.92并不约等于1。我并不是说这些产品的变化都是精确的1.4x,而是说接近1.4x的变化是合理的)。
当我们列出这张各品牌的产品表时,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所有品牌都有便携相机,所以这一行可以忽略不计。佳能试图占领APS-C与FX格式市场。索尼也是,虽然他们不像佳能还有一个“APS-H”格式。奥林巴斯把他们所有的赌注压在了m4/3相机上。宾得则进入了高端(MF)、中端(APS)和低端(便携相机)市场。但是在便携相机和APS之间只存在一个竞争者,而这是一个很长的产品跨度。便携相机最大的传感器尺寸是1/1.7",也就是4.7x。如果前面我们假设的“1级差异”理论成立的话——我认为是的——那么我们能列出这样一个产品顺序:MF,FX,DX,m4/3,未知,未知,1/1.7”。 那么尼康新相机格式的定位是哪里呢?看起来应该是在DX和Coolpix之间。只要他们把握好相机和镜头的尺寸,我认为这就是合理的。我不确定它是否需要可换镜头。也许这类相机的目标人群并不需要1支以上的镜头。但是,推出在现有格式基础上改变1.4x的产品,比推出已有格[FS:PAGE]式要好,尤其是当这个市场空档非常大的时候。 我真正在意的问题,是看起来尼康并不认真对待DX单反以下的相机产品。与其他竞争者相比,高端Coolpix相机毫无出彩之处。我们的Coolpix设计总是处于“接近但不够”的水平,所以我并不看好这个新产品会有什么不同。你敢打赌尼康正将目标瞄向与松下GF3和奥林巴斯E-PM1相同的市场吗? 作为一个将口碑建立在产品基础上的严肃品牌,尼康现在的主要产品线是D5100,D7000,D300s,D700,D3s,和D3x。产品线不错,但除了D5100外都存在体积和重量的问题。而且除了D700、D3s和D3x外,其他相机的镜头都不受重视。尼康去年的产量达到2000万,我敢肯定其中能够代表尼康品牌荣誉的产品不足200万。 但2.7x是另一回事。尼康能不能在这个格式上推出高端“便携相机”?用户也许认为他们会的。但真的吗?这正是每个人都心存疑虑的问题。常看我的博客的读者可能大部分都不会对Coolpix P300感兴趣,对吧? 总而言之,我的观点是目前所有认为2.7x传感器不合理的意见都不正确。拥有3种差异化明显的产品,并针对每一种产品进行优化,是一个合理的决策。如果尼康能推出比高端便携相机高出一个档次的产品,同时还保持整体体积相差不大,对摄影师来说会是一个大利好。我们的背包中会多出另一件有力的“武器”。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尼康的目标用户感到担心的原因。如果那些其实并不懂摄影的人,一直在说这件“武器”不好的话。 关于作者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4 18:38 , Processed in 0.0178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