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林诚忠 面对郭宝崑,他放下了相机

2011-10-11 15:11| 发布者:g562211| 查看:1692| 评论:0

摘要:报道/周文龙 摄影/李白娟 版面设计/尹路   那一刻,是林诚忠艺术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   作为一名喜欢拍摄舞台表演的知名摄影家,在剧场里,林诚忠从来不会错过舞台上任何值得拍摄的机会。但有一次,他面对 ...
报道/周文龙 摄影/李白娟 版面设计/尹路

  那一刻,是林诚忠艺术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

  作为一名喜欢拍摄舞台表演的知名摄影家,在剧场里,林诚忠从来不会错过舞台上任何值得拍摄的机会。但有一次,他面对一个极其珍贵的时刻,却放下了手中的相机,宁愿不拍。

  那是2001年实践剧场舞台剧《伊索质疑》演出之前,患上末期癌症的戏剧家郭宝崑坐着轮椅被推上舞台。

  虽然这事已过了10年,林诚忠对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说起往事异常难过,数度哽咽。

  “我从《小白船》就认识宝崑了,一直到《伊索质疑》,至少有20年。他就像我的老师,给我很多启发。但那一刻看到宝崑这个样子,我就觉得难受,根本按不下快门……于是我索性放下相机,完全不拍。”

  林诚忠知道,那时郭宝崑病重,正在接受化疗,一直掉头发,所以干脆把头发都剃了。

  他也知道郭宝崑亮相于舞台时,带给他和其他观众极大的震撼,仿佛郭宝崑病痛的身影和舞台演出里“不自由,毋宁死”的伊索重叠复合,折射出崇高的力量。如果他能把这时刻捕捉入镜头里,将会成为一张重要且极具意义性的摄影作品。但他最终放弃拍照的机会。

  《伊索质疑》演出后不久,郭宝崑因病逝世。那一次的亮相,也成了郭宝崑最后一次出现在舞台上。

■按下快门的瞬间

觉得自己也成了舞台意念的一部分

  林诚忠与郭宝崑不只是生活中的好友,在艺术上,他也常常与郭宝崑合作,拍了实践表演艺术学院的许多演出,如《后代》、《傻姑娘与怪老树》等。另外,他也拍过许多经典的舞蹈演出照片,如台湾云门舞集的《就歌》和吴丽娟的舞蹈《女娲》等。不少人是从他的演出剧照开始而对舞台表演产生兴趣。

  对林诚忠来说,舞台表演也是一个巨大的网,特别是表演者在刹那间迸发出来的力量,仿佛漩涡般把他卷了进去,令他深深陷入这流动的艺术中。

  谈起他从事舞台表演摄影的起因,今年52岁的林诚忠说,他最早是拍“沙龙”照片,后来当了《海峡时报》摄影记者,转向新闻摄影。这时,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如果要在摄影艺术上有所突破,就须寻找新的拍摄题材,探索另一种摄影风格和形式。

  “刚好我本身修读过美术和音乐,对表演艺术也颇感兴趣,于是开始把摄影重心转向了舞台表演摄影。“

  林诚忠认为,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结合了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各种元素。而且在舞台上,编剧、导演、演员的创作意念,会形成一种强烈的组合形式,在矛盾中奇异地融合,变成舞台上一幕幕场景。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他也似乎成了这不断涌现的意念的一部分。

  “比如我和宝崑合作拍实践剧场的演出,他就给了我极大的空间。我会去听他给演员分析剧本,甚至看他们排练。而且宝崑的戏剧作品充满内涵,往往对心灵造成我极大的冲击和震动。因此每次拍摄他的演出,我都觉得有股力量把我拉进演出里,这感觉非常痛快!”

■首次个展

他差点把自己的作品撕烂

  林诚忠开始拍摄舞台表演照片时,着重于表演的实体具形,包括演员的丰富表情,演出场面和舞美灯光效果等。但随着经验的累积,他尝试突破自己,摸索另一种较抽象,游移在快与慢快门速度的摄影风格。

“比如我拍的舞蹈照片,使用了较慢的速度去模糊舞者移动的动作。因此我不再捕捉舞蹈者的实体动作,而是她/他跳舞时的瞬间转变:轨迹、动与静,以及意念流动等。作品中流动的光、色、影,让人看不出是什么演出,却传达了表演者在某个点上的强烈爆炸力。”

  林诚忠的摄影作品,有别于当时许多摄影师从正面角度去清楚捕捉舞台上的演出场景的摄影形式。因此他的作品在摄影同行中引起激烈反响,一些人甚至认为他摄影水平“不及格”,所有照片都“失焦了”。

  这些批评都对林诚忠构成极大压力。1989年,当他在电力站举行第一个大型摄影展时,面临重重压力的他,差点要把展出的摄影作品撕破,取消摄影展。“还好一些摄影前辈如蔡斯民、陈立诚和李林等,给了我很多鼓励。他们认为我的东西有看头,也认为摄影不一定需要清清楚楚,它也可以从‘动感、力量’的角度去呈现。”结果,林诚忠的摄影个展顺利举行。

