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作品:赛车冲刺瞬间
“于明,中国,编号 FIA265。 ”这是一张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FIA)的官方证件,证件主人于明是一个年满60岁的老头儿,留着贝多芬式的背头长发,一边吃饭一边不停地接电话。他从山西成长成熟,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认证的 F1 赛车职业摄影师,当时全球范围只有42位获得此项认证的摄影师。 国庆节前夕,于明回到母校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举办了个人摄影展。从1979年忻州师范学院校运会上的角逐,到2011年法拉利赛车场上的飞尘,一张张照片打开了旧时光以及种种滋味。 一张采访证,代表最高荣誉 摄影展作品一:于明满脸笑容,胸前挂着红色的国际汽联官方采访证件,身上挂满相机……在这张朋友为他拍摄的照片中,镜头远景是上赛道——F1上海站的赛道。 F1 赛车是世界上最昂贵、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赛事”。成为这项赛事的职业摄影师难不难?答案是:非常难。 拍摄 F1 赛车的摄影师资格,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职业摄影师证件,每场比赛赛前需要向国际汽联申请一次,得到批准只限该站比赛一次采访有效;另一类是国际汽联职业 F1 摄影师证件,持这种证件的记者无须向国际汽联申请,本赛季就可以直接到现场直接采访任何一站比赛。 成为一名 F1 职业摄影师,首先要达到一定的拍摄技术水平,除了配套运动摄影器材,还要具备高超的捕捉和预判能力。F1职业摄影师资格的认证规则规定,要成为一位国际汽联认可的职业 F1 摄影师,必须全年跟站拍摄不少于14站;每一站比赛要固定在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作品20张,全年就是280张;拍摄费用自理,每站费用约为4万元人民币,以最少14站为例,全年拍摄成本约60万元人民币。2004年,于明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认证的 F1 赛车职业摄影师。当时,全球也只有42位摄影师获此殊荣。时至今日,拿到过官方全年采访证件的中国摄影师,总人数也不超过10个人。 一个发烧友,痴迷赛车摄影 摄影展作品二:忻州师范学院校运会开幕式上,裁判员们迈着正步,向主席台行注目礼。一身身“梅花牌”运动服十分惹眼。这是专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产名牌,紧身式样、胸前“中国”两个大字、衣袖上三条长杠,穿起来格外精神。 “我一直想在母校举办展览,讲讲自己从知青到 F1 职业摄影师的故事。”看到自己拍摄的老照片,于明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幸福在脸上荡漾。 于明的母亲是中国青年报资深摄影记者,于明从小就与摄影有缘。1968年,于明从北京到忻州插队。1975年,考入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现为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两年后毕业留校当体育老师。他拿起相机,拍摄同学们跑步、打篮球等活动场景。暑期,于明就到太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担任裁判,寻找现场机会提高摄影水平。随后,他尝试着给各类报纸、杂志投稿,屡投屡中。1984年,于明调入山西省体委体育报刊社,成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并采访了当时国内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1990年,凭借出色的摄影水平,于明成为亚运会组委会摄影组成员,为组委会拍摄画册,之后调入国家体委下属的中国体育杂志社摄影部工作。1992年,于明第一次接触赛车运动,那是采访了“巴黎——莫斯科——北京”越野赛之后,他被赛车运动漫长卓绝的行程和沿途壮观的景象震撼了。“没有哪个单项体育赛事,能与赛车运动相比。”1995年,于明与好友蓝河合作,驾驶东风富康轿车全程参加了港京拉力赛,图文并茂完成了中国汽车媒体第一篇试车报告。2002年国际汽联做出决定, F1 设立中国站比赛,并于2004年在上海举办。当时中国没有一名记者能拍摄 F1 比赛。“我来试试吧。”于明暗下决心。 