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叙事:摄影发展的新关键?

2011-9-19 11:40| 发布者:g562211| 查看:1345|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报

摘要:“摄影叙事——当摄影遇见多媒体叙事”是荷兰摄影博物馆日前在鹿特丹举行的一场国际会议,邀请一系列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共商行业变化。他们讨论的关键议题包括如何在新环境下进行叙事,如何满足出版行业的新需要及如 ...
 “摄影叙事——当摄影遇见多媒体叙事”是荷兰摄影博物馆日前在鹿特丹举行的一场国际会议,邀请一系列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共商行业变化。他们讨论的关键议题包括如何在新环境下进行叙事,如何满足出版行业的新需要及如何接纳新技术。

    简单说,这是一次关于如何在媒体变革年代求生的大会。尽管会上没有明确提出运用新技术的最佳方式和方向,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选择。这些选择已在全世界最顶尖的摄影师和多媒体制作人身上得到了验证,更为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多媒体,不囿于字面意思

    我们如何定义多媒体纪实?亨里克·凯斯汀斯科夫(Henrik Kastenskov)身兼摄影师、制作人,同时也是多媒体制作中心孟买飞行俱乐部(Bombay Flying Club)的创始人,在他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简单。

    “有些摄影师认为多媒体就是在一张照片被报纸用了以后,再把没被用上的一打照片配点花哨玩意儿放在网上。”但他认为,这并不是多媒体。网页纪实出品公司Upian的电子制作人亚历山大·布莱切特(Alexandre Brachet)也认为,多媒体需要更全面的规划,“我们不能仅就字面意义理解这个问题,虽然我觉得‘多媒体’这个词确实恰到好处地描述了我做的事情,既包括互联网,又包括数字电视、还包括手机和幻灯,等等。”

    2004年,玛格南摄影师布扎克·马苏(Bjarke Myrthu)的纪实作品《内在的敌人》(The Enemy Within)用上了包括摄影、声音、大纲、插图在内的所有新媒体手段,每种元素都在积极地吸引观者参与到作品中来,一时风头无二。正如凭借多媒体作品《最后的敬意》(Final Salute)赢得2005年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摄影师托德·海斯勒(Todd Heisler)所说,新媒体纪实能扩充观众的体验,“将观众和主题联系得更加紧密。”

    “数十年来,人们都在预言纪实摄影的死亡,而我相信这一媒体正如原上草一样已经迎来了春风,”他说,“当我走进多媒体的领域后才发现一切都能变得不一样。但即便在摄影之外还有这么多讲述故事的方法与选择,静态摄影依旧能引发我们的共鸣。……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平台和手段展示并丰富这些照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能让它们更加鲜活。”

    海斯勒不希望赶鸭子上架,在每个拍摄项目中,他都尝试通过恰如其分地运用新技术表现出作品感性的一面。例如在拍摄一批伊拉克阵亡美军士兵灵柩运回科罗拉多安葬的故事时,他觉得如果使用视频方式报道可能太过直接,所以他选择将图片故事发表在杂志上,然后将这些照片和采访录音一起放在网上的形式。当一名怀孕的寡妇用沙哑的声音说出她的感受,这种简单的叠加带来了超乎想象的震撼体验。

    凯斯汀斯科夫和来自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杰瑞米·门德斯(Jeremy Mendes)认为,多媒体项目需要有效的声音运用。凯斯汀斯科夫说,“好的声音能给你的作品增色,但不好的声音会毁掉优秀的摄影作品。摄影师需要像强调作品质量一样强调声音的质量。”门德斯补充道,“在脑海中先过一遍,你给故事配的声音合理吗?”

