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知感悟生活的真谛;用技术触动快门的灵性;用图片穿越思想的缝隙。”
——题记
2001年傅拥军离开家乡《龙游报》社来杭州参加《都市快报》面试。那次面试没有考试,只看照片,过程很简单,最后傅拥军被录取了。总编觉得傅拥军是个细心人,照片有细节。 傅拥军非科班摄影,当过司机、警察,这些经历对摄影记者的他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刚来的时候,心很虚,毕竟从乡下到省城了,以前连公交车也没有坐过。”说话间,傅拥军特别强调了一下,“真的。” 傅拥军特别喜欢拍照,远远超出工作的范畴。他随身带iphone手机,看到有意思的就拍下来。“我喜欢拍照片,每天总要拍几张。”傅拥军一般早上5、6点起床,送完女儿上学,就去西湖转一下拍些照片。 他有很多相对固定的拍摄点,《西湖边的一棵树》正是他其中的一个拍摄点,这组照片正是他从自己日积月累的两三千张照片当中选出的,获得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 “一棵树,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树下的人也不断地变化着。其实反映了人和自然的某种关系,我只是表达出来这种关系。简单的东西也能感动人。” 傅拥军经常对摄影记者说的一句话是,“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
“每次看到很有意思的画面,我们都没有反应过来,傅老师已经掏出手机开始拍起来了,很平常的东西在他眼里却‘非常奇妙’。” 刚进报社不久的陈中秋对第一次面试的场景依然印象深刻。 参加完面试,傅拥军请大家吃西瓜,突然他注意到旁边的一只红色垃圾筐,筐底垫着一张旧报纸,褶皱的报纸上,一幅扭曲夸张的人像合着垃圾筐底部的红格子,一张构图非常棒的照片,傅拥军不假思索地把手机伸进筐内拍下了这张照片。“一般人不会有这个意识,谁都不会想到吃个西瓜,丢个西瓜皮还要去拍照片。” “傅老师非常热爱摄影,他完全融入在摄影里面。”研究生刚刚毕业进入快报的俞瑾在一旁补充。她对傅拥军的最初印象来自2007年快报组织的“反哺母亲河,用影像帮助开化”活动。 在那次活动中,傅拥军是他的带队老师,带着她拍了3天的照片。“他是个温暖、细腻的人”,俞瑾一边说,一边帮陈中秋剪裁扫街抓拍下的作品,一个穿着细花裙子的女孩侧身转向池边喂鱼的瞬间背影。
不像领导的领导
“我们的摄影队伍很年轻,他们有创意,有个性。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很多东西。”傅拥军说完,转过身去,找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递给记者,“这是我们的摄影记者从玉树回来后拍的,给他们做了一期封面。”在这本刊名为《队伍》的《都市快报》内刊上,摄影记者朱丹阳、夏阳和国内部的一位同事冯志刚3个大男孩随意地摆着POSE。 然而,在众摄影部记者眼中,老大傅拥军深深影响了他们。“不仅仅是对摄影的态度,更多的还是如何做人,热爱生活,关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本届国展青年组金奖获得者朱丹阳说。 接到朱丹阳获奖的电话后,傅拥军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我就知道他肯定能拿奖。”原来,早在去年《都市快报》摄影展上代表摄影部讲话时,傅拥军曾经说过,朱丹阳很有潜力,一定会出好成绩。没想到一语中的。 对此任烨也感同身受。2008年,进入快报不到一年的任烨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复评铜奖,那时,傅拥军已经收到荷赛获奖的通知了。有一次大家一起吃完饭,他带有醉意兴奋地对任烨说:“你第一年进快报就得奖,我真的很高兴,这比我自己得荷赛奖还要高兴!” 在任烨眼里,老大傅拥军就像父亲,“他什么都管,有时候连续工作,就会主动提出:你[FS:PAGE]该回家休息了,注意身体。生病了,他会打电话提醒你吃药,多喝水。”“老大会要求我们做好早期规划,当然他不会苛求,他觉得只有你自己想要才是关键。” “老大经常和我们说笑,从不摆架子,大家一起工作很开心。大家当成一种理想来做,也就不觉得苦了。”在任烨的印象中,傅拥军一般都在晚上12点之后离开办公室的,有时他的妻子和女儿会来等他,等到她们都睡着了,傅拥军还在那继续工作。