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宋岗]

2011-10-4 15:38| 发布者:g562211| 查看:1311|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摘要:新闻摄影作品是纪录摄影作品的子概念,而纪录摄影作品与艺术摄影作品、商业摄影作品并列为图片摄影作品的子概念。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不同,评价标准也就各不相同。  新闻摄影作品的价 ...
新闻摄影作品是纪录摄影作品的子概念,而纪录摄影作品与艺术摄影作品、商业摄影作品并列为图片摄影作品的子概念。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不同,评价标准也就各不相同。

  新闻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具有新闻特征。在特殊的时候,新闻摄影可以完全忽视为艺术摄影尊崇的审美意义,也可以忽视为商业摄影尊崇的买方要求。甚至,在一些特殊场合,可以忽视拍摄主体(摄影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立场。当然,在确保新闻价值取向不受影响的时候,新闻摄影作品的画面兼顾艺术和商业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并不罕见。同样,在艺术摄影或者商业摄影中,兼顾新闻摄影的价值取向,拍到新闻摄影作品也是有的。衡量一幅摄影作品是不是新闻摄影作品,关键不在于以什么方式拍摄,而在于以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后,能否获得肯定。

  对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规定。当时,首都新闻摄影学术组针对“文革”时期新闻摄影界普遍存在的摆布拍摄新闻摄影作品的通病,制定了最初的“标准”:一是新闻的照片;二是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三是新闻现场拍摄;四是有文字说明交代新闻要素。这些标准后来进一步完善,被总结成“五求”标准,即:求新,追求新闻价值体现在新的表现形式里;求真,要求事实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求活,追求人物形象与现场气氛生动活泼;求情,追求情感淋漓尽致的刻画或含蓄而有情调的表现;求意,追求画面的深层涵义。

  近年来,我国的“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借鉴了西方的一些新闻摄影比赛的标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五项标准”。即:一、题材重大;二、瞬间动人;三、技艺完美;四、拍摄艰难;五、社会效果显著。但是,正如摄影记者曾璜说的那样:“我们新闻摄影的分类在模仿荷赛,但真正的评比时,却没有荷赛那样的标准。因为中国的评委没有荷赛的评委那样的视觉经验,我们大多数的评委仅有中国的读图经验,对外国的新闻摄影了解得不够,这样,评选出来的结果,是与国外的评选大相径庭的。对此,我认为,中国的评选应该参照学习国外的评选,但不要照抄照搬。”针对如何评新闻价摄影作品,他还谈道:“从题材上说,应该关注拍摄的是在国际上都有影响的事件,如SARS,三峡,中国社会的变化也是一个大题材。但是,新闻摄影评选不是评新闻的重要性,也不是评摄影的美不美,新闻摄影评选评的是用摄影这个媒介表现新闻是否表现好了,在表现上,要创新,要学会怎么用合适的,有创意的形式去展示表达,这样就可以拿到国外去交流。目前,中国的新闻摄影还是‘跑马圈地’的时代,摄影师主要是发现题材,而外国到了题材相对短缺的阶段,许多外国摄影师都到中国来挖题材,当然也有去创造题材的,能创造题材的摄影师都会是大师,如萨尔加多,他出了一个‘劳动者’的画册,在国际摄影圈里很有影响。对社会的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工劳动的消失,他早有预感,拍了很多的手工劳动,如中国的自行车制造业,他创造了‘劳动者’这样的题材,中国有许多摄影师在模仿,他的近作是‘迁移’,表现世界范围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也有摄影师开始模仿这个题材了。”

  曾璜的话,更多的是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谈借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有关作品的评价问题。从理论或逻辑的角度分析,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五项标准”中的“题材重大”与“社会效果显著”,是两个交叉(或者说重叠)的标准。题材重大,社会效果就应该显著,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分开来作为“标准”的两项,在逻辑上并不科学。还有,这五项标准居然忽略了真实性的问题。况且,“瞬间动人”也是一个过分具体的标准,与“题材重大”等标准并列起来,从逻辑上看也比较勉强。

  杨小军在《面向21世纪的摄影传媒》中说:“如果说,摄影作为‘术’而言不存在中国化的问题,那么作为"学"而言,就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媒体大量介绍国外摄影史、摄影流派、摄影家、摄影作品。这为我们学习摄影之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外摄影信息的译介在摄影媒体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后果是使国内摄影师的作品少有合适的发表的天地。同时也没有认识到建立中国化的摄影学的意义,失却了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的确,本土化的摄影理论建设,刻不容缓。

    在综合了东、西方关于“标准”的一些观点后,根据多年来在各个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大奖以及在社会上广泛获得好评的新闻摄影作品来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作为抛砖引玉的新闻摄影作品评价标准,可以表述为“一个前提和三方面评价”。

