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意”摄影课----[陈黎明]

2011-9-21 14:58| 发布者:g562211| 查看:1259|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摘要:在德国一所设计学院学习视觉传达专业时,我曾问过我的摄影教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开设一门创意摄影的课程?”我同时打开电脑,展示一段时间以来自己运用摄影元素制作的“创意”影像。教授随意浏览了一番,继而用奇 ...
在德国一所设计学院学习视觉传达专业时,我曾问过我的摄影教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开设一门创意摄影的课程?”我同时打开电脑,展示一段时间以来自己运用摄影元素制作的“创意”影像。教授随意浏览了一番,继而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回答:“创意摄影?这是一门课程应该起的名字吗?创意是可以教的吗?我想,你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找不到这样的科目吧!”看着我瞠目结舌地发呆,这个德国老头笑了:“创意从来都不会写在课本中,我的创意是我自己的,你不可能学得到;同样,你来到这个国家,在这里生活、学习,因在这里感受到的一切所带给你的创意,也是我不可能复制的。”接着,教授指着我的“作品”问我:“这个人为什么插上翅膀在飞?他和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座城市浮在半空中?这样的画面对于你有意义吗?你是在摄影还是在制作科幻电影海报?”看着我的迷惑和愁眉苦脸,老头拍了拍我肩膀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去了解你的生活,好好思考,你会找到答案的。”

    过了几日,教授给了我们一个题目:“Raeumlicher Perspektive”(空间透视),你们可以去拍建筑,也可以拍人物;尝试选取对象的不同部位拍摄多角度的画面,然后将这些带有不同透视感的影像在软件中自由拼贴合成,组成一幅新的画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拍摄对象的选取,其次就是最后的组合效果,既要表现出拍摄对象原本的特征,还要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下课前,教授专门对我说:“所谓创意摄影,不是凭空想象的,最好的创意还是来自于前期的摄影。好好去体验吧!”

    利用一次外出的机会,我将这次课题的对象对准了法兰克福的空港。几番寻觅,找到了两处最佳的空间,机场地铁的购票厅和机场进入地下停车场的衔接大厅。我仔细回想教授的说明,采用拍摄全景照片的方法,与之不同的是,每当转动云台拍完一圈后,我会以水平线为起点,按照云台上的刻度有规律地向上仰角(继而向下俯角)继续拍摄。360°全景照片得到的是在一个视平线基准上的超宽度影像,而我的做法得到的是全维度的球面全景。在后期制作上,如果只是严丝合缝地将拍下的数张影像拼合,无非是得到一张超大的全景照片,而我要做的,是进行有选择的错位拼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场景的透视关系,甚至组合出一些奇怪的图形隐藏在看似合理的透视结构中。

    回想起来,这次摄影经历并不算是有突破性的创意创作,但绝对是一次空间想象力应用于摄影手段的绝佳体验。人类受限于观察的角度,对于日常所见的一切事物已成为习惯,甚至禁锢了想象的思维,这次课题的目的,也正是希望打破这种观察的局限。尝试利用多张透视角度的合成,提醒我们,其实观察事物还有很多种角度和方式。正如教授所说,创意不是使用软件在拍摄后期将各种元素拼凑出来的,而更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画面重新解构,重新结合,打破人们日常的视觉经验,引发对于生活新的想象力。
  我就读的这所德国的设计与艺术学院,每年入夏时的学期终了,学校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年展,展示各个科系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每到此时,大家相约穿梭在城市中的各个校区,观看作品,大开眼界。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设计,无论是精致的手工艺还是前卫的多媒体展示,这些海量的作品中绽放的创意真是令我们咋舌,但相比之下,亚洲学生们的作品要显得保守了很多。

    回到国内后,每每观看展览,也会为国内艺术界的创意而欣喜,但总会觉得有清晰的脉络可循,这种感觉在观看带有创意性质的摄影作品时更为强烈。第一是感觉这个创作群体中的人数太少;第二,总是能在作品中寻找到别人的影子,不去谈论是否模仿,但是借鉴和被影响的痕迹总是时常出现;第三就是创意摄影所表现题材的面还是太窄,并没有完全深入到生活中,大多还停留在探索创意之于摄影的表现形式上。

    回想起德国摄影教授对于创意观念的那番话,我不禁有些感慨:国内的孩子们相比德国的学生来说,接受教育的方式过于沉重了。德国小学生的课程只进行到下午1点钟,剩余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他们可以进行大量的课外活动,在各类的游戏中去体验社会,去观察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巨大。高中时,德国的学生不以上大学为唯一目标,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各种职业技能的年轻人非常多。这直接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动手创造的能力。在德国学校学习之初,我甚至会鄙视德国学生对于石膏或是静物的基础造型能力很差,但到了实际动手完成一项综合项目时,我们中国的学生要么想法幼稚,要么动手能力不强。在展览中观看同学的作品时更能体会到,这些作品完全没有什么流派的风格限制,自由奔放,天马行空,却又有着现实的创作根据。德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在一年中会参与各种艺术、设计节,体验大量的实践项目,与其他学校和团体的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学习;国家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植自由艺术家、摄影师,鼓励艺术人群的活动;无论是德国、西班牙、法国还是别的一些欧洲国家,总能在各种博物馆、艺术展厅中见到大群学生的身影,展示前人丰富精神成果的殿堂也是这些国家新一代学习的课堂。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学生长年背着沉重的书包参加的是各种补习班,做着针对高考的试题。这极大束缚了他们的创意思维,当这些孩子们真正产生了想要创作的冲动时,却痛苦地发现,太多别人作品的影子充斥在脑海中。

    无意于比较中国与西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劣,但就创意思维的自由上来看,我们要打破的禁锢实在有太多,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也需要不断地有更多的人群投入到创意拓展的舞台中来,一次次地用自己的观念、技术、创造力去改变流派的、应试的、标准化的学习模式,冲击固有陈旧的思维方法。所以说,创意摄影人不仅仅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动力和快乐,其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也是巨大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1 10:11 , Processed in 0.0164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