正说着,任烨突然想起来,“其实今天是休息天,老大不休息,大家也没有休息的概念了。” 当时正值快报出10周年特刊,傅拥军是视觉版的负责人,当晚7点要签稿。接到韩丹电话时,已经临近签稿时间,但他还是立刻赶过去,并当面向对方道歉。“这件事他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他的出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位带着浓厚北方口音的摄影记者一字一顿地说。 “我们领导最大的特点是不像领导,他跟我们非常亲近,心态非常年轻。这个团队给我像家庭一样的感觉”。1988年出生的大男孩陈中秋说起领导一脸的真诚与崇敬。
作品如人品 《都市快报》对摄影记者的要求比较高。快报摄影部记者不仅要能拍照,文字也要漂亮。首先是记者,然后再是摄影记者。 摄影部的记者每年有常规任务。首先,每个人一年中必须对一个专题进行长期跟踪拍摄。“现在的摄影人功利性太强。长期关注一个专题会让他们心沉下来,只有心静下来才能拍好东西。” 其次,每个人一年中必须通过镜头帮助一个人。“‘先做人,再做事’,这其实就像每个普通公民对社会的回馈,也是一名摄影记者的责任”。傅拥军说。 对此,任烨深有感触。有一次,她接到一个采访任务。一个名叫恬恬的小女孩和妈妈一起出了车祸,爸爸在赶往医院的途中也遇上车祸,当时情况很严重。赶到医院采访时,小女孩抗拒拍照。 “当时老大主动提出,你可以不上班,一个星期陪着她,她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不采访,不拍照,任烨每天用文字记录下与小女孩之间的点滴。最终,小女孩恬恬从最初的反感抗拒到逐渐接受了任烨,最后和任烨成了好朋友,至今还有联系。 “这么多天下来,恬恬就像自己的妹妹一样,听到她故作坚强的语气的那一刻,我感觉心都撕裂了。”任烨在自己的日志中记录下当时的心情。“这些点点滴滴让我明白很多,作为记者,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益匪浅。”任烨说。
摄影部的“家庭作业” “今天起,我们得拼一下了!摄影记者最大的敌人是懒惰,不动脑子按快门……这个行业发展变化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大家要一起提高……拍一组上下班的照片,拍一张同事的肖像,拍自己房间的一件东西……” 这是傅拥军给摄影部记者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傅拥军告诉记者,这些主要是对大家进行视觉训练,培养提高对新闻的判断力。“我们会进行评选、打分,并在内部设立奖项。如果这些指标不完成,就不能评先进,相应的福利待遇就不能享受。” 一旁的朱丹阳接过话,“我们必须得在规定时间交稿,如果没交,就会‘剥夺’获奖资格。我有一次就被‘剥夺’了。” 另外,对这些照片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有名有姓有地址,能把照片寄送给本人。“因为拍好一张照片需要彼此沟通,得到对方的信任,也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同样,我们记者去采访,只有了解了事件本身,才知道怎样去拍照片。”傅拥军向记者解释其中的原因。“所以我们记者拍出来的照片比较人性化,有特点,实实在在。” 在一次赴西藏的拍摄中,傅拥军这样写道:“我轻轻走进朝拜的人群中,先给一个微笑,对方也微笑,我就摆摆相机,对方摇摇头,我便放下相机。对方如果还微微点头,那我就守在面前等待朝拜的瞬间。先给拍摄对象一个真诚的微笑,这是我已经养成的采访习惯。” 我们摄影部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容真实,不能胡编乱造。照片不能有假,不能PS,不能和其他记者交换图片,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发现就处理。在这种严格要求下,摄影部记者的进步很快。 “这次参加国展,我们没有全部参赛,下届国展如果发动大家都参赛,相信我们还能有更好的成绩。”傅拥军显然对这支年轻的队伍充满自信。 快拍快拍:“有意思,没距离” 《都市快报》走的是亲民路线,注重人性化报道。与快报“生活因温暖而美好”的理念相吻合,摄影部的总基调是“温暖,有意思”。 由于报纸版面有限,无法全部刊登读者投送的照片,摄影部在《都市快报》在线分设“快拍快拍”网,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发布的平台,投送照片的“快拍小友”可将照片上传或者通过QQ、邮箱、邮寄方式发送照片,摄影部再选择部分照片刊登。 “这帮助我们结交了一批热爱生活和摄影的朋友,欢迎你也加入‘快拍快拍’。”傅拥军对记者说。 “普通人拍的照片特别真实,我们也喜欢用这些照片。” 傅拥军说,有一天,“快拍快拍”收到一张照片,一个光着膀子的男人抱着孩子睡觉。男人是消防队员,每天训练很辛苦。回家后抱着小孩玩,结果小孩大人都睡着了。他的妻子顾不得做菜,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种照片没有距离感,大家喜欢看。男人看到这张照片会觉得,这个老婆这么用心。女人看到会觉得,这个男人真有事业心。妈妈看到这张照片会想,儿子真辛苦啊!父亲看到会说,儿子好样的。这种照片可能不会得奖,但却是大家都喜欢的,这是能打动人心的照片。”傅拥军说。 每天“快拍快拍”网都会评选一名“今日之星”,累计5次成为“快拍五星级小友”,还享有一次与快报记者共同采访的机会,超五星还可举办个展。在快报摄影部,有两位新成员正是从当初的“快拍小友”晋升而来。 嘉善女孩江玥200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她从大一开始摄影,毕业后先后在杭州、上海、平遥多次举办个展。甚至一度辞职远行,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2008年我在平遥国际摄影节看到快报‘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摄影展,这些出自普通市民的作品很让人感动”。后来,江玥开始给快报传照片。 2010年,江玥陆续在“快拍快拍”网发照片,很快成为第一位“五星快拍小友”,并获得一次和快报记者去青川采访的机会。那次采访让江玥与快报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几天的行程挺辛苦但非常有意义,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同行的几个摄影记者表现都很出色,我更加期待成为这个优秀团队中志同道合的一员。”这位喜欢穿着迷彩服四处旅行的女孩这样写道。在快报4月份的招聘中,她终于如愿以偿。 陈中秋也是曾经的“快拍小友”。2010年3月,快报在线的摄影部落(快拍快拍网前身)和浙江野鸟会共同举办野鸟摄影大赛。 那时的陈中秋还是扬州大学的一名在校生,但他平时经常关注远在杭州的《都市快报》。看到比赛,陈中秋想起自己喜欢的一张群鸽飞过老宅庭院的照片,就上传到摄影部落。 “没想到后来真的登出来了,我非常非常高兴。”陈中秋还是掩不住激动。看到快报的招聘,他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 “我们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拍。可以是生活中的细节,也可以是重大题材。我们提倡包容、多元化,不管是艺术类还是观念类,风光摄影还是创意摄影,只要合适,我们都会刊登。“只有包容,才能让自己吸收更多,释放出来的力量也更大。”傅拥军说。 采访后记: 采访回来,萦绕脑际的始终是一个问题:一个成功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一位富有个性魅力的领导?一群强有力的部下?一项优越的制度?对同一事业的热忱与追求?虽然傅拥军的团队似乎集以上各项优势于一身,但个人以为,在众多要素当中,对摄影的热忱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傅拥军对摄影的执着热爱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无形当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摄影氛围,也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出于对摄影的热爱,俞瑾、江玥、陈中秋一步步走近快报,最终水到渠成:他们在傅拥军所秉持的“热爱摄影、热爱生活”的原则下加入这个团队。让喜欢摄影的人干摄影,这不正是最好的选择吗? 祝愿这支充满活力的摄影团队在新闻摄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21:41 , Processed in 0.0165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