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软件的困惑和争议---[童加涵]

2011-9-5 16:15| 发布者:g562211| 查看:1386|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摘要: Q:您现在航运界工作,一开始怎么接触到摄影的?做摄影有多久? 童加涵: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中小学一直在上海静安区少年宫做高端船模,比如气垫船,冲翼艇等等参加表演。那时复印机还没有普及,许多先进船舶的资料 ...
 Q:您现在航运界工作,一开始怎么接触到摄影的?做摄影有多久?

    童加涵: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中小学一直在上海静安区少年宫做高端船模,比如气垫船,冲翼艇等等参加表演。那时复印机还没有普及,许多先进船舶的资料,如线形图等等无法手抄,只能和朋友们一起摸索着学习自己拍摄下来,自己冲洗放大。考上大学后,凭借自己对摄影初步的了解,在学生会帮助下组建了大连海运学院摄影社并被选为第一任社长,还组织院摄影社参加了大连市第一届大学生摄影展览,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来因为工作和出国留学,实在没有时间精力用于摄影,这一放下就是许多年。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让我懂得了在我们短短的人生中应该珍惜我们的所爱,而不要将什么事情都寄希望于将来有时间了才怎么样,就这样我又重新拿起热爱的相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之前我以拍摄反转片为主,也建了自己的暗房重拾自己冲洗放大黑白片子的乐趣,还赶着在自己转入数码摄影之前,在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ICP)跳级进修了高级黑白暗房工艺课程(Advanced Fine Art B&W Darkroom Printing),因为感觉将来此类课程会因为曲高和寡没有市场而消失。 如此算来,玩摄影居然也有好几十年的时间了。惭愧的是自己始终将摄影定位为玩,或者说业余爱好,所以和博联社许多认真摄影的同好们比,实在是拿不出有意义的,长期坚持的系列作品来。

  Q:您好像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而且参加的大多是国外的摄影比赛,觉得与国内的有什么不同?

  童加涵:重新拿起相机自己瞎玩了一阵之后,逐渐感觉有需要和有同样爱好的人们交流,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就参加了附近的摄影俱乐部,也开始慢慢接触并参加一些摄影比赛/展览,并赢得了不少奖项。国内有些摄友对国外一些摄影比赛的奖项趋之若鹜,崇拜得很;但也有不少摄友却对摄影比赛完全不屑一顾。其实我倒觉得对摄影比赛得奖大可不必如此极端。人类是群居动物,凡是群居动物都有交流沟通并获得认同的本能需求。就像我们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喝酒聊天,我们开博客与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故事图片一样,参加摄影比赛也是一种和同好交流沟通并获得认同的方法。参加摄影比赛无非是喜欢摄影的人们将自己以为不错的片子放在一起,让几个懂点摄影的评委来看一下,选出他们认为相对更好些的片子。得奖的话当然说明你的努力有人认同,你的作品有人欣赏,你的尝试方向对了;如果没得奖呢,也可以借机看看得奖的是什么样的作品,自己可以琢磨比较一下别人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这么拍会有人欣赏,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学的。我们都知道摄影评奖是一项非常主观的事情,不同的评委有不同的背景也有不同的喜好,这次得不到奖的作品未必就不好,下次得大奖的事也时有发生;而某次的得奖作品也未必怎么了不起,在其它摄影比赛中名落孙山更比比皆是。只要自己带着交流学习的目的,将心态调整好,摄影比赛得奖既没有那么神秘高深,也没有那么不堪。没有参加过国内的摄影比赛,不了解也就不好比较。

  Q:很多人都觉得现代数码照片的影调以及层次都不如传统胶片,对此您是怎么认为的?

