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拉里·路易(Larry Louie)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旅行摄影师,不过至今他依然拥有一份验光师的全职工作。
他获得过2010年度旅行摄影师奖,IPA Lucie奖,美国《国家地理》图片故事奖,2009世界摄影比赛大奖,人道主义纪实奖。
拉里是一位满怀道义的摄影师,在他的祖国加拿大和其他他拍摄照片的国家,拉里总是慈善事业的热心支持者。
拉里·路易的装备
“我使用佳能EOS 5D markII以及下列镜头:佳能EF 24mm f/1.4LII USM、佳能EF 85mmf/1.2L II USM和佳能EF 24-105mm f/4L IS USM。我有时候使用三脚架,不过只是在拍摄风景的时候。旅途中备份图片真的非常重要,所以我随身携带一个爱普生P-8000数码伴侣。”
影像背后
“他们如何定义我无所谓,专业、半专业或者业余爱好者。我正在做我热爱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构图
“这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腾格尔骑士的肖像,拍摄于2006年10月。腾格尔部落的人如今靠利用马匹搭送游客们前往当地的罗摩火山赚钱。这个骑士身材矮小,大约五英尺左右,我想要一种高大庄严的感觉,而我有六英尺,所以选择蹲下来拍摄(当我靠近骑士,他的马开始嘶叫)。同时,我还想展示骑士所在的周围环境,所以我小心地将他背后的山脉也拍摄进去。”
相机和设置
“这张照片拍摄用了佳能EOS 5D。快门速度1/80秒,光圈f/6.3,ISO 100。我使用的镜头是佳能EF 24-105mm f/4L IS USM。我经常使用这个镜头,因为它反应非常快(它具有大光圈),适合我在弱光环境下拍摄。除了UV镜,旅行摄影中我不常使用滤镜。这张照片几乎没有使用Photoshop处理,我只是简单地转换了RAW文件,并且做了一些曲线调整——都是些在传统暗房中也会做的处理。”
光线
“这个场景完全是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我没有使用任何的人造光加以辅助拍摄。我静静地等待,太阳穿过云层之前我按下了快门。你还会注意到,这个家伙的眼睛略显湿润——火山周围常有的烟雾容易刺激眼睛。旅行摄影时我不使用闪光灯。我不喜欢人工营造的感觉。不过在拍摄黝黑肤色人像的时候,比如在非洲拍人像,我会使用反光板。
拉里·路易的小贴士
拉里·路易有关旅行摄影的五点建议
- 不要过分在意器材——越简单越好。
- 豁达、开明,找寻不寻常的场景。
- 用同样认真的态度处理前景和背景。
- 对待拍摄对象要有耐心,慢慢拍好每一个镜头。
- 出发之前对目的地有所了解,关注一个主题。
这位屡获殊荣的加拿大摄影师向我们讲述了他人道主义摄影的视角以及为何不放弃本职工作的原因。
图片说明:
供奉湿婆神的吉祥天女神庙加德满都,2010

“这座神庙建造于1818年,是尼泊尔伟大的文化遗产景点。现在它已经被遗忘,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这里定居。”
乞力马扎罗,坦桑尼亚,2008

“在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社区,有一个卓越的眼部护理中心。孩子们正在使用盲文打字机。”
达卡,孟加拉国,2010

“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一个刚刚搬运完大量蔬菜的工人,歇歇脚,抽根烟。”
西藏寺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国,2009

“拍摄于一处西藏草原地区,位于中国四川省的境内。”
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2006

“丹尼部落首领——注意看他鼻子上穿的公猪长牙还有葫芦状的生殖器。他头上环绕的羽毛和脖子上的贝壳项链是他显赫身份的象征。”
祈祷的旗帜,塔公,西藏草原,中国,2009

“当地人将他们的祈祷写在这些旗帜上,希望风能够带着他们的祝福送给所爱之人。”
苗族祖母,沙坝,越南,2005

“这些妇女是市场里的小贩,最初她们不愿意在镜头前笑。不过当我在她们身边`转悠时,她们忽然同时笑了!”
母女,蓝色之城焦特布尔,印度,2004

“我花了几天时间探索蓝色之城焦特布尔,偶然遇到了一个老太太坐在房子的阴影下。她的女儿也出来后,整个画面就完整了。”
红棕色的手,贾沙梅尔,印度,2004

“准备出嫁的年轻姑娘,将双手用传统的方式染成红棕色。”
砖厂,加德满都,尼泊尔,2010

“许多贫民窟里的居民在这座加德满都的砖厂内工作。我在那儿拍摄的时候,整个砖墙倒塌。我在满目的灰尘中拍下了这个场面,后来花了好长时间清洁我的相机。”
杰内清真寺,马里,2007

