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社区居民在金融街社区教育学校舞蹈班学习舞蹈。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月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北京将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每一名百姓。 在西城,群众文化团队已经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受益者。西城区文委主任李征帆表示,通过场地扶持、活动场地无偿使用;人员扶持,区教委配备专业艺术教师;资金扶持,投入资金设立专业琴房、试唱室等,现全区15个街道每个街道都有一所市民学校,活动在其中的各类群众文化团队达到545支。 西城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第一级 居委会社区活动站 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参加各种社区活动自娱自乐。 第二级 街道服务中心 提供场地,有专业的服务人员,但是没有老师。 第三级 社区教育学校 为需要提高的市民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有专业师资、高质量的教育内容。 【建校之难】 建社区学校选百年王府 西城区鲍家街甲2号,胡同深处的一处大院。灰墙灰瓦漆红大门,院落深处琴瑟和鸣。 循着琴声,走进这座古色古香大院,墙上挂着西城区金融街社区教育学校的牌子,百年前这里却是醇亲王府(南府)。经过修缮,2006年底挂牌成为金融街社区教育学校,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学校的前身是二龙路教育之家。社区学校校长李新德介绍说,办社区学校的初衷是2005年根据西城区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总体规划。当时要求7个街道成立7所社区学校,到2006年,其他6所社区学校都开了,唯独这里迟迟不能运转。 “谁让咱攀龙附凤找到这么一个大宅子呢。” 李新德开玩笑地说。当时西城区在选址的时候颇费脑筋,因为西城教育资源比较集中,而且优秀资源扎堆,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地点。 地处金融街腹地的醇亲王府南府历史上曾是“民国大学”、“北京34中学”、“燕京职工大学”的校址,这座昔日王府与学校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将借着办社区学校,百年王府开始为基层市民服务。 【转型之机】 社区增学校老人获新生 2006年冬天,二龙路教育之家的校长李新德带着17名老师搬到这里办公,鲍家街甲2号也正式更名。 学校更名,老师要教的学生也不一样了。舞蹈老师路荞溪说,以前只是面对小孩子,教学对象的转变,首先带来的是不适应。 李新德校长还记得,第一批大学员来上课,年轻老师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些六七十岁的大学员,不知道该喊阿姨还是该喊大姐。 记者采访的这天下午,路荞溪老师带着二十多位成年学员练习民族舞。学员李阿姨说,在这里圆了儿时舞蹈梦。“小姑娘谁不爱跳舞啊,我小时候没机会,退休了就想找个正规的地方学学。” 李阿姨退休后没闲着,参加了社区的乒乓球队。可是岁数不饶人,60多岁的人承受不了剧烈运动。 2007年,李阿姨开始参加社会上一些老年舞蹈训练班。“一次课就要三四十块,而且那种学习氛围很有压迫感。”她一直找不到希望的那种舞蹈感觉。一次听朋友介绍,在金融街社区有所学校,可以教老年人跳舞,她就跟着一起来。一节课20元,平时还能常来联系,渐渐的李阿姨成了学校里的元老级学员。 【办校之势】 配专业师资胜公园社区 如何从原有的教学模式向全民教育转变,学校想了不少办法。李新德说刚办校的时候,学校老师组织演出进社区,与金融街的单位联系讲座。他还记得第一场教师合唱演出,台下来了不少社区居民,听完老师们演唱马上就提出要报名学习。 “有专业的师资,”李新德说,这点是与公园晨练唱歌跳舞、社区活动站自发组织活动最大的不同。 张阿姨是电子琴班的班长,已经在社区学校学习了3年多,她说“这里因材施教啊,我以前在别的地方学的老是初级班,学着学着就没兴趣了。” 李新德介绍,全校现在有21名正式老师,享受教委全额拨款的基本工资,按照教委的小学老师序列管理。老师都经过专业院校学习,业务水平很高。 这几年随着学校开设的课程日渐丰富,学校还从外面临时聘请老师授课。一些讲座还可以直接请来社会上知名的专家,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我们请阜外医院的专家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听课的都不让专家走,围着问问题。” 【兴校之策】 水平渐提高居民广认可 学校的一部分课程已经形成规模,在学员兴趣的促使下先后成立了十支具有一定水准的演出团队。走进国乐团的排练室,你会惊讶于乐器装备如此专业。大型编钟、磬、宫廷乐器箜篌,会在一群平均年龄达到70岁的老年人手里奏出悦耳动听的乐章。 李新德说了一段插曲,由于乐团排练声音大,附近居民起初还来学校找过,后来,乐团的演奏技巧也提高了,居民就很少因为吵来找学校了。“学员们带来的是美妙的音乐,不像外面的噪音,有时候下班后我就留在办公室,专门听听这些曲子。” 兴趣团队成熟了,还在学校获得了出国演出的机会。中加建交40周年,学校的乐团和舞蹈团就应邀在加拿大渥太华演出。“学校给每位学员做了演出用的衣服,这一套衣服要比一个学员一年交的学费都高。”学员尹大姐是社区教育学校的保洁员,昨天中午扫净院子里的落叶,擦完排练室的地板,她就换上舞蹈鞋和其他学员们一起跳舞。扑得粉白的脸上,一直挂着灿烂的笑。 【养校之道】 经费来源多课程赶时髦 李新德介绍说,学校是教委的全额拨款单位,教师的工资不是问题,所以有些需要耗材比较多的课程,就收成本费,基本都是一节课5块10块的收。学校里还有不收费的课程。 学校的经费从多渠道获取。李新德说,每年可以从市教委申请专项,从区教委申请专项,从街道申请专项。用于学校基础建设的另外一块经费来源就是培训课程的收费。 “前两天4架电子钢琴坏了,我花了1万多换新的。这钱就是我原来攒下来的。”李新德摸着脑门嘿嘿地笑起来。他说学费有一定比例用于学校发展,比如水电经费、小型设备修缮、添置等,不是说收了学费就全花了,得学会勤俭持家。 现在学校18个教室,承担着20多门兴趣课的教学。包括声乐、舞蹈、书法、乐器这些传统的门类,也相继开设了国学、机器人、电脑等一些新潮的课程。李新德认为,居民的兴趣需要,就是学校开设课程的准则。从建校初期设计的40多项课程,逐步精炼成现在的20多项,都是根据居民学习的反馈改变。 【发展之盼】 居民需求旺校舍盼扩建 李新德校长觉得现在的社区教育迎来最好的时期,社会上对社区教育的需求非常旺盛。“我不担心生源问题,只要有好课程就不愁。”现在加上少年宫的学员,全校有2000多人,成人学员大概有800人,李新德不满足这个现状。 他说在西城区教委等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将开展学分制,加强居民学习的热情。他介绍,比如一位学员一年的学习保持优良,学习次数达到一定水平,就会有积分,学员用这些积分可以换一些居家用品,比如鸡蛋、食用油什么的。 学校现在最苦恼的还是场地问题。当初为了恢复醇亲王府原貌,西城区做了不少工作,但现在还是有一角缺失。李新德望着缺失的院墙说,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收回以后起码能补充一间大教室,到那时候,学校还打算多开一些课程。“金融街那些大厦里的白领不是喜欢茶道、插花嘛,我们就晚上开设这样的课程,为这些白领们提供教育服务。” 居民的热情也推动学校的发展,“三年多了,除了我身体不舒服,没有间断”,元老级学员李阿姨说,来这里练舞蹈的人都爱美,在古色古香的宅子里练习,当悠扬音乐响起,整个人都变得优美起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郭超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12:59 , Processed in 0.06930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