  童加涵:就猜到会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讨论过无数次,还将继续长时间讨论下去的问题。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回答,我的答案是:如果从拍摄到后期到最后输出打印成作品的都交给完全了解掌握数码或胶片拍摄和工艺的人来做,而且过程都做到最佳状态的话,那么数码作品的影调和层次在现阶段都不如传统胶片作品。

  可是要真正说清楚我的观点,不得不用一个较长的回答。

  任何事物的比较都应该有可比性,也有个公平的比较平台。胶片摄影是用化学方法记录光线,数码摄影是用电子方法记录光线,而且展示媒体也完全不同。比较胶片和数码摄影,实在是用苹果来比较橘子,很难得到理性的和客观的结果。

  首先是比较平台。数码摄影的展示媒体主要是显示器,而胶片摄影的展示媒体主要是纸质放大纸或者是反转片的投影幕。完全不同的媒体。我们有时看到摄友们将中大幅胶片扫描后,再缩小到几百上千像素,贴到网上和数码照片比较,实在是有点哭笑不得。胶片作品在这过程中丢失了多少细节不说,本身也是已经被数码化了,这样的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还有我们手中一般的DSLR都是APS尺寸,即便是全画幅DSLR也只是相当于胶片的135mm。而拿这样DSLR的打印作品,去和中画幅的120胶片,甚至5x7或者8x10 的大画幅作品比较细节和层次,也是不公平而没有意义的事。高质量的135底片放到12-16寸,高质量的120底片放到20-24寸几乎就到头了。而现在一千万像素以上高质量的数码作品,轻轻松松可以打印到24寸甚至30寸还保留不错的细节和层次。更不用说2千万像素以上,甚至同为中画幅的数码后背拍的作品。一定要比较,至少要用同类相机的作品来比较。

  后期工艺也很难比较。许多影调细腻,层次丰富的胶片摄影作品,都是在暗房放大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放大纸,显影液(甚至双浴,即用不同的显影液来提升不同的影调),滤色片(没错,放大时也用滤色片),精细的局部增加或减少曝光,来控制反差,影调,层次等等。而在现在数码时代的图片软件里,这些都可以做到,而且更精细,更准确。当然拿暗房高手的作品和数码后期新手的作品比较,或者拿暗房新手的作品和数码后期高手的作品比较,都是没有可比性的。那么可不可以我们什么都不做,胶片和数码都拍完后直接放大或打印出来比较?我也觉得意义不大。无论是胶片或数码,后期都是作品不可或缺,而且非常重要 的一部分。未经后期的摄影作品只是半成品;不会后期或后期交给别人的摄影人只是采购,而不是大厨,作品的好坏和你有些关系,却不完全是你的作品。问题是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暗房高手,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数码后期高手呢?

  举了这些例子,我想说的是:从拍摄到最后作品,有太多的环节会影响到胶片或数码作品的影调和层次;而比较胶片或数码作品本身也往往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其实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个比较的结果。倒是应该设法学会将自己手上的器材用到极致,享受并掌握摄影的全过程,通过作品表达自己。至于胶片还是数码,其实不是那么重要,自己感觉怎么合适就行。完全不必轻信别人的忽悠,跟着一起人云亦云,用某一种摄影方式来显摆。

  Q:看到您参加的很多比赛,是关于数码影像打印输出的,传统胶片暗房与现代数码打印除了在介质上的不同外,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童加涵:数码打印作品是现在数码时代最接近胶片摄影作品的一种,本身也颇有挑战性。在显示器或网上展示数码摄影作品,只需要几百上千像素边长的片子即可,实在是不算太难。但显示器上看着不错的片子,未必都能够放大打印到20寸以上,还保留原来的色彩,细节和层次等等。所以我一直主张认真的摄影人要勇于挑战自己,尝试并熟练掌握数码影像的输出打印工艺。

  前面已经提到,因为完全不同的工艺,数码影像打印的精确性和一致性是传统暗房完全不可想象的。传统暗房工艺受温度,药液新鲜程度,时间控制等等变化的影响,有时精确调试相当费时费工,成本也高很多。就是完成的作品,精确的复制也不是那么容易。数码打印这方面就容易很多。当然也因此少了许多期待的乐趣。

  数码后期和打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小段时间来进行。传统暗房准备药液花时间不说,还得趁药液新鲜赶紧多做,一般没有半天一天的时间不敢进暗房。当然有专业暗房,时刻都有新鲜药液的是另外一回事。

  Q:在数码照片打印输出方面的详细流程是怎样的?在输出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最难控制的是什么?