一位苦行僧,8年走了25国 摄影展作品三:碧眼帅哥,裸着上身,张着血盆大口,双手紧紧拽动着铁丝网护栏。这是赛场的一位狂热车迷,他的身下,顶着各色发型的各国小伙子也在拼命向上爬。一张照片足以说明, F1 赛车,绝对是一项疯狂的运动。2003年,于明第一次参与拍摄 F1 赛车,他没有采访证件,只能在看台上凑合着拍,结果片子基本都拍虚了。“好歹也拍了十几年赛车了,特别窝火。”于明情不自禁地摇了摇头,“这反而激励了我,我要重新学,我是玩儿真的。” F1 赛车是个国际化舞台,由于英文水平有限,每次出差,他都要比其他人提前好几天动身寻找赛场。“有一次,折腾到晚上十一二点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于明尴尬地笑了笑:“只能去投宿,结果花了25英镑,住到一家公司员工的休息室。”一张沙发,一个枕头,于明就这样和衣而卧,第二天继续找赛场。2003年第一次投身拍摄 F1 赛事,于明自掏腰包20万元人民币,观看、拍摄了5场比赛。稀有的运动造就了稀有的人,2004年,于明成为国内 F1 摄影圈子里的第一号人物,他的独家作品不仅受到了各大专业杂志社的青睐,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北京爱卡坤益广告有限公司邀请他出任总经理,定位高端人群的专业汽车杂志《车时代》也聘请他担任执行主编。 坐拥资金和出版两大资源,加上过硬的体魄和旺盛的斗志,于明达到了国际汽联关于 F1 职业摄影师的条件。经过申请,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批准于明成为中国第一位 F1 职业摄影师,这一年,他53岁。2011年,60岁的于明还在坚持。8年来他走过了25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50余场 F1 比赛。 一条硬汉子,比肩传奇车手 摄影展作品四:红色的战袍异常艳丽,胸前是法拉利赛车的跃马标志。双手高高挥舞,双腿向后蜷起跳在空中。这是舒马赫夺冠后标志性的经典庆祝动作。 “七冠王”舒马赫是 F1 赛车运动的车神。而在中国体育摄影爱好者眼中,于明就是“舒马赫”。 F1赛车巨幅海报, 经常采用于明的作品;北京、西安、上海,各地举办的体育摄影讲座,主讲者名单里少不了他的名字。法拉利举行嘉年华庆祝活动,邀请于明做官方摄影师;佳能公司推出最新顶级摄影设备,于明第一时间免费试用; F1 上海站比赛,新浪网站特约于明做现场记者…… 于明也是同行的“眼中钉”。初次报道 F1 赛事的摄影记者常常质疑,这个老头儿凭啥在禁行区域畅行无阻,其他摄影师为啥被禁止。在了解了实情后,他们往往心生敬佩地按下快门,与 F1 赛事一起,记录下这位特殊的同行。 “这一行确实需要点玩命的精神。”于明说,300公里时速、600毫米镜头,急转弯、超车、撞车张张拿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技能。于明寄语后辈说:“干这行必须具备两条,一是耐心坚持,二是有商业头脑,吸引资金支持采访计划。” 一个工作狂,常伴赛道赛车 摄影展作品五:黄色的雷诺赛车,亮起红色的尾灯,静静停在赛道上,而远方隐隐出现的绿灯,预示一场大战开幕…… 接下来的场景不难想象:红色的法拉利、银色的迈凯轮、白色的宝马,这些陆地上移动最快的机械物体,“轰、轰、轰”地咆哮而来,排气筒喷着热浪,地面留下了黑色的轮胎擦痕……还有一位中国老头儿,就在它们旁边,端着镜头咔嚓咔嚓按动快门。 每一站的 F1 赛事,于明都背着40公斤重的器材,拍摄6到8个小时。赛车冲刺线附近,是摄影记者的必争之地。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摄影师来说,这个地方太不给力。这里通常建有1米多高的水泥台,上边布置着铁丝网。“背着器材很难上去。我一般都是用手扒住铁丝网,双臂使劲,然后用腿硌着水泥墙,硬往上爬。”说着说着,于明的手脚也比画起来。“每次硌一下,破一块皮,当时并不觉得疼,心里就想着爬上去就能有好片子。” 为了拍到赛车通过隧道后的正面照片,于明去过5次 F1 摩纳哥站的比赛。站在那个赛车最容易滑出赛道的路口,站在那个一个左拐弯紧接着一个右拐弯的路口,站在那个一眨眼赛车就疾驰而过的路口,一次一次地拍摄。最后,心想事成。 “有没有想过,万一遇到危险,或者万一拍不到想要的照片,怎么办?” 于明说,没有万一。“ F1 赛车的世界里,没有假设,只有100%的胜算。”失败只能证明,你需要继续努力。这是 F1 赛车的守则,也是于明的摄影“技巧”。 本报记者 杨尔欣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2 04:39 , Processed in 0.01988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