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相比,胡展显然是幸运的,从小的爱好变成了现在的工作。胡展的父亲在县文化馆专职从事摄影工作,受父亲的影响,胡展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常用父亲的美能达X700单反相机拍照。一张张稚嫩的照片带给他极大的满足感,他常向同学、老师展现自己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冲洗的一卷卷黑白胶卷。在同学面前,他自喻为“摄影人”,在内心深处,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职业摄影师”了。 2002年,胡展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理论专业,系统的理论学习让他有机会重新审视当初少年轻狂的“摄影师”经历,一直钟情于摄影的他此时才真正找到了通向职业摄影师的门径。在学校虽然没有机会四处拍片,但他却把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全部摄影书籍和报刊杂志看了个遍,不管能不能看懂,先囫囵呑枣再说。当月的杂志看不过瘾,再跑到浙图去看历年的杂志。 “看一些好片子和读一些好的理论文章,那真是大收获。我觉得大学四年里美院的摄影书籍和浙图的摄影杂志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奠定了我视觉审美的基础。”胡展这样回忆这段经历。“我很感谢我的摄影选修课老师丁珊。因为自己学的不是摄影专业,大学期间很羡慕摄影专业的同学,有很大的影棚和暗房,还能操作大画幅相机,每年去西部创作,而且一去就是一个月。当时大学三年级我们美术理论专业才有摄影选修课,一个学期也没几次,丁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有了把摄影当作工作方向去努力的动力。” 胡展并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但他骨子里却有一股特别爱管闲事的欲望和激情。也许正是这种相互矛盾的性格,他开始尝试用相机来管闲事。凡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他都会好奇地关注,用相机去参与。他觉得用相机把周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回味的过程。进入《浙江画报》社成为一名专职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后,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些人和事,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别人投送的图片去间接参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 “我觉得看和拍同样重要,拍是一种直接参与,看是一种间接参与。看好片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看废片可以提醒自己注意。看到别人没拍成功的照片,要思考如果自己是记者,该如何去拍。既然参与进去了,就应该追求满意的结果。”作为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胡展说。 舞台和赛台是胡展所喜欢的拍摄对象。他一直很喜欢舞台摄影和体育摄影,尤其喜欢现场抓怕的那种动感。剧院演戏,胡展会去买票,虽然没有精力看台上演什么,但舞台的深色背景适合多重曝光的特性一直很吸引他。他一直想尝试用多重曝光去拍摄体育运动,因为多重曝光对背景和对象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没有找到合适的拍摄条件,但他没有放弃!这就是胡展。他一直很留心身边的体育赛事,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执着地去尝试拍摄。 终于,在一次体校的训练赛上,处于高角度的胡展面对深色背景的地板和地毯,穿着白色运动裤的运动员,动静对比、明暗相映几近完美,剩下的就是控制好快门速度,保持评委身形的写实,捕捉运动员的动感姿势......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拍摄机会,胡展激动不已,一停不停地拍,直到比赛结束。正是这次拍摄得来的《小考》,让胡展荣膺国展青年组铜奖。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01:57 , Processed in 0.0163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