     童加涵:数码打印并没有一个复杂的流程。按照自己使用的图片软件的打印输出步骤做就可以了。真正需要注意的,也是最难控制是色彩管理,也就是如何将显示器和打印机的色彩调试校准到同步。

  市上有各种显示器色彩校正仪。显示器一定要定期而且经常做色彩校正。不同的打印机,不同的打印纸都有自己的Profiles,输出打印时如果选择做的不合适,打印出来的效果和显示器上的效果当然就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送到我们冲印店打印的照片和我们在自己显示器上看到的大不一样。很难想象一般冲印店的色彩管理可以做到符合各人的要求。当然专业店色彩管理应该做到符合业界标准,只要我们的输出也符合业界标准,应该问题不大。

  Q:数码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哪一种在输出上更难控制?两者各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童加涵:过去打印机对黑白打印做得不够好,黑的部分黑不起来,白的部分也有偏色。现在的不少打印机已经克服了这些问题。有些打印机针对黑白打印有3个专用墨盒:黑,灰和淡灰。而且针对不同打印纸张,也有不同的黑色墨盒,比如爱普生就有光面纸用的Photo Black和绒面纸用的Matte  Black两种黑色墨盒。这样的技术大幅改善了黑白打印作品的层次,也使得黑白打印容易多了。相对来说,彩色打印的色彩管理需要选择的选项多很多,更容易出错而达不到自己希望的效果。我感觉数码黑白打印比彩色打印相对容易一点。在色彩管理方面,要学的内容太多了。

  Q:东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风光摄影领域,东西方有着怎样的不同评判?

  童加涵:的确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摄影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多数西方沙龙摄影评委要求画面要满(fill the frame), 而将留空的空间称为(negative space),并觉得这样的空间是被浪费了。而东方的艺术往往需要一定的留白,以衬托主体,烘托意境气氛,并留下想象空间。

  我有一张小瀑布的作品,水是由左上流向右下的。有个德国裔的评委感觉其它还好,但希望我能够翻转过来重新打印,也就是将流水改成从右上流向左下。事后和他探讨,他解释因为西方文字是从左读到右的。读图时顺着水流方向看到右面,视线就有点收不住了。流水改成从右上流向左下有助于将读图者的视线保留在画面之内。当然像这样极端的例子不多,这种看法本身也不典型,见仁见智。

  我感觉东方文化重视画面意境气氛的渲染,而成就于工业革命的西方文化更讲究细节。但是这个话题恐怕不是我能够说清楚的。

  Q:可以简单介绍一下CMYK与RGB的打印输出方面的不同吗?

  童加涵:RGB(红绿蓝)模式是一种发光的色彩模式,比如显示器,用的是颜色叠加的原理;而CMYK(青色Cyan、洋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 和黑色black)是一种依靠反光的色彩模式,大多用于大量印刷,比如杂志,产品目录或者广告等等,利用的是用减色原理。

  可想而知,在显示器看到合适的用RGB模式展示的图片交给别人用CMYK模式去印刷时会有一个色彩模式转换。而CMYK模式色彩范围又比RGB模式的色彩范围(Color Gamut)要小很多,因此这种色彩模式转换是有色彩损失的。印制公司为了避免印制产品的色彩和客户在自己显示器上看到的色彩不同而产生争议,往往要求客户自己将编辑调整完成稿转换成CMYK模式,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不同显示器,打印机或者其它输出方法因为没有将色彩显示调到一致同步而引起的色彩偏差。

  但如果自己打印摄影作品不一定要转换到CMYK。只要自己的显示器和打印机都认真而且经常做色彩校准(Color Cabibration),用RGB是完全可以打印输出的。关键是色彩校准,而不是用什么色彩空间。但我对CMYK色彩空间研究不多,了解的也就这些。

      Q:有了数码摄影,必然就少不了photoshop,每个人根据自己需求,对后期数码调整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您对数码调整修改有着怎样的定位?