    向好莱坞学习叙事技巧

    凯斯汀斯科夫认为,网络纪实制作人只有8到10秒钟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否则,他们就会意兴阑珊地跳到下一个网页,年轻人尤甚。“丹麦广播电台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12-39岁人群中,19%的人每天观看电视新闻,12-19岁人群中的比例只有6%。他们上网首先是为了娱乐,其次为了社交,还有少部分人是为查找信息。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度假酒店、美国偶像和票房大片的夹缝中抓住受众。孟买飞行俱乐部选择了个性化叙事手段,让故事充满个人色彩。因此我们用上了一些好莱坞用到的叙事技巧。”

     布莱切特在制作《监狱谷》(Prison Valley)时用上了电子游戏技术,这组作品拍摄于科罗拉多州一个叫加纳城的地方,那儿几乎每个人都在从事与监狱相关的产业。2011年,多媒体摄影第一次出现在荷赛中,该作品摘取了互动制作类的金奖。当登录作品网站时,便能看到其他在线用户,并且可以和他们就网站上的内容进行分享与讨论。浏览该网站的过程就像在玩电脑游戏,可以通过四处点击打开地图或者触发信息。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线性叙事技巧,尽管用户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总体走向依旧牢牢握在制作者的手中。

    但耗资高达3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7万)的游戏技术同时也给这组作品带来了好莱坞大片般的不真实感,即便大家在布莱切特的安排下采访了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也不能抹去这种感觉。参与项目合作的德法广播公司Arte提供了所需资助,并买下了该技术的版权。对于那些财力不足的小项目来说,也不是没有出路。马苏推荐的Wordpress、iLife和Final Cut等工具所需的费用就不高,也很容易掌握。“iLife只要25英镑(约合人民币256元),但能帮助你创造高品质的内容。”

    多媒体作品恰如万花筒

    即便如此,专家们还是认为独立完成一个多媒体纪实项目依旧不大可行。在拍照或录像的同时收集到高品质的音频资料是件很困难的事。编辑能给摄影师的项目提供很多帮助,同时摄影师还需要一位制作人让最终结果看起来像模像样。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多媒体纪实项目需要比其他摄影项目更多的协作,而且摄影师还需对项目中的各方面都有所涉猎才能保证一切顺利进行。门德斯根据自己的观察表示,“人们总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但和所有媒体一样,简单才是永恒的美。想抓住观众,就要从一开始打动他们。”

    他和其他专家一样,建议一开始就做好市场计划,确定自己作品的受众,考虑是不是在社交媒体或者视频网站上放点小片段,做点小广告。事先安排好这些事情会对项目的后期走向造成很大影响。如果不需要编程,还能省下请制作人的费用。

    在摄影叙事大会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对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摄影师兼制片人丹尼·怀伦(Dianne Whelan)创作的《土地》(The Land)使用开头、发展、结尾分明的线性叙事手段展现了他和加拿大军方在北极的一次数日旅行。而保罗·舒博瑞和迈克尔·西蒙斯创作的《欢迎来到派因点》(Welcome to Pine Point)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赞助,涵盖包括手绘、录像、家庭相册中的照片等,辅以音频、数据、视频、插画等,讲述了一个因当地矿场关闭而消失的加拿大小镇。《时代》杂志为其iPad用户制作的《健忘症与照相机:被当做记忆的照片》(Amnesia and a camera: Photos as memories)讲述了一个患有健忘症的英国妇女使用照片当做备忘的故事。保罗·麦德森(Poul Madsen)创作的《天堂明信片(Postcards from Paradise)》讲述了一个孟加拉人被人欺骗到马尔代夫卖苦力的故事。

    门德斯说得没错,“网上有很多好用的工具,你完全没有必要一个人包揽所有的制作任务。如果你的故事很好,照片不错,那么完全没理由不考虑把它们放在网上。满足你要求的平台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Youtube。”

    唯一的问题就是摄影师到底要不要接受多媒体。凯斯汀斯科夫认为,多媒体的最大好处是能帮助摄影师接触年轻受众,扩大视野。但布莱切特指出,“传统摄影报道不会立刻消失。一个摄影师无论想不想做多媒体,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他如何做出选择。”(作者:黄一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0 12:03 , Processed in 0.0163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