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兴的摄影视角:艺术没有妥协

2011-9-11 11:51| 发布者:g562211| 查看:678| 评论:0|来自:绍兴县报

摘要: 返回原点   当人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现代时,当我们可以操控的摄影器械越来越先进时,摄影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它的魅力和价值在哪里?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学术主题为“返回原点”,意在探讨数码技术之后 ...

 返回原点

  当人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现代时,当我们可以操控的摄影器械越来越先进时,摄影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它的魅力和价值在哪里?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学术主题为“返回原点”,意在探讨数码技术之后的摄影将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确认自身的价值,来促使人们重塑在数码时代对摄影的基础性认识。

  评委会说朱华兴以独特的摄影视角,纯朴的摄影语言,浓郁的人文历史背景,历时10载,创作的这组《逝者》黑白艺术系列作品,正很好地诠释了“返还原点”这个主题。

  创作源泉

  为了摄影,朱华兴在30岁前就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但是他最终发现:美丽的风景到处有,但由于不熟悉,便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灵魂,因而拍出来照片是不生动的。

  他开始沉下心,把镜头对准了生他养他的绍兴故土,把江南当做人文景观的肌体,也因此顺利地构建了后来一系列作品的母体。在与家乡人文景观的深入接触中,他进一步认识到,摄影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门独特的语言,它的边界很宽泛,可以传达思想,告诉人们它所包含的社会意义。于是,他不断地学习大师的作品,参与社会活动,从生活中、书籍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也给作品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技术居后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凡到了一定境界,技术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就像画画、写诗一样,功夫在画外、在诗外。

  “我没有用先进的‘武器’——顶级的相机我也有,但是器材不是最重要的。”朱华兴告诉记者,拍摄这组《逝者》,用的是针孔相机,这是一种极古老的大画幅胶片相机,选择的是最朴实的摄影语言——黑白影象,从拍摄到冲洗印,所有的过程都由自己独自完成,然而,正是这种极其简单的“小孔成像”,却彰显出最朴实的视觉冲击力。

  作品最能反映的是人的思想。长期的视觉素养,让朱华兴对景观分外敏感:正待拆迁的老房子,裸露的人字架,在雨水洗刷之后,发出幽暗的光晕;一个个整齐排放的酒坛,像一张张张着的嘴巴,正在诉说着什么;……“这是处在急剧变革之中的我们的故乡,但当你看到时,它正在消逝,我用镜头把它们留下来。”朱华兴说。

  没有妥协

  摄影并不比画画来得简捷。老戏台、牌坊、祠堂、老街、老房子……一幅作品的问世,也许要拍上数十张,上百张。很多时候得找机会,得看老天爷是否垂爱。在拍一座正待拆迁的建筑时,为了表达空旷、失落、惆怅的画面气氛,朱华兴不断地换角度,和那一片废墟长期厮守,等乌云密布,等电闪雷鸣,还等那个挖机长长的“手臂”正好在挥舞。“这种对比、落差、冲突,是摄影艺术的需要,但我不可能去刻意安排,只能耐心等候时机的出现。”朱华兴说。

  艺术没有妥协。柯桥发展太快,几年后,或许一些古迹、老街还会留存,但其中蕴含的人文内容再也无法找回。正是出于一种历史使命感,朱华兴不断地拍啊拍。他甚至从来没想过要去参展,就连在学校里搞个小展都没有。这次参展,因为填写资料等手续的繁琐,他甚至差一点放弃,最后还是在爱人的劝说和帮助下,才终于在规定的截至日前把相关资料送到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

  黑白摄影艺术作品《逝者》,从数万名中外摄影家中脱颖而出,这对朱华兴来说是不小的惊喜,继续记录“逝者”,已成为更坚定的创作态度。

  (本报记者 陶晓宇)

  当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摄影师们又一次把镜头对准中国平遥时,我县柯桥实验小学美术教师朱华兴拍摄的一组黑白艺术作品《逝者》,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万名摄影家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1第11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类个展。再过两天,朱华兴就要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厅进行布展,组委会给他在一楼艺术类中安排了40展米,这对朱华兴来说是个不小的惊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13:48 , Processed in 0.0169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