  “一个前提”,指画面内容在本质上必须绝对真实。在反映事物非本质性内容的方面,绝对真实最好,相对真实亦可。之所以“亦可”,是因为长期以来出现过不少在非本质方面只能说是相对真实,本质方面却绝对真实的佳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尤素福·卡什于1941年拍摄的《丘吉尔》(有的翻译为《愤怒的丘吉尔》)。这幅当年在欧洲几乎家喻户晓的摄影作品,虽然属于新闻摄影作品,但是其拍摄方式,却属于艺术摄影的方式。这是因为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几乎导演了被摄者,才拍到这样精彩的表情。事实上,这个被认为代表了二战时期英国人对法西斯暴行愤怒的表情,只是英国首相对于突然失去雪茄烟的一种愤怒。但是,这种愤怒很快被媒体渲染,成为国家的愤怒,成为正义者的愤怒……这种被放大的愤怒,甚至被许多英、美盟军士兵放到了他们的钱包里,鼓舞着他们在前线争取胜利的信心。谁能说《丘吉尔》画面中所表现的愤怒,从本质上看,与他内心深处对法西斯的愤怒相异?这就是本质上的真实。

  需要强调的是,“本质上必须绝对真实”的前提,为新闻摄影作品在摄制方面设置了禁区。即:拍摄的时候,画面内容所再现的主要内容,属于客观真实,本质内容严禁虚构;制作的时候,严禁一切可能改变画面主要内容的暗房特技或电脑特技。

  要做到本质内容属于客观真实,拍摄时尽量不干预所表现的新闻对象,是一种简单、保险的做法。当你干预(甚至导演)被摄新闻对象的时候,请切切记住,画面中的主要内容,有可能因此脱离客观真实。为此,将有可能失去“本质上必须绝对真实”的前提,从而使所拍摄的,失去新闻摄影作品的资格。

  新闻摄影作品的“三方面评价”主要有:题材方面的评价、反映难度方面的评价和反映完美程度方面的评价。

  一、题材方面的评价

  关于新闻摄影作品题材方面的评价,主要看作品题材是否为评价范围内的重大题材,是否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性。具体来说,包括题材是否属于社会热点(或焦点),是否具有新鲜或奇特的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或示范性)等内容。

  所谓评价范围,指与评价规格相对应的级别范围。如果是国家级评价,该作品的题材就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重大题材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如果是媒体的评价,那么该作品题材就应该属于该媒体反映范围内的重大题材,符合该媒体的编辑方针和专业特点,对该媒体的目标受众具有较大的影响性。

  在评价范围内,新闻摄影作品的题材越是重大,越是具有较大的影响性,评价就越高。

  如果作品评价是世界范围的,对于新闻摄影作品的题材的评价,将因主持评价的机构所属(或所处)国家、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此外,还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例如,中国的评委与美国的评委对于中国三峡建设这样的题材是否重大,意见完全可能相左。同样,对于与“9·11”有关的新闻摄影作品题材的评价,不同的时间,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在一般情况下,对于重大题材评委们还是很容易找到共识的。关于这一点,迈克·威尔斯1980年拍摄的《手》,就是典型的例子。《手》的画面是通过一只白人健康的手与一只黑人的干瘦得像小爪子的手握在一起,以强烈对比来表现发生在乌干达的旱情。这幅作品的成功在于它以小见大,以一个特写画面来表现重大的题材。这幅摄影作品曾经震撼了无数善良的受众,为非洲的灾难募捐到数以亿计的善款。没有哪个评委会因为这幅新闻摄影作品拍摄于非洲而忽视它所反映题材的重要性。

  二、反映难度方面的评价

  在西方的一些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中,反映难度方面的评价,甚至可以超越其他所有评价标准而位列第一。这是因为越是难以拍到的画面,就越能吸引受众,获得好评。那些战争中的死亡场面,那些刺杀总统或自杀的场面,那些飞机爆炸或轮船沉没以及自然灾难突然降临的各种瞬间画面,无不是极难拍到的。这些极难拍到的新闻摄影作品尽管多数画面不够清晰,构图或用光等技艺不太完美,甚至题材也不够重大(例如一些反映自杀场面的新闻摄影作品),却几乎瓜分了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许多大奖。例如,获1957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哈里·特拉斯摄的,反映沉船瞬间的摄影作品《再见吧,多丽亚号》;获1961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长尾安摄的,反映刺杀日本社会党主席浅沼稻次郎瞬间的摄影作品《刀剑下的政治》;获198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马尔科姆·勃朗尼摄的,反映越南僧人自焚过程的摄影作品《自焚抗议》……由此可见,对于拍摄难度方面的评价,是衡量新闻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需要明确的是,拍摄难度不仅指摄影作品在其评价范围拍摄的艰难程度,还指在评价范围难以获得拍摄机会,以及获得拍摄机会难以拍好的程度。当题材在同样档次的情况下,拍摄难度越大的摄影作品,新闻价值越高。

