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文 论及一个全新的美学地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如何描绘这个地图的可行性建议之前,我们可从一个总体的评论发端,在这个总论的语境之下,我们能够对今天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和SAKYA数码艺术作品(Sakya Digital Project)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我们承认,要想了解不同的艺术呈现结果之间的联系,必须对其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因此,当前对于数码艺术的判断现在还有些为时过早;尽管如此,数码技术现象必然引发某种强大而深刻的视觉变革,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美学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数码技术绝不仅仅是其他媒介过时之后的替代品,它内在的那种革新的潜能,除了改变方式和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实体艺术本身的改变来创造出质性的变革。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身体艺术以及所有国际艺术运动在西方出现,并大规模地扩张以来,艺术本身就开始遭遇严重的身份危机的挑战。科学、艺术与技术开始彼此联系在一起,比如人们开始用电子设备等创造艺术,并以此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艺术展示之路。仅这一交叉点就吸引了不同背景的许多人的兴趣,并且这种方式从尺寸到规模都在一直扩大。其时,实验主义艺术看似可以打破所有的界限,结果,它把艺术家们引向了虚无主义,人们对于意义的判断几乎殆尽。从那时开始,艺术家与他们的公众之间逐渐划出了一条鸿沟,人们互相之间语言不通,无法理解,更甚者,这种无法沟通与无法理解也在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艺术成为社会中格格不入的东西,它不再有能力给出答案,也无法使用可以让别人理解的语言。实际上,艺术观念在不停地改变,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暧昧而具隐喻性的东西,包含多重可能并不兼容的意义,我们原本就无法将它归于某个单一的定义。随着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一种以计算机为媒介创作的视觉艺术——即数码艺术开始萌芽和发展,于是视觉艺术的定义也随之大大超出了布上绘画的范畴。数码艺术内涵相当广泛,包括数码绘图,动画,动感赛博雕塑,激光表演等等。过去,美学体验一直是一种由创作者施与观看者的单向作用,但在现在这个电子时代,技术已经允许双方介入的实现,输入技术的实现将创作者与观看者交换创造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实际上,新的技术让每个人都能够以数字技术的方式操控图像。信息科技与艺术的交叉日益强化了让来自各行各业兴趣不一的人们介入这个创作的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里,图像的产出量与流通量的增长速度都极为惊人,并且实现了创作所用的工具设备在价格上的平民化。这也大大鼓励了大众创造新图像的热情,而其实他们的创作与艺术家过去所作的几乎没什么区别。问题是,艺术家们使用的软件常有一些替代品——它们可能廉价的商业化软件,甚至是共享的免费软件资源。这种状况就更加让人怀疑艺术家其人,好像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并不是天生比别人更有创造性,他们所依赖的也同样是艺术的含义及其系统化了的艺术语言。当工具和创造出来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异的时候,艺术能给的答案就只剩下让它自己的语言和体系更加精美;并且我们必须意识到,最终只有目的才是区分的依据。当代艺术家们藉以保持和 下级分类图文热点热门推荐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01:17 , Processed in 0.0170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