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赤桦 这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 众神喧闹,摄影狂欢。 长枪短炮, 泥沙俱下。人的视觉没有一天不被各类影像滋养或侵犯。全民进入了身体不在现场的所谓交流。传统的社会交流模式,简化或变异到几乎只剩视觉符号。 所有视觉的叙述的动机都隐含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政治文化底色。 那么, 他们为什么摄影呢? 或者说,摄影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摁下快门的呢?是扑捉到某个“决定瞬间”的瞬时快感?还是纪录下某个历史细节的窃喜? 我时常这样疑惑,而不得其解。直到几天前收到文化艺术出版社送来一套书,作者陈小波, 书名竟合了我的心思 ---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不觉莞尔。 这是小波和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44位摄影家的访谈录,分新闻卷和纪实卷。一些人纪录着正在发生的,一些人纪录着正在消失的,或已然消失在历史拐弯处的。 小波是新华社,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最优秀的图片编辑之一。 她衣饰飘逸,行为散淡,然内心极其坚定。 每天悠哉地享受看图片,编辑图片的同时,又敏锐地颠覆和重构着摄影社会中既定的一些什么,颇有几分法国新感觉派的意思。 她用极其现代的眼光打量着影像的后面的人,用20年的光阴探究“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这套访谈录,是小波手中的一把准“密钥”, 能解开影像背后的部分秘密。 急急翻开新闻卷,查找王文澜。很多摄影人视他为领路人和一种标杆,或境界。 他的镜头不缓不急,像他这个人,极有耐性地,温情脉脉地跟着乌泱泱的“自行车王国”三十年之久。 这个清清白白,安分守己下涌动着复杂和不甘的王国,业已消失。 那原本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文化常态, 以拍“非常态” 为业的新闻摄影师王文澜为什么会拍摄呢? 他不直接回答,却把交响乐,把西洋歌剧的节奏,调式,意境谈得恍如音乐人.。他一定是在交响乐的、某个跌宕起伏章节或配器中,听见过渺小的自行车铃铛声,也在磅礴的自行车流中,看见了音乐的景象。 爱音乐,当是王文澜摄影的“为什么”。 他以对图片纪录历史的自觉,给未来的人类学者提供了历史证据。 同为新闻人,李振盛的图片则十分激烈,惨烈。李振盛因用十万张照片完整纪录了在“文革”蛊惑下进入癫狂状态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上名声大振。 2003年,英国菲顿出版以6种文字出版他的摄影集《红色新闻兵》。 2005年他本选为1855年以来150年间“世界54位最新闻摄影大师”。 法国人竟然还请来来著名的演员,在巴黎一家专门治疗车祸和遗传病的医院,为病人朗读 《李振盛: 一位中国摄影家的红宝书》,以疗伤。 他的“大红大紫” 使影像后面的摄影师变得格外可疑。十年文革,数不清的摄影师在拍摄,为什么偏偏是李振盛 ---- 黑龙江日报的一个小记者拍到了,并保留下来了?他在镜头后面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他和那些造反派有什么样的瓜葛? 他那些被反复使用的影像, 比如, 周身缀满毛泽东像章的军人,比如,众游泳运动员,赤裸上身,手捧毛泽东语录朗读,构成的恍如精神病院场景的黑白图片, 在彰显那段历史内在张力的同时,是否隐含了影像制造者李振盛的内心冲突呢? 对他的访谈,陈小波持续了两年,双方十分坦诚而谨慎, 回答很多人的疑问。 面对小波,李振盛说,“文革” 初期,他很相信毛泽东说的,发动这场革命是为了“防止党变修,国变色。 还说,“文革” 每七八年就要来一次。这话让李振盛大感兴奋、幸运,因为“没经历过政治运动,才二十几岁,这辈子能赶上几次这样的大革命。“ 他要把亲历的场景纪录下来。不过,这个自觉朦胧得很。他并不知道,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历史存照。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把拍的“正面“照片交报社发表,“负面” 照片隐藏起来。 然而,在一些造反集会的场合,他的一个发现 ——— 戴红卫兵袖标的人能接近“高级别”的斗争场面,使他变成了清楚的纪录者。 他自己成立了一个造反组织---“红色青年战斗队”, 戴上了红卫兵袖标,获得拍摄各种惨烈的“特权”。 不久,他预感自己要被报社另一伙“革命派” 打到, 忙在家中地板挖洞,藏底片, 洞口用书桌压住。很快,造反派来炒家了,地板下的近十万张”文革“底片躲过一劫。 李振盛的叙述说明一个问题:那些纪录国家大历史,或纪录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影像文本与与它背后的文本以及波澜是同等重要的。 任何影像文本只有让观者知道了影响纪录者的精神下落,精神活动的细节,才具有长久存在的历史意义。 三十年前,中国拿相机的人有十万。 三十年后今天, 十三亿人中有两亿人在拍照,有三千万摄影发烧友。而在这个庞大的摄影大军中,能称得上职业的摄影师,寥寥几万,而经得住历史端详或审视的,不足百人。 这套访谈录中的44为摄影师,每位都见证纪录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历史。小波说,“他们的生命,携带着历史,携带着摄影史。谈他们的摄影,也就是在谈中国这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发生的事。”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04:49 , Processed in 0.0160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