  三、反映程度方面的评价

  关于新闻摄影作品反映程度方面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五个具体的方面。

  1、反映的完整性评价

  反映的完整性评价,首先要求作品相对完整地拍到被摄主体。这里的拍到,要求被摄主体相对完整,比较清晰地在画面里得到再现。这是技术方面的标准。此外,反映的完整性评价还要求摄影作品在结合标题或者文字说明后,能基本反映出记录目标的 “5个W”(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谁〉、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虽然新闻摄影作品可以借助文字语言来进行表述,但是,摄影的主要功能是形象再现。“以形象说话”才是摄影的本位。

  在一次交谈中,《中国摄影》编辑部主任李波说:“摄影画面要有信息量。”这是另一种对“反映的完整性”的表述。所谓信息量,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画面里的图像,使受众对画面所反映的新闻对象有更多了解。新闻摄影作品应在有限的平面里,尽可能清晰、明了地体现所反映新闻对象的“5个W”。当然,“5个W”都通过形象来表明或暗示的可能性并不太大,不过,以形象语言来表现5个“W”中的“who”(谁)、“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却是新闻摄影作品经常可以到达的形象语言表述的境界。

  2、反映的感染力评价

  摄影作品形象具有感染力,或者说形象能感动受众,是新闻摄影作品反映程度获得肯定的一项重要标准。形象越具有感染力,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就越高。

  对于新闻摄影作品形象感染力的评价,从内涵上看与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五项标准”中“瞬间动人”这一项相类似。举一个例子,法国摄影家富兰克·福尼尔拍摄的《奥玛伊拉的痛苦》,反映的是一位被死神召唤的,浸泡于火山灾难废墟液体里的女孩。这幅作品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画面中女孩那双能刺入读者灵魂深处的大眼睛,这双夹杂着哀求、呼救、绝望的大眼睛使受众震撼,这幅获得1986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的作品,让受众对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中国,许多人都对解海龙为宣传“希望工程”拍摄的“大眼睛”女孩印象深刻。那幅作品传神地表现了“我要读书”的乡村女孩愿望。受众普遍反映,那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极具感染力,因此,这幅作品倍受好评。

  中国自古就有“远取其势,近取其神”的说法,反映的感染力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于作品是否“传神”的评价。

  3、反映的美观性评价

  反映的美观性评价是对新闻摄影作品美感方面的评价。虽然新闻摄影作品在一些时候可以忽略美感的重要性,但是,只要有可能,把画面拍得美观一点,在曝光、构图、用光、对比设计、幽默感等方面,尽可能有所追求,同样是使新闻摄影作品获得肯定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方面的例子,吴印咸先生拍摄的《白求恩大夫》最为经典。仔细分析《白求恩大夫》,会发现这是一幅用光、构图都十分讲究的作品。不仅如此,这幅作品被摄主体和陪体的动作抓得也恰到好处,环境交代也简洁、明了。反差和影调也十分到位。

  4、反映的技巧性评价

  反映的技巧性评价,虽然不是特别重要,有的时候却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一些镜头密集,竞争非常激烈的重大题材现场,如何显示出拍摄的艺术个性,技巧的运用和发挥,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大型运动会上拍摄各种运动场面,要表现出运动员的精彩瞬间,除了要比瞬间抓拍的感觉,还要比诸如追随、爆炸、慢门等不同技巧的合理应用。当技巧用得恰倒好处时,反映运动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动感方面,就会比较完美、动人。

  5、反映的及时性评价

  及时性评价要求摄影作品应在受众有普遍兴趣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发表(或进行评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摄影作品的发表,都是越快越好,越快越有价值。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发表的时机选择有意识地滞后,也会为新闻摄影作品赢得更高的评价。关于这一点,著名摄影家李振盛在“十年一瞬间”摄影大赛中获得大奖的组照作品,就是一个例子。这组照片拍摄于“文革”期间,但是,选择的发表时机却是在“文革”的十年以后。那时,人们对“文革”的反思日益成熟,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正进一步清算“文革”带来的灾害。选择这样的时机,在文革后的首个摄影系列作品大奖赛(也是建国以来首次纪实性系列摄影作品大奖赛)上发表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于新闻摄影作品反映的及时性评价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了作者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组纪实性系列摄影作品发表后即获巨大成功,它为作者赢得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5万元大奖的同时,促进了人们对“文革”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关于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这里的“一个前提和三方面评价”,只是一家之言。深入而详细地研究、探讨下去,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部分。但是,理论的问题,不必要求一下子就完全解决,也不必强求一下子就统一起来,只要本着真诚务实的研究精神一步一步往前走,摄影作品评价的社会理性,总会越来越明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1 09:55 , Processed in 0.01800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