  童加涵:数码时代图片软件的强大功能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和争议。

  有些人用软件给片子改头换面,东拼西凑,将摄影变成了摄影艺术(Photo Art); 当然也有人对PS嗤之以鼻,仿佛只有拍出的原片才是摄影,任何在软件里动过的片子都是造假。和朋友讨论时曾经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将几百万像素的片子放大打印算不算造假?理论上当然算造假。数码放大就是通过软件增加拍摄时没有的像素,可不就是造假么?按此推理,将135的底片放大也是造假了?又好似不是。

  其实可以将所有用PS/LightRoom做的调整修改分成3类:

  1. Adjustment:即片子的调整;

  2. Enhancement:即片子的增强提高;

  3. Manipulation:即片子的改变或操控

  那又怎么定义或区分这3类的调整修改呢?我认为:

  1. Adjustment片子的调整

  和傻瓜数码相机不同,数码单反相机针对的用户群是懂摄影的人士。因此用数码单反拍出来的片子是未经处理的,甚至已经将直方图特意拉宽了以防止高光过曝或阴影丢细节。这样数码单反出来的片子的反差一定比实际真实的反差要低得多。同一场合卡片机拍的片子一般都比数码单反拍的片子反差大色彩好,就是因为这种设计上的不同。因此用PS 中level工具或者curve工具恢复实际反差几乎是必需的。还有数码单反的sensor前的防光晕滤镜也造成了片子锐度下降,因而根据输出片子的尺寸,适当的锐化也是必须的。另外白平衡的调整,适当曝光的调整等等,都是数码片子必需的调整。

  2. Enhancement片子的增强提高

  就像传统暗房技术一样,数码技术中也有许多方法让摄影人更好地用摄影语言来表现他希望表现的东西,而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影像记录的技术层面上。比如增加或减低反差/颗粒/暗角,局部增暗或增亮,透视调整,裁剪,调色调,等等。在许多国际摄影比赛中,特别是沙龙摄影比赛中,相对于传统暗房技术能够做到的 (the equivalent of traditional darkroom techniques)数码调整是被接受的。比如亚当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有局部增减曝光,他的书里都有详细说明,也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和传统暗房技术对比来界定数码调整,应该是个合理且公平的标准。

  3. Manipulation片子的改变或操控

  比如加/减画面上的东西,过度而失真的调整等等。

  当然,数码手段比传统暗房强大的多,有时也真不太容易准确定义各类数码调整。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对自己有个定位,玩的是摄影还是以摄影为基础的平面艺术;是沙龙摄影还是新 闻摄影;即使沙龙摄影里,是自然组还是画意组(Pictorial)。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就可以在上面这3类数码调整修改之间进退自如,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我个人可以接受片子的调整和片子的增强优化。改变或操控片子不是太对我胃口,摄影就是摄影,切忌将摄影当成绘画。

  但是在数码时代不会或拒绝使用软件对自己的片子进行必要的调整,就如同胶片年代不会或拒绝自己在暗房冲卷放大负片一样:自己的作品只完成了一半,而将另一半交给不知道自己创作意图的冲印店。我想,认真的摄影人都不会满足于完成自己作品的一半。PS不是洪水猛兽,但一定要运用得当,摄影就是摄影,不能当成绘画,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尺度。

  当然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不接受任何PS,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多少是和新闻行业的操守有关,和摄影本身好似关系不大。
童加涵获奖记录:

《Holga Landscape》一片赢得了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摄影杂志《Photo Life》举办的2008国际摄影比赛(IMAGE International 2008 Photo Contest)的金奖(Grand Prize),并刊登在《Photo Life》杂志2009年三月期上。

《白哈巴村》一片得了英国BRISTOL第63届国际影展 (63rd BRISTOL INTERNATIONAL SALON OF PHOTOGRAPHY)旅游组的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金奖及最佳作品奖 (RPS Gold - Best in Class).  

《抽烟的李大爷》一片赢得了美国摄影学会认可的2009年初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打印摄影比赛"(Minneapolis-St.Paul print Circuit)大幅黑白组(40x50cm)的第一名和最佳人像两个奖。

《3号公路》一片赢得美国摄影家论坛杂志(Photographer's Forum Magazine)从全世界4000多位摄影师中评选出的《2009年最佳摄影》优秀奖,并收录在《2009年最佳摄影》一书中。

《麦田中孤独的树》一片从史密森尼杂志2009年度国际摄影比赛的4.5万多幅来自世界各国的摄影作品中入选"美国"组十佳。见链接。史密森尼学会随后又从50幅最佳作品(5组各自的十佳)中选出30张,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馆展出。

最近《兰开斯特的雨天》一片赢得美国摄影家论坛杂志(Photographer's Forum Magazine)《2011年最佳摄影》优秀奖,并将被收录在《2011年最佳摄影》一书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07:43 , Processed in 0.0184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