  此后,他的摄影风格逐渐被同行接受,许多年轻摄影师更纷纷效仿他的手法。他也在1995年凭着摄影艺术成就,获得艺理会颁发的青年艺术奖。

■为拍照而疯狂

  要拍摄一张好照片,背后往往需要许多深思熟虑。林诚忠每次拍摄舞台表演照片时,都会做足功课,包括了解演出导演的手法和演员的表演特质等。

  而林诚忠一拍起照片来,也是疯劲十足。曾经他为了拍摄新加坡交响乐团的照片,不顾危险跑上天花板用俯视角度来拍;他也曾为了拍在游泳池演出的《三每纪事》,潜入水中,等待捕捉演员从水里跃出的刹那。他在拍摄默剧大师马赛·马素(Marcel Marceau)的演出时,因相机快门发出的响声被人传字条警告;他在拍一出印度舞演出时,则被一名观众认为他骚扰演出,扯着他的衣服质问他。

  对比过去和现代的表演艺术,林诚忠认为,现代舞台表演五花八门,舞台效果绚丽夺目,画面固然很丰富,但许多摄影师往往只注意眼前华丽的舞台场面,而忘记思考这些表演的内涵在哪里。

  他说,这些照片只让人觉得:“‘哗!这么美。’,却不会让人深思,也不会令人感动或震撼。”

  林诚忠认为,有时简单地只拍一个人、一张演员的脸,甚至是一个背影,反而能突出整个演出内涵,让人反思。这就好比许多战争照片,场面背景简单而不华丽,却还是充满震撼力,令人产生强烈感觉。

他个人满意的作品之一,就是一张只呈现演员背影的舞台表演照片,照片构图简单却有力。

■拍摄政治人物并不困难

  除了舞台表演摄影,林诚忠也擅长新闻摄影,他当过17年《海峡时报》摄影记者,也当过《海峡时报》摄影主任。

  他的摄影生涯是从小学三年级,父亲送他一架相机开始。“当时我们去远足,老师要我负责摄影工作,我就从那时期的黑白照片,一直拍到今天的彩色照片。”

  中学时期他加入学校摄影学会,开始无师自通地学各种摄影技术。间中虽然闹出许多笑话,如用彩色药水冲洗黑白照,但这段期间却也成了他重要的学习阶段。

  渐渐地,林诚忠的摄影才华展现出来,中三时已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得奖,中四更被录取成为纽约摄影学会成员。

  林诚忠在国民服役时期曾在中央肃毒局当摄影师,进行各种“偷拍”,于是渐渐对讲求即时性和现场应变能力的新闻摄影感兴趣,退伍后就应征《海峡时报》。

  他记得当时的应征考试竞争激烈,100多名申请者只录取两名,最后他成功被录取。虽然起薪只有300元,仍为自己能发挥所长而感到开心。

  担任摄影记者期间,他虽遭遇过在法庭外被人追了几条街打,衣服袖子被人扯下的惊险经历,却也遇到许多精彩的人与事。他拍过我国前总理李光耀和吴作栋,以及现任总理李显龙等政治人物的照片。

  林诚忠说:“很多人觉得政治人物难拍,战战兢兢。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将政治人物神化了。其实政治人物也是人,具有人性化的一面,并非那么高不可攀。”

他透露,他拍过前总理李光耀做运动的照片,当时李光耀很亲切,骑脚踏车绕公园运动时,还会关心地对摄影师说:“你无需拿相机追着我拍,我骑了几圈后,会回来再给你拍。”他在澳大利亚拍前总理吴作栋时,吴作栋也善解人意,尽量抽时间给他拍照,让他顺利完成工作。

  林诚忠说,政治人物熟悉媒体运作,摄影记者也清楚政治人物的为人作风,更容易通过照片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反而一些平凡人物跟摄记不熟,需花更多时间沟通。

  目前林诚忠主要在初院、艺术学院和联络所开设摄影课程,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常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比如少年得志,投入忘我,以及一点艺术家脾气。

  他坦言,自己拍照终究还有艺术家脾气,想拍时,怎么被阻止都会想尽办法拍到照片;不想拍时,怎么求他,他都会放下相机,坚决不拍。

●艺青大追踪第三系列小结  

  第三届青年艺术奖于1995年在香格里拉酒店宴客厅举行,得主共有六人:麦毓权(视觉艺术)、戴尚志(文学)、林诚忠(摄影)、莫哈末·努尔·沙曼(Mohamed Noor bin Sarman,舞蹈)、尼玛拉·瑟莎蒂(Nirmala Seshadri,舞蹈),以及印度族音乐家加尼韦诺南·拉特南(Ghanavenothan Retnam,音乐)。记者成功地“追踪”了所有六名第三届青年艺术家得主,报道了他们得奖以来的状况。

艺青大追踪

  一九九二年,国家艺术理事会设立了“青年艺术奖”,与文化奖同时颁发,表扬本地三十五岁以下、深具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至今共有七十四人获奖。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艺术家”已成崇高、孤独而又时常被忽略的稀有生物,你是否想知道,掌声结束以后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艺术家的履痕?

  青年艺术奖明年将步入第二十个年头,《艺苑》版特别推出“艺青大追踪”,为大家追寻历届获奖者的身影:他们还走在艺术之路上吗?他们是否仍怀抱梦想?艺术,如何改变或塑造了他们的人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1 20:03 , Processed in 0.0162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