“世界上最大的泥建筑之一,伊斯兰传统授课中心。该遗址上的第一个清真寺建于十三世纪。”
婆罗浮屠,爪哇,印度尼西亚,2006

“2010年,这座火山对印度尼西亚造成了巨大灾难。”
许多具有天赋的摄影师一旦达到专业水准或者开始获得主流大奖,会立刻放弃以前的全职工作,但拉里·路易不这么做。这位加拿大旅行摄影师尽管在他的领域里已经坐上第一把交椅,但还是坚持做验光师的全职工作——这种平衡的能力让他的摄影成就显得更为与众不同。他的摄影成就包括获得2010年度旅行摄影师奖、美国《国家地理》图片故事奖以及其他许多大大小小的奖项。所以,我们首先要问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难道拉里不想全身心地投入摄影事业中吗?
“当然。谁会不想放弃全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我有许多朋友放弃了全职工作,但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必须去拍摄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对象, 或者一些你根本没有感觉的摄影项目,都是为了生存。而我现在,却两者兼得。有一份验光师的工作,这允许我自由去拍摄对我个人具有意义的摄影项目。现实来说,我拍摄的项目很难赚钱。”
无论拉里从摄影中赚了多少钱,不管是出售照片、画册或者获奖的奖金,他全部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尤其是Seva,一个全球性预防失明公益组织,或者那些他拍摄过的国家当地的慈善机构。
“这是我的回馈方式,那些旅行的地方给了我如此多的温暖和愉悦。”他解释说。
友情与和平
拉里的行为显然非常值得称赞,但是他确信自己可以在为生计奔波劳碌的同时拍出专业品质的照片吗?“的确有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拍照,不过这也是导致每个摄影项目都与众不同的原因——每一次旅程都弥足珍贵。”
每一位成功的旅行摄影师都需要有自己的关注点,对于拉里来说,拍摄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人道主义危机或者环境问题是他努力的方向。
“旅行摄影并非拍摄美丽环境下的美丽脸庞那么简单。我记录那些被现代化和全球化逐渐吞噬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正在面临巨大的变迁,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能灭绝。而我摄影作品的基本立场,就像许多旅行摄影一样,是为了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包容,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友谊与和平。”而拉里的本职工作在这方面恰好成就了他,“因为我有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源,我不需要去拍摄那些迎合媒体口吻的议题,从而来获得他们的认可。我能够拍摄重要的故事,并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这份收入能资助我的旅程。”拉里作为摄影师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2007年在纽约林肯中心获得了IPA Lucie奖。最近他获得了2010年度旅行摄影师奖。他怎么看待自己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我的照片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并非典型的旅行照片。首先,它们是黑白照片且显得坚忍不拔,而不是你们惯常思维里蓝天百云、光泽美丽的旅行照片。我获奖的两组照片拍自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一来自中国的西藏大草原,另一个则是西非的马里。还有,我觉得我的照片总有故事可说。观看者会因此提出问题,比如‘这些小和尚是怎么从梯子上飞下来的,他们在练功夫?’我希望我的观众能够感觉犹如是我站在那儿,为他们介绍画面中的人物。”
避免陈词滥调
对于任何认真的旅行摄影师来说,其中一个大挑战就是避免陈词滥调以及发掘可能获得好照片的地点。为了不显平庸,拉里选择打破常规,“打个比方,许多旅客现在都去西藏,但大部分不会花五天时间在无人居住的西藏大草原上旅行。”他解释道,“没有电、没有抽水马桶、没有活水。而那恰好才是有趣之处。”
此外,与当地人交流也是拉里拍摄的关键,不仅仅是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参与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想通过我的照片传递一种亲密感,就像通过某个窗口偷看人们生命中某个时刻、某个瞬间。我能这样做是因为这些人曾是我深入了解的人们。为了避免陈词滥调,你必须睁大双眼去找寻不寻常的事物或场景,或者有趣的光线,即便是在这些无趣的地方。比如,在泰姬陵,我在建筑物周围不停转悠拍到的都是些普通的照片。最后,我离开了泰姬陵,进入了阿格拉市的生活区,看到许多孩子在玩板球,而泰姬陵恰好成了他们的背景。泰姬陵以及玩板球的孩子们进入了同一个画面——这让印度生活化了起来。”
拉里的许多摄影项目都关注正在工作的人们,他的长期目标之一是记录世界上最遥远和边缘的社会结构——他们的本土文化正在遭受科技和工业的侵蚀。“越来越多的土著离开家乡,远赴城市,有些是因为对快速发展的迫切愿望,有些是因为更好生活的引诱。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孩子,最终为了生计成为工厂工人。如果我们摄影师不去关注他们的困境,这些人将在贫穷和不平等的恶性循环中走向灭亡。”
永恒的感觉
从2006年开始,拉里主要拍摄黑白照片。他到访那么多多姿多彩的地方,为何却规避了色彩?
“我总是为照片的质地、光线和阴影所吸引,与此同时,黑白照片让影像产生了永恒的感觉。”他解释道。他也会拍摄一些神采奕奕的肖像,让拍摄对象放松、表现自如是他照片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笑和相互尊重,我让人们感到放松。我不担心这样会让自己看起来有些傻气。我们还会带着当地人认为有用的礼物。慢慢地,他们就忘了相机的存在。”
对于拉里来说,数码相机让其受益匪浅,因为他再也不需要担心机场X光检测机或者过境官员偶然打开他的胶片等糟糕的情况。“我很钟情数码相机能够立马看到效果的优点,这样可以及时对拍摄做出修正。”
拉里对Photoshop的使用尽量保持在最低状态。“我所做的全部就是将RAW文件转换成黑白片,并做一些基本的曲线调整。我是个传统主义者——我喜欢让照片保持原状,就像我当初在取景器里看到的一样。我也不剪裁图片,我的拍摄就是我的剪裁。”
如果迫不得已只能选择其一,哪一张作品是拉里最为自豪之作,原因何在?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我真的非常喜欢我最近拍摄的孟加拉国系列。我遇到了一位当地的摄影记者朋友,每天黎明破晓,我们就一起在达拉街道拍摄。我的感觉完全被空气中的气味、温度和湿度、周边的噪音和尘土压倒,它绝对让人筋疲力尽,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